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媒体艺术视角下公共艺术发展研究

时间:2024-05-17

李伟 程诗婧

摘要: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并且开始在艺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数字媒体艺术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体验,还让艺术作品与观众建立了互动关系。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生活的理想与激情的体现,是塑造、记住和享受城市的独特方式,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而数字媒体艺术与公共艺术的结合,即是数字公共艺术,交互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公共艺术,系统研究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和方法,探索当前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和更多创作方式,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创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4

0 绪论

公共艺术是基于城市本身的功能和内涵而存在于城市公共场所的一种公共艺术[1]。数字化是指将现存信息转化为可测量的数字数据,并存储、处理和表示这些数字数据的过程,这是现代计算机的基础。数字化影响下的公共艺术是指介绍城市公共艺术的数字内容。例如,它引入了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虚拟表现,并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了一定的交互功能[2]。

时代在进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渗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媒体艺术虽然是新的艺术形式,但也是人类接触较多的重要的艺术形式,并且已经出现许多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数字化的公共艺术区别于传统公共艺术,具有交互性、及时性、科技感等特征,并且与观者在交互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数字语境下公共艺术最显著的特点。

数字媒体的发展赋予了各种艺术新的形式、新的意义。越来越多新的表现形式被开发出来,数字化的形式也在挑战艺术家对新的载体、媒体类型的理解与应用,只有将数字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发挥双方的特性,才能为传统的公共艺术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创作数字公共艺术作品时,要考虑作品与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双向性和反馈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数字公共艺术作品已经不完全是由艺术家独自创作与控制,更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掌握在观众手中,在与作品互动的过程中,公共艺术作品可以延伸出不同的美感与意义。

1 数字媒体艺术视角下的公共艺术形式

1.1 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

数字媒体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涵[3]。在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较晚。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图像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骏率先推出了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并于1993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专业的电脑艺术培训工作室[4]。

数字媒体艺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因此其艺术特征与传统艺术相比,更加多样化和独特。数字媒体艺术是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交互等于一体的视听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的构成主要以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为基础,分为数字图像艺术、数字视频艺术、网络艺术、数字游戏艺术、数字音频艺术和虚拟现实。

虽然数字媒体艺术是涉及多门学科的艺术,但其艺术核心依旧是围绕艺术作品的创作本身,数字化则能赋予艺术作品本身更多的表现形式与含义。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模式有三种:算法式数字媒体艺术、交互式数字媒体艺术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媒体艺术。通过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创作模式与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能够衍生出创作多元化、交互趣味化、形式新颖化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

1.2 公共艺术的形式演变

“公共艺术”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公共空间的艺术表达和文化实践物,既隐含着厚重的历史遗存记忆,又能丰富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文化[5]。公共艺术给社会带来的审美体验、功能性和文化价值是其他艺术作品无法比拟的。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和人类生活变化的意识形态产物,也是理想生活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影响,其作品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互动性和可变性特征,能使公共艺术从简单的审美作用上升到人类生活的精神体验。

时代的发展促使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发生变化,在纯粹的展示性和审美性中加入了互动性、趣味性的创作要求。木材、石头、泥土、金属等传统材料用于绘画、雕塑、浮雕等常见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也经常使用这些传统载体,在不同的场合和空间,为了契合主题与整体环境,采用不同的材料及形式表达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意义。木头给人温暖随和、放松浪漫的感觉,金属给人强壮、严肃的感觉。还有其他属性也会影响公共艺术作品的整体形式,如形状、颜色、纹理以及在空间中的组成形式。

而通过数字化的加入,有更多的载体与形式表现公共艺术作品。如温度感应、手势交互、人机互动等数字媒体形式,使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能美化空间环境,还能使公众与城市、公众与艺术更接近。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艺术带来的快乐,优秀的艺术作品还可以使人们放松身心,释放心理压力。

2 数字媒体公共艺术的特征

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交叉融合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传统公共艺术加入数字技术,不仅具有公共艺术作品本身的形态,而且能通过声音、灯光、感应等数字化的内容,将作品塑造得更丰满更立体。传统材料和数字媒体的结合使用能很好地服务于艺术作品的概念功能,从而使公共艺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传播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是将艺术带到公众面前的一种形式,在创作公共艺术作品時,首先要考虑其空间背景及表现形式,同时要对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审美性及艺术性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数字媒体的加持使公共艺术以全新的具有情感性的交互性数字形式呈视给公众。

本文通过对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在数字媒体艺术视角下公共艺术作品呈现的特征,为未来的公共艺术创作实践提供引导。

作品一:乔玛·帕兰萨的皇冠喷泉(见图1)矗立在芝加哥千禧公园,其是两座高达16米的立方体,两座喷泉之间有由黑色花岗岩石制成的倒影池。与传统喷泉截然不同,皇冠喷泉是一个结合灯光与图像千万变化的数字化艺术品,艺术家将1000多个芝加哥市民的脸利用数字技术投射在16米高的LED屏幕上,喷泉则被设置成从他们口中吐出的幻象,别出心裁。

整个作品将传统公共艺术与数字媒体相结合,突破了传统的空间与造型,具有丰富的视觉体验和深厚的历史背景,艺术作品本身则变成人脸的“附属品”,同时是与观者互动的元素,这种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作品二:珍妮·萨宾的人工智能雕塑(见图2)呈椭球形,它是由玻璃纤维外骨骼组成的,其中包含了一个由发光纤维编织而成的复杂网络。发光材料可在一系列颜色中脉动,并对周围人的面部表情作出反应。这种实时反应是通过从几个摄像头收集数据来实现的,这些摄像头扫描路人的情绪,并将这些情绪分为愤怒、轻蔑、厌恶、恐惧、快乐、中立、悲伤或惊讶。实际上,对这些数据的解释允许雕塑对观众“报以微笑”(或者嘲笑),以及自动调节与身体运动、人群规模和噪声水平相关的脉动光模式。

这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作品,观看这个作品的人也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反应与雕塑本身产生了不同的意义,作品与人的情感反应融合,使作品更富有情感性与交互性。

作品三:雨水交互装置(见图3)是西班牙艺术团体“光中断”工作室为伦敦的泰晤士河艺术节设计的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这件作品由3000个特大号安全套组成,每个安全套里填充了相应的蓝色颜料水,并且在其中都加入了一个小型自主光源,使其从内部闪闪发光。这些巨大的雨滴以高低不同的位置悬挂,观众可以用手去触摸这些雨滴,能够起到充分解压的作用,整体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感,还具有传递水资源重要性的意义和对将水资源私有化的批判。

作品四:“魔镜”(见图4)是纽约“软体实验室”设计工作室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展出的一件公共艺术品。“魔镜”是一个直径7.62米、高约2.44米的开放式彩色万花筒。该结构邀请观者进入,让观者能够从镜面外部进入彩虹内部。随着光线的变化,形状和阴影在两个表面产生的反射中跳舞,在地面上创造出迷人的图案。外部镜子旨在反映装置的城市环境。当观者走进里面,人的脸被反射,在彩虹的色调中带有超现实的效果。

这件艺术作品的色块内部是LED灯,并且是利用外部声音激活的,所以这些灯是声控的。设计将外部镜面转换成一个透明的外壳,同时保持彩色面板的镜面质量。通过这种方式,“魔镜”创造了无限的、多彩的反射和光森林。

3 数字媒体公共艺术的设计趋势

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将改变传统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书法和音乐等。数字媒体改变了艺术,为艺术家提供了新视角,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材料,还可以应用新材质(如灯光、水、风、雾等)来创建动态效果和互动效果。通过对四件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分析,可以得出未来数字化公共艺术设计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未来科技感

数字化形态的公共艺术作品使用了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触摸屏、传感器、语音设备、移动设备和其他数字媒体。声、光、电是主要体现数字化公共艺术的表现元素,这些元素能够使艺术作品具有科技感。

目前,数字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也应用于公共艺术创作,为公众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作品的展览空间,将艺术作品转化为动态和多维的新形式。这种技术的加入使公共艺术多了时间与空间维度,使观者与作品之间能够多维度沟通。

因此,数字化形态的公共艺术需要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全息成像技术、交互式传感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加持,才能具有超现实感和时空变化的视觉感受。

3.2 智能交互性

数字化形态的公共艺术作品最显著的特征是交互性。公共艺术作品的交互性具体表现为观者可以主动参与到艺术作品之中,甚至可以对艺术创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艺术品的最终形成。在新一代交互形式中,传统的有形载体与基于信息技术、多媒体和电子技术的数字载体相结合,并且更多地考虑艺术系统,其中观者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传感器技术可以集成到人工制品、其环境甚至人体的可穿戴物体中,以影响艺术作品的形状。

在创作此类艺术作品时,必须考虑到过程中的人类活动;艺术家必须设计互动性,并设想人类活动对动态形式的影响。它不再是构建艺术作品,而是为观众参与艺术系统创造可能性、约束和规则。艺术家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并将人类活动作为艺术系统的一部分,才能创作出具有智能交互性的公共艺术作品。

3.3 情感体验性

在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如果进行数字化呈现,则要考虑观者的参与性,观者的主观思想意识会有审美需求和作品内涵探索的需求,所以观者的参与体验将直接影响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观者从最初的观赏进入作品的交互,历经情感的波澜,再走出作品时,将更深层地理解作品与接受艺术家的创作本质。

在参与的整个过程中,身体、心理、情感以及审美观都会受到影响。艺术家在创作时,要考虑观者参与的情感与体验,站在不同的体验角度,设计不同的体验点,使艺术作品富有层次,进而增强作品体验效果的多重性和渐变性,保证观者可以获得良好的体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升华。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要传达艺术家所要传递的创作内涵,还要注重公众集体精神的表达。

4 結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媒体在艺术上的变革层出不穷,公共艺术设计也得到了技术更新的契机,科技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媒体能够给公共艺术带来新的体验,并且深入感受数字化设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对数字媒体艺术与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形式进行了阐述,对数字媒体公共艺术创作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进行剖析,提出了未来数字化公共艺术创作的要点和趋势。

艺术家要从科技感、交互性、体验性等方面进行艺术创作。数字化的公共艺术将是集体意识和个人思维的综合体现,它试图连接社会,吸引观者参与,并重新定义社会中一系列问题的一致性和多样性。这些公共艺术虽然有些是短暂存在的,但它们在发生、展示和拯救公众的过程中,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将是永久的。公共艺术作品在有形载体上灵活运用无形介质,并传达公共艺术的新力量,这才是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初衷与本质内涵。

参考文献:

[1] 康伊姆.信息技术时代的交互设计教育[J].分数杂志,2014,10(4):467-470.

[2] 泰利博尔丁,布兰科,奥拉博纳,等.城市地区数字公共空间的公共设计:案例研究[J].人机交互研究,2015(81):17-30.

[3] 曼尼纳,科森扎.城市水质建模的全球敏感性分析:术语、收敛性和不同方法的比较[J].水解,2015(522):339-352.

[4] 冯锐,张建涛.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观念创新及表现形式[J].艺术教育,2016(3):128-129.

[5] 康宁宁,张新宇.公共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跨界现象研究:以襄阳市中华紫薇园景观雕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4):86-87.

作者简介:李伟(1981—),女,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虚拟现实。

程诗婧(1992—),女,江西南昌人,博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公共艺术、雕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