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运用图像学方法分析《星月夜》

时间:2024-05-17

马晓薇

摘要:文森特·梵高作为荷兰后印象派著名画家,以其独特且夸张的手法创作了著名油画《星月夜》,该油画以线条为主题,画面丰富且极具生命力。文章以《星月夜》为起点,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对这幅作品进行赏析。

关键词:图像学;《星月夜》;文森特·梵高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0-0127-03

1    对图像学的认识

图像学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研究方法,于20世纪由德国艺术史家提出,这是一种研究绘画主体、意义和联系其他文化的有效方法,用来深入探究和解释艺术作品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每一文化系统的形象和每一文明在表现、发展、变化及隐含意义方面的内容[1]。而在20世纪80年代,图像学才被当作一种美术史研究方法逐步引入中国,包括在釉画研究中的应用[2],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图像学研究》当中,潘诺夫斯基为了能够更有层次地分析艺术作品,将整个艺术分析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即前图像志描述阶段、图像志描述阶段和图像学分析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主要说明物体识别的视觉属于形式的基础,即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这主要依靠观者的实际经验,即“所见即所得”[3];第二阶段则是观者从图像中读出已知的故事或人物,这就需要观者能够深入了解作者以及图像想要向人们传达的内在意义[4];而在最后一个阶段,观者不但要解码图像的意义,记述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流行文化风格,还需要表达出本人想表达的愿望、想法等。

2    从图像学角度分析作品《星月夜》

2.1    前图像志描述

图像学的第一层含义即前图像志描述,其去除了文化背景,只描述作品本身的视觉因素,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所见即所得”,不必深究创造本身的内在意义,只需描述出眼睛看到的作品是什么,当中有什么,从最单纯的角度出发,将作品当中的视觉元素一一罗列出来足以。前图像志描述只在视觉可识别的一定范围内作用于观者,不需要联系外部的资源,是一种基础的形势分析[5]。

如果不考虑作品本身的内在含义,只去分析作品再现的自然含义,关注作品的一些视觉表现内容,观者一眼就可以知道作品的基本信息:图像的左侧是扭曲且抽象的直耸云霄的枯树(丝柏树),其从底部往上由宽向窄逐渐变化,直到触及天空即画面的顶端;带着光晕的星星分布在图像的各处——围绕着丝柏树,卷曲扭动的星云与山峦的上方连成一片;图像的右上角是更加明亮的橙黄色的月牙,其有着耀眼的光晕;连绵不绝、起伏不断的山峦从左到右逐渐抬升,彼此掩映;群山前坐落着亮着灯光的房屋,房屋围绕着一座细长的尖顶高教堂;右边是茂密成片的森林[6]。这些都是非常清晰且观者能一眼识别出来的内容,任何人都能够切身地体会到它们的存在。第一部分主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部分:事实性主题和表演性主题。整幅画面的主要色调是紫罗兰色、蓝色以及少量的黄色。深蓝色的夜空,给人忧郁沉闷的感受,加强了黑夜带来的压迫感,使画面更添一丝不可捉摸的神秘。前景中暗绿色和棕色的丝柏树,象征着黑夜的笼罩。繁星、新月及周围的光晕通过深浅不一的黄色和白色表现出来,给人安心的感觉。整幅画面色彩搭配协调,色彩运用深浅适中、恰到好处,与画面营造的氛围相辅相成。而对这些房屋、星星、月亮、柏树的逐一列举,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前图像志分析[7](见图1)。

2.2    图像志分析

对作品的第二层次的理解是图像志分析,是对作品进行深层的剖析,只有充分理解事件与对象合并成的现实社会,熟悉传统和文化组成的超越实际的社会,才可以更好地理解构成图像故事和寓意的世界,了解其文化价值[8]。作品的构图非常准确,房屋的下半部分保持宇宙的无限感,以达到平衡的微妙构成。梵高的绘画技巧具有一些早期印象派的特征,并不是以简单的线条来表现物体,取而代之的是用点来表现物体的光影,达到了传统绘画无法达到的效果[9]。同时,他还注意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为光影增添动感。短距离水平线笔画冲出城镇的前景,图像上部分曲线描边形成主导趋势对比。旋转滚动飞行的星云、细长的尖顶教堂、扭曲缠绕冲破夜空的丝柏树,图像中所有的事物皆具有一种流动的感觉(见图2)。

2.3    圖像学解释

经过第一层次的直观感受,第二层次的深入分析,我们开始对《星月夜》进行第三层次的分析——图像学解释,它突出了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内容,要把握其内涵和内容,必须了解一些基本原则,如关于国家、时代、阶级、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基本内容等。任何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它们都具有文化特征、社会属性,能够反映画家的内心感受[10]。梵高的绘画追求的是一种狂野的造型,是一种直接而简单的表演风格,但具有一定的力量,其他人强调的是“神”的传递,与这种忠于表现自然的绘画概念有很大的不同。《星月夜》这幅作品是梵高居住于圣雷米疗养院期间创作的,当时的疗养院病人不多,有充足的房间作为梵高创作的场地,而且医生也应允他白天外出写生,于是梵高便结合自己的幻想与现实完成了《星月夜》,画中的村庄便是圣雷米。他曾在信中说道:“这幅画上面投射了幻影、痛苦、希望和向往。”所以在欣赏这幅作品的时候,我们能够从画面中感受到那如同燃烧着黑色火焰的丝柏树,仿佛要挣脱某种束缚,能够被梵高那极其渴望自由的情感所震撼。仿佛能够真切地听到艺术家的呐喊,这种野性的风格造型与画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的性格角色密切相关。因为梵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艺术教育,所以他只在意灵魂的释放,注重感情的表达。生活贫困、穷困潦倒、疾病缠身,这些都对梵高的身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也许正是这些因素赋予了梵高丰富的情感和洞察力,他才创作出了这幅惊人的作品[11]。画面中有深蓝色的天空、闪烁的星星,星云和丝柏树的形状都是非常夸张的,是扭曲的、狂野的、奇怪的、不可预知的,这种奇怪而狂野的造型,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黄色、蓝色的漩涡中,压抑、绝望充斥着画面。但多云的夜空繁星闪烁,明亮的新月散发着光晕,《星月夜》依旧是能够让人感到舒适和内心平静的图像[12]。这幅画运用点、线的组合来创造视觉效果,跟随观者的眼睛,夜空仿佛在旋转流动,连绵起伏的山峦下是一个个房屋,黑暗中透着温暖灯光的窗户是对天上星星的回应,安抚了少年的恐惧,温暖了童年的回忆。拥有尖顶的高大教堂位于村庄的中心,小小的房屋环绕在教堂四周,教堂的尖顶带来一种仿佛其能保卫村庄稳定、安全的感觉[13]。

图像左侧的大型黑色结构在更大的尺度上产生了一种孤立感。下方建筑物的规模与绘画的宏伟面幅形成鲜明对比,使其他物体更加突出。扭曲的线条使天空呈现出一种深度。从山的侧面对画面结构进行分析,其内容广泛,色彩丰富,整个场景似乎被汹涌澎湃的水流吞没了。旋转的星云仿佛在流动,丝柏树直至云端,缠绕着螺旋式上升,像一团燃烧着的、巨大的、仿佛要吞噬一切的黑褐色火焰,画面中的世界充斥着不安与迷幻的色彩。梵高并不是被动地沉浸在自身低落、沉闷、抑郁的情绪中的,他能够摆脱画作的束缚并找到一些方法,以加强对情绪的刺激。我们在图像中看到的村庄的前景是通过间歇的线条来描绘的,与曲线连接不断的长线条的主要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房屋窗户透出的暖黄色光线被化成小的方形,与多个圆形的星星光晕形成呼应,与山峦的弯曲线条交叉的修长的尖顶教堂、旋转的星云、直上云端的丝柏树,无不让人诧异却又为之赞叹。

《星月夜》中有两种不同的线条,一种是优美的贯穿全画的长线条,另一种是粗犷豪放的短线条[14]。线条不仅是整幅绘画的主题,还是绘画的表达,也是绘画效果的主要载体。画面中没有什么特意塑造的场景,也没有什么注重细节表达的景物,只通过单一的线条,就可以描述出作者内心的思想和感受,它独具特色。梵高通过画笔展现了一种扭曲变形、非常夸张的星空景色。通过那扭曲的、仿佛流动的星光以及新月,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画面中夜空和繁星新月拥有着无穷的力量。在图像中,所有的事物都在巨大的漩涡中旋转与翻滚,繁星与新星,连绵不断的山峦与星云,都像是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所牵制,也反映出当时梵高身处幻觉的漩涡,精神世界极度敏感不安,却又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也正是这种幻觉让这位精神苦难的天才艺术家从画中完全抽离出来,从而创作出了这幅人类艺术史上的不朽名作,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15]。

3    结语

画中左侧混合着黑色和绿色的是在欧洲文化中象征着死亡的柏树,也许对梵高来说,他早已知道自己将来要面对的会是什么,他的结局早已注定。有人说《星月夜》是梵高幻想出来的,毕竟当时的他在疗养院接受治疗,是他超越了现实,不受任何拘束羁绊创作出的画作。没有人真正了解他心中所想,也许这是梦中的场景,也许这就是他的内心,但是这幅画的创作手法、色彩运用等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梵高善于用对比色和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充满热情的轮廓,体现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为后世的学习提供了依据。文森特·梵高一生有着不凡的经历,但他临终都没有放弃自身的信念,即使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种种挫折,但始终没有影响到他对绘画的痴迷与热爱。他将自己的思维融于画作中,当他采用这种表现手法与这种构图方式时,他就完全从现实的思维中脱离开来,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进入更高的维度。这幅《星月夜》中的景色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想象不到也从未见过的画面,这足以证明梵高拥有柔软细腻的内心。柔美璀璨的星光和空中的明月散发出温暖的金黄色光芒,给画者——文森特·梵高指出了一条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雪艳,谢葵萍.谈釉画的生成与釉画之美[J].美术,2020(12):142.

[2]张雨成,蒋晖.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视角解读凡·高《自画像》系列作品[J].美术教育研究,2021(8):44-45.

[3]和煦.从图像学视角分析维尔姆·哈默肖伊的绘画[J]. 美术教育研究,2021(17):70-71.

[4]李情.以潘氏圖像学视角解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J].艺术评鉴,2021(13):28-30.

[5]张想辉,孙献华.以图像学方法分析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6-47.

[6]艾小铮.图像学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应用: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例[J].大众文艺,2014(19):117.

[7]李雪艳,朱梓卉,岑雅婷.温州竹丝灯笼与西安竹篾子灯笼制作工艺对比研究[J].装饰,2021(6):94-97.

[8]王明慧,李雪艳.假花之美:扬州通草花[J].美术教育研究,2021(5):35-36.

[9]冯错敬.梵高绘画的创作特征研究[J].大舞台,2015(2):21-22.

[10]尤心培,李雪艳.梁志天设计符号的批评与评价[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52-53.

[11]张宇.绘画中哀伤情感的表现[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2]吴歆悦,李雪艳.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13]李雪艳,吴言,时潇潇.乡村生态景观设计探究:以南京石塘村为例[J].装饰,2020(10):130-131.

[14]李雪艳,吴歆悦.谈“姑苏版”木刻版画中的“仿泰西笔法”[J].美术,2021(11):134-135.

[15]孔露,李雪艳.中国传统门窗木雕艺术的民族文化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5):20-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