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统伦理思想与北宋廉政道德教育

时间:2024-04-24

温利

[摘 要]传统伦理思想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它是北宋廉政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它为北宋家庭廉德教育和学校廉德教育提供了一系列道德规范,北宋家庭廉德教育中的廉俭教育思想便是来自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同时在北宋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其教育思想皆以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思想为中心,因此,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又是北宋廉政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

[关键词]传统伦理思想;儒家伦理思想;北宋廉政道德教育

传统伦理思想所提供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蕴藏着人类的理性精神,是北宋廉政道德教育的精神依托。儒家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把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转换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道德良心,使人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社会在于教化,人民在于引导,只要用礼和德来教化整个社会,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明白犯罪是行恶,人们就会自觉地纠正恶行。在北宋,人们不仅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道德内容,而且更加注重发挥儒家的道德规范对人们言行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家庭廉德教育和学校廉德教育中。

一、传统伦理思想与北宋家庭廉德教育

(一)北宋家训中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北宋家庭廉德教育以其家训族规为具体体现。纵观北宋家训作品,铺满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训诫之词。司马光作为北宋时期的家训大成者,代表了这一时期士大夫们的思想教化理念。其传世之作《温公家范》的开篇就讲“家”说“礼”:“《周易》:家人,利女贞。”[1]“《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孝经》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1]一口气引用了几篇儒家经典的内容。认为家庭成员只有遵守礼仪制度,方可有序。再如贾昌朝《诫子孙》:“今诲汝等,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2]苏洵《安乐铭》:“人禀天地正气,原为万物之灵,家齐而后国治,正己始可修身。”[3]正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积极呼应,也是北宋家庭廉德教育的一种体现。

(二)北宋家训中的廉俭教育思想。北宋家庭廉德教育的主要体现是其家训中的廉俭教育。廉俭教育是北宋家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如《宋史》对宋太祖赵匡胤的记载,他的家训最为典型的一则是“戒公主崇俭”:“宫中苇帘,缘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魏国长公主襦饰翠羽,戒勿复用。又教之曰:‘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4]北宋皇帝由宋太祖开始到真宗、英宗都非常重视节俭,也十分注重对臣下的约束。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家训与帝王的节俭相互呼应。如欧阳修在《与十二侄》信中说:“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缺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诫也。”[5]虽是小事,但可体现出他教育子孙为官不仅要俭更要廉。司马光在《训子孙文》中提到:“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6]他的《训俭示康》更是用心良苦的家训杰作,全文围绕俭来教育儿子要勤俭节约。北宋士大夫们能够有节俭的意识,离不开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他们追求自身的品德修养,追求清白的家风。认为勤政爱民,首要的是廉洁。所谓廉而生俭,俭德互生。他们意识到廉洁、俭朴的优良品德才是立家之本、治国之方。

二、传统伦理思想与北宋学校廉德教育

北宋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其教育思想都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儒家以经世济邦为己任,进而成为国家栋梁治世利民,退而则传播圣贤理论,化民成俗。北宋君主对伦理道德教育的看法是“苟金科玉律之不明,虽食蘖饮冰而何益。”[7]官僚士大夫的看法是,“教则易为善,善而从政,国之所以治也;不教则易为恶,恶而得位,民之所以殃也。”[8]因此北宋很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不但继承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也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原则与理念。

(一)北宋帝王对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看法。宋太祖赵匡胤在《造士之选》中提到“造士之选,匪树私恩,世禄之家,宜敦素业”[9]第7页,树私恩即是结党,敦素业则是崇儒。他著有《宣圣赞》、《颜子赞》以赞扬孔子与颜回的圣德。宋太宗则提倡淡然无欲,从善如流的道德思想,在《建秘阁读书》中讲到:“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佞无自人。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矣。”[9]第12页而宋仁宗在其《建学诏》中对伦理道德教育有明确表示:“夫儒者通天地人之理,而兼古今治乱之源,可谓博矣。然学者不得聘其说,而有司务先声病以牵制之,则夫豪隽奇伟之士,何以奋焉!士有纯明朴茂之美,而无教学养成之法。其饬身励节者,使与不肖之人杂而并进,则夫懿德敏行之人,何以见焉!”[10]此文指出应试科举者应先受学校的教育,通过学校教育考查应试者的德行以去不肖之人,进懿德敏行之人。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为了实行新法,王安石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但无论如何,伦理道德是当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学校教育中不容忽视。

(二)北宋书院教育中的伦理教育思想。以人格教育为主的北宋书院,强调道德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特色。书院不同于官学,它主要是做人的教育,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通过修身,逐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学而》指出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它指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道德修养,其次是学习知识。这种儒家的传统人格教育思想贯穿封建时代的始终,是北宋书院教育的指导思想。孔子提倡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孟子主张培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北宋思想家们发展了儒家这一教育思想,他们更加强调教育的作用。如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学必如圣人而后已”[11]。程颐、程颢更提出:“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已者,皆自弃也。”[12]这种“学为圣人”的教育理想虽然因为科举制的影响,在官学教育中不能真正地实施,但在书院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书院“延有道之儒以为师,选民间之俊秀以为弟子员,俾之讲学肄业于其中,于以明纲常之道,知修齐之理,动遵矩,化洽闾里,兴仁兴让,自无乖争凌犯之非。”[13]因此书院是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场所,在教化民众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小结

北宋廉政道德教育是北宋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家庭廉德教育和学校廉德教育为具体体现,以传统伦理思想为指导,倡导廉政道德教育,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促进北宋廉政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著,王宗志注释.温公家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2](宋)刘清之等撰,吴敏霞,杨居中让,候蔼奇注释.戒子通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苏洵著,张玉霞点校.苏洵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欧阳修.欧阳永叔集[M].上海:商务印刷馆,1958.

[6]司马光著,王宗志注释.温公家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7](清)严可均辑.全宋文卷61载宋太宗进士诸科引试以律问义诏[M].成都:巴蜀书社,1989.

[8](宋)李撰,王国轩点校.李集卷18安民策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周德昌.北宋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0](宋)宋绶,司义祖点校.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590.

[11](元)脱脱.宋史卷427道学张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724.

[12](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15伊川学案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6:631.

[13](清)王恕.三原县新志卷4学古书院记[M].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