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诗经》中婚嫁诗歌的艺术表现

时间:2024-05-17

摘要:《诗经》中不少篇章能够生动地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人的婚嫁礼仪和观念,并以形象的语言展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婚姻细节。婚嫁这一活动向来被视为人生大事,婚嫁诗歌的传颂对于婚嫁礼仪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婚嫁诗歌在为诗人讽世遣怀、应酬祝颂提供载体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婚嫁风俗,这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婚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也为现代婚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文章分析《诗经》中婚嫁诗歌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诗经》;婚嫁诗歌;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0-0117-03

1    《诗经》中婚嫁重礼的艺术表现

古人非常重视家族血脉的传承,因而婚嫁礼仪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婚嫁礼仪中常有繁杂的礼节,受时代因素和现实条件影响,婚嫁诗歌中自然蕴含着该时代的婚俗价值观念及婚嫁礼仪。《诗经》中婚嫁诗体现的婚嫁礼仪主要为周代的“六礼”,“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迎亲”[1]。

“纳采”之礼表达的是男子请媒人去询问,女方同意议婚后,男方才正式备求婚之礼,这体现了媒人在古代男女婚姻中的重要地位。《卫风·氓》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反映了无媒人则婚不成的现象。在先秦时期,媒人牵线是婚礼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这一时代约定俗成的规矩,倘若没有说媒这一环节,两情相悦、私订终身的行为将会遭受家族的嫌恶、社会的舆论攻击[2]。“纳采”之后则为“问名”,即男子拜托媒人询问女子姓名与生辰八字,而它连接的下一环则为“纳吉”[3]。“纳吉”作为决定婚礼能否继续进行的关键环节,与“纳采”的父母之意、媒妁之言不同,它体现了“天意”的重要性。只有得到吉兆,才能够“纳征”,即下聘礼,才能够“以尔车来,以我贿迁”[4]。

“纳征”之后则为“请期”。古人对于婚嫁的时间极为讲究,周代民间婚嫁常在当年秋季至第二年春季之间,《邶风·匏有苦叶》中有“土如归妻,迨冰未泮”,大意为男子如若有娶妻意向,应当在河水尚未化冻之前完成婚嫁仪式[5]。六礼中最后一礼为“亲迎”,其是六礼中最隆重和烦琐的一个环节,需要新郎亲自到女方家里迎接。“亲迎”作为最隆重的环节,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极为重视。先秦时期,虽然平民很难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举办隆重的婚礼,但即便如此,婚礼的习俗礼节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级之间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6]。

2    《诗经》中多样婚姻模式的艺术表达

中国古代婚姻模式主要受现实婚俗的影响,因此《诗经》中描写婚嫁模式的诗歌也受到当时婚俗的影响,其对婚嫁观念的影响直到唐宋时期仍然普遍存在。诗人创作婚嫁诗歌时,多根据社会实际创作,故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多样化婚姻模式也被诗歌记载,这些诗歌通常也颇具艺术特色和朦胧美的意蕴。

2.1    早婚模式的艺术表达

早婚模式的婚姻自先秦而起,在整个中国的封建时期都极为流行,在诗词歌赋等类型的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如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言——“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7]。

早婚模式的盛行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的生存条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统治者看来,人口增长意味着劳动力的增长。中国封建王朝更替较快,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还是外出征战的兵力,都需要社会人口更新时间较短,以保持年轻劳动力、兵力的供给,而早婚早育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难题。从古代社会发展水平看,古人人均寿命较短,医疗水平较差,因此男女适婚年龄较早,同时古代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繁衍后代、多子多福的思想长期存在。从生理角度看,十三至二十岁正是人类第二性征的发育期,身体各项机能逐渐成熟,此时婚配也较符合生命体的发展规律[8]。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阶级的兴起,人们的婚嫁观念受到冲击。至宋朝,唐代门当户对的婚嫁理念受到“财昏”的严峻挑战。同时,自先秦时受《诗经》影响的早婚早育的婚姻模式仍然占据婚嫁模式的主要地位。早婚观念的成型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涉,这种观念对中国此后的婚姻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世婚与钟表婚的赞美传颂

世婚,顾名思义,世代为婚。《鹊巢》篇描绘的夫妻琴瑟和鸣,让人感受到婚礼中男女相爱的幸福,由此不难看出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婚姻爱情的重视。由于古代中国是在家族宗法制上建立起来的,那么对于婚姻而言,维持家族之间的联系远远重于男女之间的感情就是毋庸置疑的了。到了魏晋时期,受门第观念影响,名门望族之间往来较密,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他们普遍选择世婚的婚姻形式。至唐宋时期,世人不仅践行世婚的模式,还在不少婚嫁诗歌中高度赞扬世婚,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用“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描述除去大家族的联姻,世婚的形式在平民百姓中也较为普及。

世婚与中表婚是密切关联的,累世通婚的两个家族势必会造成后代中表婚的诞生。中表婚主要是指表兄妹、表姐弟相缔结的婚姻模式。中表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创作时期乃至周朝甚至更久远的时代。作为是氏族外婚制的产物,中表婚革除了群婚制的弊端,逐渐向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模式过渡。随着時代的发展,作为大家族保全家族、维护地位的方式,中表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婚姻模式中的重要一席[9]。到了明清时期,国家曾一度禁止这类婚姻模式,目的在于防止近亲通婚,以免后代遗传疾病高发、内亲外戚壮大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等。可惜在注重宗法的中国古代,这条禁令终因“习俗已久,莫能更易”而不得不解禁。

2.3    入赘婚的委婉艺术

入赘之风自古而来,时刻存在着。入赘婚在今日常被称为“倒插门”,指男子婚后入住到女方家,生育的子女通常也随母姓。入赘的根本原因与经济因素离不开干系,男方家庭或因为无力支付高额聘礼,会选择以这种方式进入婚姻关系。《诗经》入赘诗往往传达了男性诗人对入赘者情感上的惋惜和同情,如《葛藟》中的男人将他人认作爹娘却得不到眷顾,再如郑振铎认为《我行其野》中的男主人公也因入赘被看不起,进而感到无可奈何。很少有婚嫁诗歌对人赘男子持鄙视态度,诗人们会不约而同地道出,男子入赘是因为家境贫寒,通过入赘的方式获得家业,实际上属于无奈之举。然而,对于贪慕女方家财的阴毒男子的描写几乎是少之又少。

3    《诗经》中婚嫁诗歌的功能与作用

3.1    记载和传承婚俗文化

《诗经》作为研究古代婚嫁习俗的珍贵史料,其婚嫁诗歌的创作一定是围绕着婚嫁活动展开的,不同时期的婚嫁诗歌记载着当时婚嫁礼仪中的繁杂礼节与讲究,而随着时代进步、文化交融,多样化的婚姻模式也为诗人们所乐道[10]。婚嫁诗歌中涉及的婚嫁礼仪与民俗习惯都与当时社会吻合,如我们可从其中得知,早在先秦时期,婚姻就被普遍认为是涉及家族、社会的大事,并形成了完整的礼仪体系。婚嫁诗歌中的一部分内容传于后世,并影响了历朝历代乃至今日社会的婚嫁观念和礼仪。明白每一首诗歌的政治、经济背景,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婚俗文化,为当下种种婚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有助于结合实际反思现代婚姻文化。

3.2    讽世与遣怀

婚嫁虽然是喜事,但并不代表所有婚嫁诗歌都带有喜悦的色彩,婚嫁诗同样具有讽世遣怀之功效。《诗经》中已存在以弃妇悲歌来表达自己仕途上的进退维谷。从意来说,《离骚》以弃妇比喻臣子失宠于君主,开创了弃妇诗的先河。《行露》中的女子虽然被丈夫抛弃、境遇凄凉,然其不妥协的精神品质却颇具格调。到唐宋时期,不少诗人通过引用《诗经》中婚嫁诗歌的典故来抒发自己懷才不遇、渴望得到赏识的情况。一部分诗人通过描述贫苦百姓无力支付婚嫁费用来表达对当今社会的不满,也有诗人通过描写女儿远嫁遭受非人虐待对时下婚姻观念发出告诫。无论是对“财昏”的批判,还是对疾苦百姓无法婚配的同情,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下层百姓的关怀,以婚嫁诗歌的形式发出对世事无奈的感叹m。诗人们除了借婚嫁诗歌表述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之外,也擅长以同样形式抒发自己的抱负。例如,以妇人渴望嫁入好人家暗喻心迹,渴望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以良妻盼望夫君的垂怜或少女对心上人的爱慕巧叙心意,表明自己希望获得贵人赏识,在仕途上更上一层,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3.3    应酬与祝颂

在中国古代,诗人喜爱用诗歌表达自己对亲友的喜爱、思念之情,同样也会用诗歌委婉地表达对新人的祝福。《诗经》中的婚嫁诗歌常含对新人的祝愿、对爱情的歌颂,这种祝福延至后代。婚嫁诗歌中的描写对象通常为诗人的亲朋故交,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祝福,以赠诗传递感情,如张先的《李少卿宅除夜催妆》,其中“少卿”为官名,可见婚嫁诗歌在士大夫阶层流行甚广,并成为他们联络感情的媒介[12]。除了亲友以婚嫁诗祝福、官员用婚嫁诗应酬之外,不少文人以歌颂天下太平为目的创作婚嫁诗,用华丽的辞藻借描绘婚嫁时的美好景象歌颂统治者的文韬武略或国泰民安。今天,我们常在许多历史故事中看到文人雅客以诗会友,通过互相赠诗加深情谊,而婚礼现场充盈着喜悦,在这样的场合赠以美诗夸赞姻缘、祝福爱情,既能增进朋友间的友谊,又可以展示自己的文采,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除了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外,也有不少婚嫁诗歌是奉诏而制,这种情况在宋代较常见。此种婚嫁诗不同于《诗经》中对男欢女爱、青梅竹马等美好纯真爱情的书写,它更倾向于借助婚嫁诗描绘宫中的歌舞升平,如《观吉王花烛》中描写了皇室婚礼的盛大。这类君臣游乐赋诗的作品通常并不具备现实意义,优美词藻之下并无多少真情实感。

4    《诗经》中婚嫁诗歌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诗经》中描写婚嫁的诗歌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也被人们熟知。婚嫁诗歌传颂的中国传统婚嫁礼仪当然是时代浪潮中各类婚礼中最复杂、最有意义的[13]。如今,人们已经很难看到中国传统婚礼,但是通过婚嫁诗歌的记载,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和婚俗文化依然能被现代人了解和认识。

通过《诗经》的婚嫁诗歌可以窥见该时代的婚嫁习俗。随着时代发展和文化融合,快节奏的生活也推动着婚嫁礼仪的不断简化,不同于婚嫁诗歌记载的传统婚嫁仪式,当代青年多选择自由恋爱,以自主的方式选择伴侣、结婚。即使是通过相亲缔结良缘,也以结婚对象双方意愿为前提,而非由父母定夺。新式婚礼更多强调婚姻的意义、权利、义务等问题,基本上摒弃了传统婚俗文化中的糟粕,通过婚礼,达到教会新人在婚姻中融洽相处的目的。

5    结语

除去对婚姻本身的审视外,古人还通过婚嫁诗歌的形式或叙述爱情浪漫、婚姻可期,或叙述遇人不淑、婚不及时。无论是以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记载传统文化,还是用于讽世遣怀或应酬祝颂,《诗经》中婚嫁诗歌的艺术表达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劲松,曹顺仙.近40年来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述评:基于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结合[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1(3):23-34.

[2]周以杰.传统人格理论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模式样构建[J].汉字文化,2020(15):185-186.

[3]张劲松.继承和发展传统生态哲学思想路径探微[J]. 汉字文化,2020(18):150-151.

[4]钱烨.弘扬传统文化与遵循古礼:基于国学班的思考[J].汉字文化,2019(7):36-37.

[5]王进怡.从《诗艺》看诗歌创作原则[J].大众文艺,2018(22):27-28.

[6]王进怡.论贺拉斯《诗艺》的诗歌功能观[J].大众文艺,2018(18):30-31.

[7]曹顺仙,周以杰.一种复合生态伦理何以可能:基于基因编辑婴儿的伦理审问[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90-94.

[8]汲子樱.迟子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反现代性艺术特征探究[J].艺术科技,2021(10):142-143.

[9]汲子樱.《赛博朋克2077》美术视阈下的生态呐喊[J].艺术科技,2021(11):245-246.

[10]汲子樱.《哲学的贫困》对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批判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21 (27):30-32.

[11]芮映琳.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艺术及命运分析:以《金粉世家》为例[J].艺术科技,2021(12):152-153.

[12]汲子樱.探索疫情新常态下陆巷古村落绿色经济的开发与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21(25):10-12.

[13]林一卿.生态文明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J]. 英语广场,2021(21):15-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