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旅融合下红色旅游体验式景观设计研究

时间:2024-05-17

李明术 赵月莲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当今社会,国家逐渐重视红色文化、革命文物、革命遗址,红色旅游人数稳步增长,2020年国内红色旅游的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11%,红色旅游对红色文化景观的需求高涨,凸显出了红色文化景观规划的重要性。文章以维安新区白洋淀旅游景区为例,以红色文化与白洋淀景区的融合发展为背景,探讨红色旅游开发中的动态旅游体验模式与红色旅游体验式景观设计,以红绿资源优势驱动经济增长,使革命老区吸引到更多游客。

关键词:文旅融合;红色文化;体验式;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0-0208-03

1    研究背景

红色旅游要行稳致远,要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红色旅游的特殊性质与党和国家形象息息相关,其政治和意识属性会影响基层决策的质量和效率。要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精神价值,完成其固本培元的特殊使命。红色旅游景观的建设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绝不容出错,红色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必须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2    雄安新区白洋淀景区

2.1    白洋淀景区概况

白洋淀坐落于河北省中部,是华北平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是维持京津冀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补给地之一。白洋淀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生命战歌,展示了白洋淀人民的爱国热血、护国之志。白洋淀区域内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盛产芦苇、莲藕和莲子,水生植物遍布,鱼类、鸟类多达两百余种。

随着新区的建设,白洋淀周边的交通体系逐步完善。红色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因素中,外部交通作为基础的影响因子对其他因子影响最大[1]。白洋淀交通便捷,东临京雄高速、西连容贾路、南接容易线,“四纵两横”铁路网向外连接北京、天津、石家庄,有白洋淀站、雄安高铁站作为支撑。白洋淀拥有“北地西湖”之称,是华北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湿地。2021年6月15日,雄安新区白洋淀景区经过升级改造,进入试运营阶段。新区政府为加强白洋淀景区旅游秩序管理发布相关通告,逐步规范白洋淀旅游市场秩序,展现白洋淀景区新形象。如何使绿色自然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在规划设计中实现价值最大化,打造红绿结合旅游胜地,推广“华北之肾”“革命圣地”相结合的旅游品牌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2.2    白洋淀红色旅游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2.1    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2],白洋淀的红色文化资源散落,且名气略低。白洋淀旅游景区处于三县交界处,红色文化资源存在多家管理的现象,且管理机制不健全。白洋淀红色文化资源归属界限不清晰,白洋淀主要分布在安新县、容城县和雄县,资源开发与保护由三县分别管理,每个政府单独作业,这种管理体系易导致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缺失和利用不当,阻碍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各红色遗迹、遗址所在地的配套基础设施仍待完善,各景点之间的线路规划不够明晰,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2.2.2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同质化现象

红色文化资源的同质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红色文化资源同质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主题具有一致性,在本质上都是革命、建设时期形成的独特文化,因此与很多革命历史事件联系紧密。但红色旅游的开发采用的大多是宣传革命故事、介绍历史人物和事件等方法,因实质相似,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景区缺乏精品工程,进而导致红色文化资源同质化。二是红色旅游产品同质化,白洋淀景区红色旅游以革命纪念品橱窗静态展示、纪念馆参观等物质性游览活动为主,旅游产品趋于同质化,产品内容过于死板,缺乏与游客的互动,影响了当地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红色旅游更多的是对历史的纪念和一种精神寄托,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元素注定只能吸引某些特定的人群,长期不创新,将逐渐失去特定的游客群体,不利于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2.2.3    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层次浅显

红色文化资源大致可分为物质性红色资源和精神性红色资源[3]。物质性红色资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革命遗址,主要包括英雄人物故居、革命战争遗址;二是纪念场所,主要包括红色革命纪念馆、红色革命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精神性红色资源主要是革命口号、红色歌曲、相关革命影视文学作品等,旨在给人精神层面的鼓舞、激励。白洋淀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景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未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且旅游活动形式单一。白洋淀红色旅游侧重点在于红色旅游景点观光,如白洋淀抗日根据地、白洋淀纪念馆、圈头烈士祠、孙犁纪念馆等单纯的场馆展示纪念场所,缺少精神性红色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精神性红色资源利用率低,且呈现方式以单一的“印象雁翎队”情景剧、经典的红色歌曲为主,形式过于拘泥,缺乏体验式旅游元素。白洋淀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忽略了对白洋淀红色文化精神性资源的开发,在建设过程中,着重突出自然风光旅游,如“文华苑”参观游、“荷花大观园”参观游览等,忽略了绿色自然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3    基于文旅融合的白洋淀体验式旅游景区规划研究

旅游活動本质上在于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游客在闲暇时间和经济成本的约束条件下进行旅游景点选择,以期获得自身期望的最大满足感。规划设计体验式旅游景区应对景区所有资源进行分析、整合,梳理景点类型、旅游文化、当地民俗特色资料,针对旅游产业提出对应策略,以独具创意的设计吸引游客的目光。

3.1    体验式旅游景区规划路径探索

3.1.1    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增强区域联动性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文旅融合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3]。针对白洋淀景区,当地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本地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多层次、多方面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在各地的发展应该有差异、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以免红色旅游景区千篇一律,从而使游客失去兴趣。要在本地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地区独有的特色。注重区域联动,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特别是白洋淀景区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别由不同的县部门管理,因雄安新区的成立,统一部门直接管辖白洋淀景区。以“红+绿”的模式融合发展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自然资源,红色无形元素与绿色有形元素交相辉映,红色精神寓于文化娱乐、观光游玩之中,解读红色故事,唤醒红色基因,推进白洋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3.1.2    以情感体验为主题,强化现实感受

体验式旅游,红色游玩主题制定是规划的灵魂,每个地区的红色资源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主题,因此主题要新颖、奇特,要能吸引游客主动体验。白洋淀景区以科学化、深层次情感互动游玩产品加深游客互动感受。在设计景区特色旅游产品时,应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对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对游客的年龄结构、性别占比、游玩时间等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趋势与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提供侧重点不同的产品。秉持个性化服务,并结合白洋淀的独特自然环境优势设计形式独特的旅游体验项目,避免与其他红色旅游地区产品重复,进而给游客带来更有意义、参与性更强的互动体验,增加游客游览的附加值。红色体验式景区强调游客与景区之间的良性情感互动,要调动游客的真实感受,给游客带来满足感,实现人与革命历史的时空对话。

3.1.3    以互动性为导向,优化旅游产品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若将景区视为一款产品,游客在景区内的每次消费就可称为一次旅游产品体验。如何促进游客与产品的互动,促使景区产品与游客良性发展,彰显本地红色景区优势与特色,互动性旅游产品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设计创意体验产品。红色旅游产品以触动游客内在的情感和旅游观感为落脚点,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要满足游客渴望身心参与的需求,吸引游客消费产品。通过参与和互动,游客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红色革命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建构消费与产品之间的良好秩序,最终服务于景区与游客。第二,直观感受。发展“互联网+旅游”,利用科学技术将静态的陈列展览转化为动态、立体的,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感官到精神层次,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增强旅游体验的直观性与深刻性,引发游客的身心共鸣。第三,文化价值体验。红色旅游区别于其他的旅游类型,更多强调的是以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为内核,让游览者感受产品传递出的文化价值,受到爱国精神的洗礼,从参与者的角度感悟红色文化内涵,进而加大文化传播力度。

3.2    维安新区白洋淀景区规划设计

3.2.1    发展定位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的英雄淀,更是中国的英雄淀。要使白洋淀景区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白洋淀景区的规划设计就要凸显文化传达。根据新区新发展理念,将绿色自然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红+绿”模式,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3.2.2    主题空间设计

红色旅游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红色旅游景区的景观设计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在景观方面赋予红色文化特殊的含义[4]。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尊重与保护历史资源的原则,主题空间设计应充分考虑红色文化空间与绿色生态空间的交织关系。将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增强旅游体验感,做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对红色文化景观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寓教空间。可通过表演再现革命战争片段。在白洋淀历史发展进程中,英雄辈出。在古代,白洋淀流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近代,抗日斗争中燕赵儿女英勇作战、舍生忘死;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革命者为革命事业担当奉献,自愿投身于抗美援朝和剿匪战争中。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值得今人铭记。可以故事情节为整体安排,挖掘出更多精彩的革命战斗片段,编排出体验性剧目。依据不同年龄段,可以设置各类以互动为主题的空间,以照顾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体验需求,如“水上飞将军”的雁翎队等,根据历史真实情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再现革命画面,展现了当时充满硝烟战火的生活,再现了英雄人物行为,表现出了其精神特质。

沉浸式体验空间。以游客亲身体验项目为规划落脚点,让游客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景区娱乐项目推出沉浸式业态,注重与景观空间的结合,以满足游客多元需求为导向,游客能通过体验式的红色旅游参与到各种体验项目中,从而使精神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如现在年轻人喜爱的密室逃脱和沉浸式推理游戏,游戏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推动红色文化向沉浸式内容传递与转化,让游客深度体验当时的战况,通过多维感官加深对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理解。

3.2.3    景区景观元素设计

道路铺装。红色主题景区的铺装设计要以表达革命精神为主题,展现出标志性、元素性、纪念性等特点。景区景观元素以凸显红色文化意象为主,协调统一景区风格,红色主题园区要贴近景区整体生态旅游风格,具体细节要根据不用的主题园进行适当调整,铺装材料要视情况灵活选择。

植物配置。当前,自然景点成了热门景点,人们崇尚自然,渴望拥抱自然,植被可使景观空间在竖向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表达场所情感、营造场所精神与纪念氛围。白洋淀本身就是自然旅游景区,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适量的调整,根据不同的红色旅游主题园进行合理搭配,丰富植物配置,打造协调的植物空间,营造肃穆的氛围。

景观构筑物。景区中的构筑物设计要体现整个景观的亮点,要做到具体与抽象的结合,使构筑物成为红色文化的载体,表达特定的红色主题情感。在内容上,可对历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或英雄事迹进行缩影、创作,让游客在参观时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如以白洋淀英雄人物为原型制作革命英雄雕像,展示革命英雄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借此表达对革命英雄的敬仰之心。

4    结语

红色旅游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我国现有的红色旅游规划发展模式最大的问题是景区活动单一,缺乏互动与体验式旅游活动,所以倡导将体验式旅游融入景区的规划设计中,将红色精神寓于文化娱乐、观光游玩之中,强调游客与景区之间的良性情感互动,给游客身心带来满足感。发挥红绿资源优势,驱动经济增长,解读红色故事,唤醒红色基因,从而使革命老区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推进白洋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文旅融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雷莹,杨红.红色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MATEL-ISM-MICMAC方法[J].云南财经大学学報,2021,37(6):100-110.

[2]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43-49.

[4]李睿怡.红色旅游中文化景观的设计表达[J].山西建筑,2017,43(21):189-19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