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Hiking trails慢行生态空间探究

时间:2024-05-17

王明超

摘要:Hiking trails是一种文化精神,是人们追求诗与远方的路径和方式之一。文章依托齐长城的文化背景,探索齐长城文化下的慢行生态空间,建立乡村Hiking trails绿道慢行系统。建立Trail慢行系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思路,能对推动齐长城遗产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为乡村文化提供更好的发展前景,为乡村的生活提供丰富的文化空间,实现区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同時,参与户外活动也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生态空间;Trail;文化生态;慢行系统;绿道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0-0183-03

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与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推动了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这从另一个层面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导致地球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多的汽车造成的交通拥堵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更愿意选择远行以放松身心,而自驾旅行的劳顿,让人得不到最佳的放松和休息。因此,慢行时代逐渐向人们靠拢,Trail慢行系统成了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人们开始追求“徒步旅游的浸入体验”[1]。

Trail以历史文化为背景,探索乡村空间生态环境的再生与重构,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机统一。同时,这种慢行系统能让乡村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

1    Trail生态空间发展

Trail直译为足迹、小道,是一种慢行空间系统,属于城市规划慢行系统之外的一个分支,也属于乡村步道,甚至比步道更原始。Trail直接融于森林、山地、荒野、田间等,似自然环境的一条条毛细血管,亦可称之为羊肠小道或者“驴”道。Trail是现代意义上的徒步路线,其融入了历史人文、地理地质、乡土民俗、5G网络等现代特性,是更适合现代人生活的一种自然生态空间。

Trail在西方比较流行,“欧洲徒步活动从18世纪末发展至今已经两百多年”[2],如今Trail已经相当完善。如勃朗峰一周环游,全部采用生态徒步越野路线,勃朗峰作为世界著名的景点,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徒步登山爱好者前来,每一个旅行的人都在用脚步书写着不同的旅行故事,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容。加拿大的Trans Canada Trail,从西海岸的新斯科省开始,沿着海岸线穿过魁北克省的魁北克市到达蒙特利尔,一路向南到达安大略省的金士顿、多伦多、五大湖,然后穿过三大草原省一直到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并一路向北到达北极圈,全长24 000千米。游客可以选择骑行或者徒步,各个站点都有配套的基本设施,如露营木屋、修理站等。再如布鲁斯小道从尼亚加拉大瀑布开始一直到五大湖的布鲁斯小岛,全长800多千米,沿途有村庄小镇、原始森林、湖泊、高山、原始部落、农场等。

Trail在我国刚刚起步,全国各地也逐渐兴起户外旅游热潮。如“宁波市旅游局曾于2011年推出亭溪岭古道、松石岭古道、徐霞客古道、桃花岭古道、孝子岭古道、芝林古道、大松湾古道、灵岩山古道及栖霞坑古道等十大古道”[3]。游人喜欢徒步探险以寻求刺激和不同的体验,进而实现身心放松。这种缓慢的旅行方式是自驾游等不能相提并论的,Trail是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

一般情况下,没有经过合理规划设计的路线风险系数相当高,但这种冒险式的徒步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Trail。Trail一定是安全系数较高的,包含适合大众的自然路线的,依附于某种文化并且隐匿于自然的一种生态空间,其具有观景台、露营地、补给点等基本设施。Trail是慢行生态空间,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能满足人们对探险的追求,也是现代文明发展下的一种自然返魅。

2    齐长城文化下的乡村Trail生态空间发展契机

2.1    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新需要

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导致农村逐渐空心化,农民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已经出现了断代问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无人继承正在逐渐消失。“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振兴重要的旅游和经济资源。”[4]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落实,这种旧式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城市的生存门槛越来越高,外出打工者很难在城市立足,而城市精英们也选择回乡休养或者为家乡建设作贡献。

2.2    彰显历史文化

齐长城(The Great Wall of Qi)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才筑成,迄今已有2 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管子·度地篇》曰:“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纠列之时也。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故事已,……地有不生草者,必为之囊。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5]由此看来,齐长城不仅是防御工事,还是用来挡水的水利工程。齐长城修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平谷之中,西起平阴,经长清、肥城、济南南部山区、莱芜、博山、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至胶州入海,全长达600余千米。凝聚着2 6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东方泱泱大国的强盛雄风。1987年,齐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要发展乡村文化,首先就要找到文化之根,“不能把文化埋起来,不给它提供新的血液,因为这样它就会失去生命,而这里所说的新的血液就是创造”[6]。

2.3    人文自然保护的新形态

现存的齐长城经过时间的洗礼已经残缺不全,这种伟大的工程和伟大的文化在人们心中应该是完整的,但很少有人能够走完齐长城全部路线。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长城文化,使之在人们心中永驻,笔者认为与其花大力气投入巨额资金重修“假”长城,不如用最隐匿的方式彰显其魅力。大兴土木兴建景区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实现经济价值,但可能会对本身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伤害。齐长城自西向东连绵起伏延伸至东海,自然地理特征极为丰富,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乡村风光融合交错,具备最优越的Trail路线条件。

2.4    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责任

在乡村振興战略背景下,Trail足迹以一种低调隐匿的方式呈现,极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它属于城市慢行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和乡村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条主线多条复线,将这些Trails连接起来组成一条文化空间生态绿带,能形成千里长城足迹网。吕京庆先生在齐长城研究报告中详细说明了齐长城的具体走向[7],为文章研究Trail路线网络提供了相对详细的基础依据。而搭建Trail网络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也应该是长城下的村民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和义务。

3    Trail慢行生态空间建设对策

3.1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乡村生态空间的再生性发展应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着手。人依附于自然生存、生活、发展,才有了人类文明。判断一个民族是否足够强大不仅要看其经济规模,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其文化传承发展现状、文化影响力,以及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力。对于山东来说,保护和发展生态空间和生态文明十分迫切。以Trail线性方式串联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不仅可以修复断层的乡村文化,还可以还原完整的区域环境生态系统。齐长城遗址多数存在于人迹罕至的山顶,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茂密,多数地段已不见踪迹。规划这条Trail路线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的资源整合才能形成完整的Trail生态系统网,它就像一条长河,从西至东流向大海,由多条支流汇总而成。

3.2    可持续生态规划

沿齐长城建立一张由政府支持的Trail生态足迹网,自西向东全程贯通600千米,完善Trail网络连接系统,如山路、林地、耕地、乡道、国道等交叉连接方式。打造难易结合、富有变化的越野徒步路线。借鉴西方Trail经验模式,结合中国的地理文化特色,形成中国特有的徒步穿越体系平台,平台可由政府维护管理,民间组织运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这种慢行空间的生态环境保护模式能实现人、自然、城市、乡村的融会贯通。

3.3        概念标识

标识系统是现代Trail生态系统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区别于公园、城市、社区、乡村的标识系统。标示系统应简洁自然,甚至具有一定的文化符号特征,能隐藏于山林中又易于辨识。主线用红色表示,支线用蓝色表示,整个慢行系统就是一张密实的红蓝线步行网。简化标识系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用概念设计图案提升图形辨识度。可以采用驴脚印形状的简化图形,驴蹄子是圆形的,此图形寓意“驴友”之道。同时,按照每50米一个路标,每10千米一个站点设计,并适度增加徒步难度。

标识系统应沿着齐长城遗址痕迹和走向,设立定位指示牌,以概念图形的方式展示位置、海拔、里程、物种等信息,并标识周边乡村人文特色、旅游景点等。同时,可结合5G信息技术,设置二维码,让游人扫描即可获得区域内相关知识的视频讲解服务。

3.4    建立乡村主、副路线

充分整合各区域现有的足迹网络,并结合前人关于齐长城的考古研究成果,通过其大概走向设定Trail 路线。也可以灵活使用乡村公路作为连接方法,如将主干道的辅道作为绿道设计,使用最短的路线连接另一个山头的齐长城线路。尽量避开车辆过多的危险路段,采用绕道的方式,使主副线衔接自然有序,错落有致,并标明每一条线路的起始点。保证步道条件能满足长途徒步旅行的体验需求,如科学处理步道入口、宽度、坡度之间的关系等。

充分利用乡村故道和乡间生产步道作为支线蓝线,实现村村相通,红蓝相连。连接沿途特色自然景观开设特色旅游项目,如山洞探秘、森林漫步、河流漂流、湖泊荡漾等,设计曲折迂回的Trail路线,与户外露营地结合,以增强路线趣味性与生态性。充分利用沿线的人文景观如摩崖石刻、长城典故、地方民俗、民宿古村等,保证路线的乡土文化特性。蓝线是整个Trail体系中生态、人文、景观等庞大的联合系统,是齐长城沿线生态系统的“毛细血管”。

3.5        配套设施

完善的配套设施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齐长城下的Trail设施应提供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如垃圾桶应设置在主要节点处、人流量较多的路段。在红蓝交界处设置卫生间,这样便于从蓝线运输垃圾。同时,还要倡导徒步者随手带走自产垃圾。站点应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其作为补给点和人文宣传站,还应完善卫生间、露营平台等基本设施,卫生间化粪池可采用自然生态降解的方式,其外形应简约有特点,可融于环境。

3.6    运行模式

主线Trail是开放的、全民的空间,需要建立可持续的运营机制。可与体育项目结合,举办越野马拉松、越野自行车、全民健步走等赛事,将Trail线路分成若干段,进行不间断徒步计数。可在蓝线各景点开发洞穴探险、漂流、划船、垂钓、单车越野、营地出租、补给品自助售卖、土特产售卖等项目增加村民的基本收入,保证线路的运营成本。

简言之,即保护红线,开发蓝线,建立红蓝生态线。“生态线的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与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并非将‘保护’与‘建设’二元对立”[8]。红线属于长城遗址区域,只作为Trail原生态路线。蓝线属于红线的支线,是村民的文化、生态、经济支线,可适度开发,进而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

4    结语

自然是物质的也是有灵魂的,如何利用自然,取决于我们怀着何种心态理解自然和保护自然。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才能实现自然生态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齐长城文化通过Trail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传达给世人。Hiking Trail无论是文化性还是自然性均是现代Trail的精髓含义。中国哲学家冯友兰讲解庄子的《逍遥游》时提出:“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幸福的。”

参考文献:

[1]谢彦君,樊友猛.身体视角下的旅游体验:基于徒步游记与访谈的扎根理论分析[J].人文地理,2017,32(4):129-137.

[2]郭飞,何先柱.徒步旅游开发初步研究:以安徽省徽杭古道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2):75-76.

[3]梁敏,沈世伟.郊区徒步古道的保护和再利用模式研究:以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为例[J].特区经济,2019(9):158-160.

[4]田磊,张宗斌,孙凤芝.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5):123-128.

[5]吴文涛,张善良.管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35-36.

[6]费孝通,刘豪兴.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23.

[7]吕京庆.齐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8]李纯,沈清基,王智勇.生态控制线与村庄协调发展模式研究:以武汉东湖大李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7):49-5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