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李继春 李璐璐 郑迁遥
摘要:老旧社区作为国内许多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场所空间,其各种设施配置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基于此,针对老旧社区景观空间的改造刻不容缓。文章以心流理论三要素为出发点,总结老旧社区在景观空间方面的不足,探索适合老龄化人口在实际生活的社区景观空间改造方案,以此提高老年居住者的生活质量,为其生活环境的改善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老旧社区;景观空间;老龄化;心流理论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3
0 引言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老龄化人口逐年增多,庞大的人口体系决定了老龄化趋势愈加严重。在这种背景下,改善老旧社区景观空间环境的需求也逐年攀升。如何满足老年人目前对社区生活品质的更高需求,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通过对老旧社区景观的调研分析,把心流理论要素运用在社区空间环境中,居民可以在休息活动过程中积极调动感官和互动式体验,营造一个使居民在心理和物质上都能产生沉浸式享受的社区环境。
1 老旧社区概述及其景观空间存在的问题
1.1 老旧社区概述
200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关于开展旧住宅区整治改造的指导意见》指出,老旧社区是20世纪90年代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小区[1]。这种小区一般房屋年久失修、配套设备缺损、环境脏乱差,基本可以概括为老年人居多、建筑老化、设施破旧不堪。在国内,老年人居住的小区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老年人口较多的居民区,另一种则是养老院类型的独立社区。前者所代表的社区大多为老旧社区,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因此在许多配套设施方面达不到居民目前的需求,如绿化面积不达标、停车位分配不均等问题十分突出。此外,社区环境杂乱无章,道路塌陷并且步行道与车行道无明确界限,空间功能划分不明确,大量公共区域被个人占用,导视系统以及无障碍通道不清晰给部分居民尤其老年居民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
曾经社区内的中年居民已变为老年人,他们对于自己所住的社区有较强的依赖性,不愿更换住所。这种老年人居多的社区,硬件设施不达标、适老化标准低、无障碍装置不完善、导视系统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解决社区景观空间的这些“顽疾”,已经迫在眉睫。
1.2 老旧社区景观空间的现存问题
1.2.1 人车分流及无障碍问题
道路环境作為社区硬件环境的核心问题,它关乎着所有居民的出行安全以及社区的整体舒适性。据实地考察发现,除部分人行道被个人长期占领堆放私人物品外,由于停车位不足,大量私家车也会停放在人行道,导致步行道和车行道分界线秩序混乱,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此外,道路识别性较弱,指向不明确,还有那些年久失修的道路也变得坑坑洼洼,铺装不稳或者裂开,不完善的无障碍设施配置反而在社区内成为大隐患,一些宽度不够的人行道及配套设施不仅无法为残障人士提供便捷使用,也使得救护车、消防车紧急救援时受到阻碍,威胁着居民生命安全。
1.2.2 空间规划及使用问题
许多老旧社区对于公共空间没有明确划分,使得居民经常没有足够的地方休憩、活动,甚至有些公共空间长期被私人占有,导致整个空间杂乱无章,无法满足住户的日常生活需求,公共空间使用率低,不能吸引居民的注意力。在社区活动区,大多数设备陈旧老化,尤其是健身器材损坏,也没有明确的使用说明,消防设施、疏散指示等导视图标所处位置也很隐蔽,不够明确,导致一系列安全问题。
1.2.3 照明、植物及景观小品缺乏美感
单元出入口、道路拐角等节点的灯具破旧,达不到居民出行的需求。绿化标准不足,植物的布置单调,缺乏美感。社区空间内,桌椅板凳普遍为水泥、大理石材质,在视觉、触觉上显得冰冷,而所配置的景观小品也缺乏创意。
2 心流理论与老旧社区景观空间设计
2.1 心流理论概述
“心流理论”于1960年由契克森米哈赖进行定义,他注意到很多人在从事工作或者其他活动时几乎是全神贯注,常常忘却时间和对所处环境的认知,而他们参与的活动基本是个人兴趣爱好,很少存在外在报酬,这种全神贯注所产生的最佳体验过程,被契克森米哈赖称为“心流体验”。简单来说,“心流”就是最优体验过程的心理学,表现为个人在所着手的事或所在的环境投入其全部精力,是一个超出主体意识的最优体验过程。心流体验在理论上的三大要素是体验者的即时反馈、体验过程的时间感以及体验者置身体验中的自由控制[2]。设计师要充分利用人的五官体验和认知,打造老旧社区适宜的景观空间环境,让居民主动参与到空间中体验最佳的活动过程,积极调动居民的各个感觉器官,使其被当前的氛围感影响,并长时间沉浸于这个状态中,产生相应的心理状态。在设计过程中,一些元素的使用能够使那些落后的老旧社区景观空间轻松升级为心流体验环境空间。例如,对于社区导视图颜色、道路铺装、绿化植被的选择以及交往空间的表达,设计上要积极调动居民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居民在参与时暂时忘记日常的烦恼琐碎,达到沉浸的体验状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回馈反应。
2.2 心流理论在老旧社区景观空间中的设计方法
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书中提出了获得心流的三个基本步骤,一是确立总目标,同时设立多个可实践的分目标。在社区景观中,首先对社区的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的需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做出总结,通过重新改进设计达到居民的要求。例如,在公共空间、健身器材装置以及道路和绿植的设计上,明确居民真正的需求,设法提高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感。二是找出可以评估目标进度的方法。老旧社区由于建立时间久,各方面设施已经破损,达不到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导致很多住户尤其老年群体不愿长时间待在社区内。与心流理念相结合,改进老旧社区景观空间的这一现状后,可通过观察日常每一时间段的人流量以及询问住户满意度的方法,测验设计目标进度。三是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社区户外,并落实到户外空间的每一处细节。社区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居民增进感情的重要空间,在改造过程中,要尤为注重营造交往空间的氛围及配套设施的设置。老年人对情感的需求较高,在交往的表达上,常出现聚集性的活动形式,如棋牌、曲乐、打拳等活动,以此带动更多老年人融入活动中,活跃空间氛围,沉浸其中。
3 心流与老旧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3.1 即时反馈—视觉、听觉、触觉的知觉性
心流体验一般不能自发产生,需要人为创造。要使得居民在社区户外空间休息和活动时拥有难忘的体验,产生心流,就要利用居民的感觉器官营造出最佳的体验氛围。而居民在社区景观空间中感受环境,则需要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刺激。通俗地说,就是看道路、活动空间、入口处的灯光,植物的层次;听社区活动中人群的弹唱和小品动态发出的声音;触摸不同材质的肌理、质感等;闻周围花草树木的清香;品尝不同植物果实的酸甜苦辣。总而言之,产生有效的心流体验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全方位调动人的各个感觉器官。
在老旧社区景观空间改造中,要合理应用人的感官性,如在地面铺装设计时,不同空间场所要选择不同的铺装材质。健身活动区内,居民在休闲时间锻炼、跳广场舞,地面铺装应当平展防滑,结实不易脱落。设置无障碍通道时,地面应选择具有较强摩擦力的铺装材质;步行道作为社区内的主要枢纽,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性,应选取有弹性和耐磨性的材质。高差在社区内不可避免,如在空间划分、楼梯、坡道,要格外注意防滑设施的配备。为实现视觉的变化,在社区内的导视系统上可采用鲜明的色彩和凹凸有致的纹理图案;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不仅需要种类、颜色、高矮各不相同,也要在搭配上做到层次感的变化,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植被的选择决定居民的观赏体验,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情感变化。不同季节选择不同植被,可促使社区内四季皆有景可赏[3]。
3.2 时间感—体验过程的时间性
当时间不存在持续性与顺序性两个特征,那么它只能总结为是一个概念。持续性就是一种在现场的体验过程,而体验过程必须在时间的一定持续下才会产生互动。也就是说,居民往往依恋的不是社区空间环境或者空间中的小品,而是与社区空间环境和小品互动的附属感情。时间作为心流体验的重要因素,它是基于居民简单的身心体验活动出现的一种通畅性的意识形态。假设这种时间性不复存在,那么居民的体验互动过程也不存在,更不会产生心流体验。因此,最佳的心流体验要以时间为条件,时间在这个体验过程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对象,更是居民产生身心体验的重要因素。
在社区空间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动静结合,即不同人群的活动类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例如,通过植被的层次、空间的高差感等方法将其划分,避免相互干扰。部分身强力健的老年人擅长一些具有高难度的运动,在确保健身器材可安全使用的情况下,可适当为这些人群单独配置一些器具,达到心流产生的刺激感和愉悅性,让使用者可以忘却时间,积极投入活动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经常在住宅楼周围活动,同时他们对社区内的绿化植被也特别有感情,因此设置休闲活动空间的地点最好选在住宅楼附近,植被要有层次,实现视觉上的变化。这些场地应当保证日照充足,通风良好,桌椅配置要确保数量足够,方便居民休憩、交谈,并且帮助行动不便的居民或老年人轻易融入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4]。将植被景观或小品等设施加入此空间,也能丰富观赏等功能。不同空间的分割设置所需的时间段不同,达到的沉浸体验感也会不同。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增加人流量,加强居民在使用过程中的沉浸感。
3.3 自我控制—主体与环境的互动性
主体的自我支配和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体验是心流理论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点。实现居民与社区景观空间的互动式体验,不仅能满足他们当下的身心需求,更能为心流理论在社区景观空间的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人作为高级动物,具有两种特性:意识性和生物性。只有在充足开阔的心流基础上,完全了解人的两种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心流理论与社区景观空间的最佳体验感。要促使居民产生与社区环境的互动式体验,可以通过周围环境刺激居民主动参与到环境中,获得沉浸式体验感。
最佳心流体验则需要主体与周围环境互相结合,人与环境产生互动。首先,通过人为主体主动参与,即需要居民有意识地参与到社区空间活动中,如休闲区、观赏区、健身区或公共活动区。这是居民追求感知和周围情景需求的互动行为,是注重居民与社区的活动空间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体验感。一般而言,居民主动融入其中,更加能促使最佳心流的产生。其次,需要外部环境刺激互动体验感。一般来说,声、色、形都会对人的感官产生相应的刺激,并且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人们的身心需要这种刺激,恰好空间设计的功能可以满足人的这种需求。在社区景观空间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功能,也需要注重色彩、材质、肌理、结构这些形式美,如空间的划分、场地的大小;软装和硬装的结合、风格的协调;细节上包括道路尺寸、铺装材质、导视图的色彩纹理、灯光照明等等。居民通过融入具有动态感的社区空间环境,可以强化对空间美感的沉浸式体验。因此,感知体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揣测,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种亲自实践的过程,最佳心流只有与周围环境主动互动,调动身体各个感官,才能设计出满足居民需求的空间。也就是说,主体要在环境中获得心流体验,需要审美、感知、身心等多方面的结合才能实现。
4 结语
目前,中国老龄化趋势愈发严重,老旧社区的老年群体越来越多。老旧社区的景观空间设计显然已经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各方面设施装备破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也给住户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这种背景下,对大量老旧社区进行调查与研究,总结出了目前老旧社区景观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心流理论的要素出发,结合居民的生活习惯与他们的诉求,对目前老旧社区景观空间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对老旧社区的改造才能真正满足住户实际的社区景观空间环境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从建.江苏老旧小区户外环境无障碍改造和提升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1(11):408.
[2] 刘佳倩.“心流理论”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契合度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20.
[3] 黄振亚.人口老龄化下的老旧社区景观空间设计与改造[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8.
[4] 黄轩. 20世纪末旧社区景观空间再生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9.
作者简介:李继春(196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与理论。
李璐璐(1998—),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室内空间设计。
郑迁遥(1997—),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康复景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