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建设中的设计思维转换

时间:2024-05-17

秦梦茹 梁冰

摘要:乡村建设是一个综合、复杂、漫长的过程,需要运用设计思维,协调多方因素。文章通过概念梳理和案例分析,探讨在乡村建设中运用设计思维展开综合设计的思路与方法,从满足村民需求、整合环境资源、留住乡愁出发,进而规划乡村,发展产业,营造景观,实现乡村建设从单一视觉效果营造到宜居宜业环境创设的设计思维转换。

关键词:乡村建设;设计思维;乡村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0-0180-03

1    设计思维和乡村环境设计

1969年,计算机领域科学家希尔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提出设计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1980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布莱恩·劳森(Bryan Lawson)在《设计师怎样思考:解密设计》中再次阐述了这一观点,并命名为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1]。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整合人文、商业和技术等多种要素,将其转化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2]。设计思维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面对现实中的问题,寻求适用的、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设计人员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切入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需要根据项目需求,构建跨学科团队,保持设计团队成员的多样性。设计人员通过观察、倾听、合作,最终动手解决问题。設计思维与传统个人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不同,它将个人单向思维模式转变为团队协作的多样化方式,拓宽对世界的认知,对创造性的工作和实验提出新的挑战。设计思维的基础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换位思考、跨界合作、具象处理[3]。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于2012年创立设计思维创新中心,并将设计思维的方法论引入国内,进而开展一系列教学与实践活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与经验。中国传媒大学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致力于产学研用结合,培养高校应用型高端人才,为学生的金点子提供相应的孵化力量。在各个城市中推广设计思维,设计思维被广泛应用于推进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在乡村环境设计中运用设计思维已有众多成功的案例。上海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娄永琪带领学生在农村组建“设计丰收”团队,用设计思维在乡村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探索城乡互动的新可能。2008年成立的成都幸福公社针对大邑县青霞镇的灾后联建项目赢得社会关注。成都幸福公社所在的成都市大邑县青霞镇,属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该区域拥山环水,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植被茂盛,环境条件优势明显,在这条环线上有街子古镇、青城山、都江堰、花水湾温泉、西岭雪山等著名旅游景点。幸福公社以山水田园养生、医疗护理、人文关怀、传统艺术、文化旅游为立足点,推出乡村田园养老度假模式。既满足了城市人群回归乡村田园生活的需求,又帮助了地震受灾村民解决就业创业问题,同时为村民生活带来更稳固的保障和更多的可能。提出“以设计点亮乡村”的发展战略,打造乡村文创旅游模式,与传统乡村自我营建的模式不同,其是运用设计思维,从多角度、多方位思索乡村发展的未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

中国广阔的地域内有类型丰富的乡村,传统乡村聚落是由村民根据生产、生活需要自发营建的,基于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善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利用资源并保护资源,具有自我生长式的特征。在此过程中,村民创造了独特的建造工艺和文化,有很强的地域特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众多乡村因缺乏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建设而逐渐消亡,大量村落人去屋空,老龄化严重、乡村发展动力较弱、乡村经济发展缓慢,产生严重的“乡村病”。在2015年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中,个别地区农村房屋改造过程中出现监管不到位等各种问题,导致农村房屋建筑独特性缺失,造成对当地乡村文化的破坏。2017年,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设计界积极介入乡村的发展,众多设计师应用设计思维对乡村展开了系统化设计。

2    当下乡村环境中的问题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将农村环境整治提上日程。不少乡村开始投入“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中,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农副产品、自然风光等,打造生态宜居、独具特色的“桃花源”。这带动了乡村人口回流和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但乡村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

2.1    乡村空间缺乏规划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村民开始在村中随意建设大广场、大草场等空间,致使地域特色减弱,村落景观趋同化现象日趋明显。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出现村中垃圾遍布、村内私家车乱停放、村民生活农作用具无处安放等现象。城市化对于处于城市边缘,且有较好经济基础和充足劳动力资源的村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地理位置偏远的乡村,因交通不便发展较为落后,但保留着悠久的历史文明,需要根据自身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发展现状等统筹管理,分类规划,探索合理的乡村发展模式,以维护乡村的独特性。

2.2    乡村产业亟待提升

传统乡村产业中,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季节性明显,产品类型单一,村民收入不能满足其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一些村庄依托农业基础,拓展产业发展模式,发展采摘园、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但大多以村民自营为主,规模小且零散,农产品缺乏品质管控,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乡村经济发展缓慢,乡村产业具有提质、转型的迫切需求。

2.3    生态环境面临危机

由于政府监管不足、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原本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严重恶化。许多乡村畜禽粪便、生活垃圾遍地,滥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空气、水污染,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影响村民身体健康,也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乡村盲目进行乡村建设,大面积硬化路面、广场,移植非乡土树种,仿建城市公园,进一步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了千百年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    乡村环境设计思维转换

乡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环境、资源、文化、政治等多方面问题,因此解决乡村问题也需要系统的设计思维,对乡村进行全面、充分的考量,基于乡村现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叩官镇董家楼村地处山地丘陵地带,气候、环境优越,四季分明,风景秀丽,果木资源丰富,2018年村中户籍人口为353人。在乡村建设实施以前,董家楼村因道路年久失修,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生活经济来源以自给自足的农耕为主,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村内老龄化严重,产业发展滞后,缺乏基础设施,但也因此村中还保留着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针对董家楼村的乡村建设,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思考。

3.1    基于现实需求的规划设计

从乡村的地理特点看,董家楼村群山环绕,溪水相映,良好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政府期望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整治环境,提升乡村环境品质,实现旅游化乡村建设目标,使村民脱贫致富,使董家楼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村民希望在保持原有生活习惯的情况下,有更多经济收入以提高生活水平。游客希望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感受乡村生活的舒适愉悦,品尝及购买乡村特色产品。

设计人员综合不同主体进行调研、分析、推演,与村民及村委会一起进行现场勘查,分析村中空间的功能布局,掌握村民切实的需求,充分尊重村民的生活、农作习惯,设计收集和整理好基础资料。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以引导者的身份将村民需求从专业角度表达出来。村民认识到自己的主人公身份,并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这对后续乡村建设与维护工作起到重要推动作用[4]。村委会的参与实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发展模式的融合,进一步对村庄进行有效治理。

3.2    基于資源整合的产业规划

董家楼村传统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产品结构单一。基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在《山东省五莲县叩官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董家楼村积极开展乡村建设,在维护原有乡村风貌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对乡村产业进行升级,并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新型产业。

董家楼村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樱桃、玉米、花生、茶叶等经济作物为主;第二产业为部分农户外出打工为主,以及农户从事蜜蜂养殖和蜂蜜采集工作;第三产业为以村中举办的采摘节和新修建的民宿等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业。总体来看,董家楼村采取了“休闲度假+有机采摘园+特色民宿”三者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针对第一产业,整合村庄优势资源——樱桃,引入新水果品种,调整采摘园的运营模式,将当地优质农作物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举办多样化的采摘活动,增强游客体验性和参与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村庄知名度。针对第三产业,董家楼村作为生态五莲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上的重要节点之一,结合村中自然资源,举办登山健步走、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增加健身步道与乡村的联系,打造户外运动基地。整合当地特色美食,借助乡村区位优势与文旅公司共同打造特色鲜明的民宿群,结合村民意愿成立合作社,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推动乡村产业稳步发展,村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3.3    留住乡愁的景观设计

乡村的独特在于其漫长的岁月积累,就地取材的建筑、随形附势的村落布局都彰显着农耕文明的特征,却又因其不适应当下生活方式极易被更改。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乡村独特的文化价值,并加以保护;另一方面要慎重思考未来乡村发展的可能性,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环境保护、植物修整、建筑维护等,全面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对家园的热爱,对毁坏的民居建筑、文化空间、自然景观进行修复,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维护和改造,从而保护乡村文化,维护乡愁记忆,提升乡村环境品质。

董家楼村为更好地展示村庄整体风貌,基本开展原地整治,整治重点在村内环境、街巷、院落建筑等。村庄整体坐北朝南,三山环绕,沿水而建,拥有良好的生态基础,但沿村穿过的河流在雨季对村庄安全产生威胁。另外,村庄内部绿化空间少,村民娱乐活动空间不足。

对此,设计团队在尊重村庄原有自然生态、山体水系、巷道布局的前提下,调整河堤坡度,局部增设挡墙,清理河道内碎石,排除隐患并增加活动平台,丰富村庄景观以及增加村民和游客的活动空间。注重遵循特色乡村环境设计的理念,在景观规划中多采用木、石、竹、草等乡土资源,增加地标性构筑物,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方向引导。增加垃圾桶数量,充分考虑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并对垃圾进行分级分类处理,满足村民及游客的需求。进行巷道硬化时,主要采用本镇的废弃石料和村中天然石块进行铺装,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同时,解决了固废垃圾的存放问题。对村中道路采取人车分流的方法,增加行人活动空间,在道路两侧种植山楂、杏树等果树及灌木,使村庄内部与采摘园相呼应。促进村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也能为游客们创造更加舒适的游览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董家楼村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为1层,房屋平面布局多为3开间,采用岩石、木材、泥土等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少且建造手法粗犷,以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求为主。对老建筑的维护工作,以保持乡村传统地域特色为主,保留原有乡村老屋的三段式布局以及坡屋顶,对墙体材质、窗户样式以及院墙门楼进行相应的改造,让建筑结构更加牢固,降低建造成本,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室内采光,在庭院中种植花草,一定程度上保护好老建筑并减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二次伤害,展现出乡村院落的自然朴实,创造更宜人的居住环境。

董家楼村的乡村环境建设从总体的乡村现实出发,基于生态、生产、生活三方面的问题[5],设计团队与村民、村两委以及文旅公司等积极合作,解决了董家楼村整体乡村风貌不统一、产业构成单一、村民参与度低等问题,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使村庄更加美好。

4    结语

运用设计思维开展乡村环境设计,首先要改变原本单向度的思维模式,以团队协作、多方参与的方式对乡村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挖掘乡村的地理特性、文化特性。这不仅需要设计师的全身心投入,更要发挥村民的主体性作用,结合村民的需求和期待,在深入了解乡村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产业特征的基础上,与村民共同建设与维护宜居、宜业的新时代乡村。乡村环境设计不仅是满足视觉享受的景观营造,更是提升生活品质、发展多元产业的系统化设计。

参考文献:

[1]布莱恩·劳森.设计师怎样思考:解密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4-135.

[2]金贝尔·露西.设计思维的再思考:第一部分[J].设计与文化,2011,3(3):285-306.

[3]克里斯托弗·迈内尔,乌尔里希·温伯格,蒂姆·科罗恩.设计思维改变世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55-56.

[4]周丽霞,李朝阳.城乡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思维的差异与转变[J].设计,2020,33(19):89-91.

[5]丁奇,李俊峙.基于共同缔造理念的村庄“三生一体”策略研究:以日照市五莲县董家楼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0,38(3):80-8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