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陶海峰 邱天
摘要:文章对中国1932年至1935年间杂志热潮中的封面设计进行研究,对该时期封面设计的特征进行阐述,从印刷技术的革新、社会先进思潮、中西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碰撞、社会审美及受众等多个角度分析这次热潮中封面设计转变的因素,并对这个时期几位代表设计师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封面设计进行探析,得出现代平面设计师要寻求自己独立的设计视角,传承前人设计的创新精神,从而提升现代平面设计水平。
关键词:封面设计;“杂志热”;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0-0162-0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期刊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尤其在1932年期刊数量迅猛增长,到了1933年其数量进一步增长,仅上海的杂志便达到了215种。1934年至1935年间,全国的杂志种类呈直线上升,1935年6月全国杂志出版种类达到1518种,直到1936年才逐渐平稳。1932至1935年间,中国现代杂志数量呈持续增长的势头,因而这一时期被称为“杂志年”,这种杂志的出版热潮被时人称为“杂志热”[1]。
不同于当时文坛盛行的小说集、散文集、报纸等出版物,杂志作为那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志士们各抒己见、发表观点的载体,具有信息时效性、消费群体定向性、舆论导向性、信息范围传播性、审美普及性等特点,当时杂志印制成本低,因此价格亲民,深受民众喜爱。“杂志热”犹如熊熊烈火点燃了当时出版业的发展激情,促进出版物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信息的传播。随着商品价值被挖掘,杂志的封面设计成为整体装帧设计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杂志热”的出现,使人们对封面设计越发重视,逐渐忽视封面对内页的保护功能[2]。尽管最后由于外来势力的侵略与军阀政权的扼杀,“杂志热”这团火只短暂地燃烧在20世紀30年代初,但兴盛于这场热潮中的封面设计仍如满天星一般继续闪烁在如今的中国平面设计领域。
1 杂志热潮中封面设计的形成
20世纪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礼教,爱国青年们都走上了救亡图存之路,他们渴求着新思想和新文化,文学、艺术、科学被高度传播。杂志作为一种载体,为文人志士提供了自由发表观点和思想的一个平台。而作为一本杂志第一面貌的封面,也渐渐走入消费者的视野,各式各样的杂志封面在这场热潮中闪耀着光芒,设计师们也对封面设计日益重视。这一时期的设计师群体来自不同的阶层,为现代中国艺术设计输送了新鲜血液,他们共同的特点便是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先进的视角,同时又深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大量的外来文化和思想促使中国艺术设计逐渐转型。
在“杂志热”中,设计师们开始尝试运用丰富的色彩和艺术手法表现新的设计风格。在现存的大量杂志封面中,读者们能直接从封面中获取信息,封面中大量的图像描述着那个时代中正义与阴暗的斗争、战争与硝烟;有的运用摄影照片,贴合了时代的社会审美,体现了科技的进步;还有的设计师尝试使用鲜明的几何色块,去打造全新的视觉效果。此时的版面设计和字体设计也成了封面设计中不容忽视的设计因素。这个时期的设计领域人才辈出,设计作品百花齐放,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杂志热潮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杂志设计的进步发展。
2 杂志热潮中封面设计的特点
2.1 丰富多彩的创新性表达手法
在杂志数量直线上升的这个时期,封面的设计越发大胆起来,从民国早期模仿西方的思维中脱离出来[3],设计师们尝试采用全新的手法表达他们想表达的内容,他们采用丰富的表现形式,有现代的摄影图片,还有传统手法绘制的图像,其中不乏女性元素的使用,更有抽象几何图形的运用,图像的运用开始慢慢占据封面的视觉中心。这些大胆的创新不仅对杂志封面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同时也准确传达了杂志本身的内容主旨和内在意义。
2.2 “西学东渐”的艺术风格
时效性是杂志的一大重要特性,不同于其他出版物,杂志必须具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敏锐性。当时西方盛行的各式风格被传入国内后,设计师们也积极学习西式风格,并结合杂志需求将其运用到封面设计中。西方的现代派、构成主义、立体派等风格影响着这一时期的封面设计,在现存的杂志封面中不难发现中国设计师们对西方设计师比亚兹莱、卡桑德尔风格的借鉴参考。这种“西学东渐”的设计风格也是封面设计发展的一大特点,杂志热潮中的封面设计不再是单一的、传统的,而是多元的、现代的。
2.3 千树繁花的封面刊头字体设计
封面设计包括色彩搭配、图像图形、构图分布,而刊头的字体设计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装饰性作用。这时候的字体设计被称为“美术字”,此时的美术字也正是中国美术字设计发展的巅峰时期。刊头标题是一本杂志的名字,为了使名字更响亮,设计师们也尝试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标题进行美化,如张光宇设计的《时代漫画》的刊头字体堪称精妙绝伦,他将西方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赋予中国汉字以特殊的形态,塑造了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4]。还有的设计师直接运用标题字作为刊物的封面,封面刊头字体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标题字的装饰性,同时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 杂志热潮中封面设计风格的形成因素
3.1 印刷技术的革新
由于新文化的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输入中国,在生产技术的转型中,新的制版技术推动了出版事业的长足发展。印刷技术革新为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巨大进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使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这一时期彩色照片的平板制法印刷技术也开始日益成熟,得益于20世纪初的珂罗版印刷和平版制法印刷,摄影照片也被运用在封面设计中[5],照片在杂志上的运用体现了这个时代传播技术的进步。为适应新的制版工艺和现代机器印刷技术的发展,现代期刊的封面设计便在这时有了雏形[6]。
3.2 社会先进思潮
这个时期的中国,爱国志士们都走上了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在五四运动前,大量期刊、报纸的出现,为这场革命运动提供了舆论准备,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办报的高潮[1]。随后,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在国内掀起,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观念等再次受到了冲击。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杂志,是进步青年表达先进观点的渠道和新文学的传播载体,其确立了民主科学的办报理念,不仅打开了新闻业者的思维,也掀起了设计师的设计热潮。此时的社会充斥着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火花,产生了旧思想和新思潮相互对抗的局面,艺术设计领域也因此有了新的变革。此时的设计和新思潮一道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3 中西文化和艺术观念的碰撞
20世纪初,西方文化和艺术品的输入同时推动了中国近代设计的进程。那时的西方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一轮接一轮的艺术革新,欧美、日本的艺术流派和思潮被引入中国,并很快在中国本土得到广泛的传播,无论是通俗杂志,还是一些严肃的政治刊物都有登载[7],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初的中国艺术家。先进的新思潮使外来的文化得以被包容,中国的设计师们学习借鉴西方艺术风格并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为杂志设计出大量封面作品,新文化运动中的比亚兹莱风格、装饰艺术风在杂志中大量使用,可见这时期的异域艺术风格十分受中国设计师青睐。
3.4 社会审美及受众
这个时期的设计风格与社会思潮密不可分,新文化运动后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因此设计对象渐渐倾向女性,在大量的杂志封面中都可以看到女性的照片或者插画,设计师们对女性美的探讨逐渐由传统的拘束转向现代的时髦。这个时期国民经济衰退,书籍滞销,而薄薄的杂志却得以生存,杂志较低的售价和紧贴社会潮流的丰富内容,即使读者群体大多是社会底层平民,但杂志因其较大的读者基数依旧能在市场中存活[8]。杂志的封面设计贴近平民群众的审美取向,在通俗杂志中能发现很多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插图,也有通俗易懂的图画。
4 杂志热潮中的代表设计师及其作品的探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中外文化的碰撞,很多留学生前往欧美、日本留学,将异域的艺术风格带回国内,西方的文献不断被翻译出版,大大开阔了国内设计师们的视野[7],造就了一批如鲁迅、丰子恺、陈之佛等在书籍设计方面有卓越成就的艺术家。从大量保存完好的杂志中可以发现,那时候的封面字体设计、版式设计、插图风格、色彩搭配等已渐渐有了现代设计风格的影子,设计师的作品开始体现强烈的自我意识,无论是在色彩的运用,还是在图像的绘制上,这个时期的设计师们都大胆创新,塑造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封面设计风格。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陈之佛参与设计的期刊有《东方杂志》《文学》等,在他的设计封面中能看到其独到的装饰风格。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陈之佛所设计的《东方杂志》以古代异域文明的故事性插画为主,这种对原始艺术符号的使用在当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而到了“杂志热”时期,他为《文学》杂志设计的封面一转风格,画面使用大胆的工业元素,通過几何的重构来建立一种图形的秩序感,封面的布局十分干脆利落,这种设计在那个封闭的年代算是大胆创新,是一种新思潮的蜕变也是一种对全新设计语言的探索[9]。
钱君匐作为编辑出版家,在当时的书籍装帧设计领域也占据着一席之地,他在当时有“钱封面”的称号。当时国内艺术类教材稀少,他便从引进的日本教材中学习图案设计风格,因此他的设计风格也深受当时“脱亚入欧”的日本的影响[10],他擅长将抽象的图案与色彩和谐搭配,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平面构成,他善于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鲜明的色彩,画面中线条与色块加强了画面的视觉引导,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在申时电讯社创立十周年纪念特刊的封面中,他大比例地运用几何图形构建整幅画面,使封面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20世纪初,张光宇来到已是东西文化聚集地的上海,“海派文化”使他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怀揣着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也使原本喜欢国粹的他将中国传统艺术渗透进他的艺术风格中。1934年,张光宇和叶灵凤一起主编了《万象》,只发行三期后停刊,抗战胜利后又创立《装饰》。在《万象》第一期的封面设计中,他将西方的装饰风格和中国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色彩的渐变形成的阴影和光芒使画面对象富有体积感,鲜明的对比色彩则是点睛之笔。标题的字体设计部分也沿用了中国风格,这种装饰风格既是中西方装饰风格的融合,也是传统图案向现代装饰转型的体现。
5 结语
20世纪30年代杂志热潮中的封面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期刊、书籍设计的发展进程。这场杂志热潮也是中国早期先进思想发展的一个标志性阶段,在精神价值上,这股热潮助推了精神和个性的解放,艺术家们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积极传播先进的思想,各种外来艺术文化在这一时期碰撞交融。这一时期创办的杂志是当时讨论学术、传播思想的载体,杂志设计也是新思想、新艺术的体现,艺术语言也在这个时期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杂志热”这团火只短暂地在20世纪30年代初燃烧,但兴盛于这场热潮中的封面设计仍如满天星一般继续闪烁在如今的中国平面设计领域。“杂志热”中的封面设计对当今的平面设计仍有重要的启示,前人借鉴不同文化风格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当今的平面设计师也需要从中吸取经验,在众多的设计手法中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独特视角,拥有新时代的设计创新精神,形成现代设计风格,不断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新的活力,方能提升现代平面设计水准。设计是一个时代思潮的写照,思想在进步发展的同时,设计也不能停滞不前。
参考文献:
[1]宋应离.中国期刊发展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151.
[2]周易.民国前期(1912—1937)文学期刊的封面设计者群体略述[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8,15(4):136-141.
[3]张茜.民国时期上海斯刊的装帧设计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4]王天歌,赵一霖.张光宇《时代漫画》封面美术字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6):114-116.
[5]刘向娟,本刊编辑部.时光档案:民国期刊装帧设计[J]. 艺术与设计,2020,1(6):52-55.
[6]荆世鹏.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书籍装帧设计激变探微[J].美与时代,2009(2):64-67.
[7]彭西东.新文化运动时期书籍装帧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探析[J].装饰,2013(5):133-134.
[8]刘政洲,邓晓慧.20世纪30年代“杂志年”兴起的历史背景研究[J].今传媒,2013,21(11):144-146.
[9]蔡仕伟.陈之佛装帧设计探源与发展考略[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4):166-171.
[10]牟健.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图案”风格嬗变探微[J].中国出版,2020(7):64-6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