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杨清然
摘要:随着智能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日益频繁,媒体对他们认识世界、树立“三观”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从云会议、云课堂到社交媒体内容的智能推送,智能转播技术与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同时,青少年也正在通过社交媒体形成对各种事物的刻板印象,其中就包括性别刻板印象。文章研究智能媒体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分析当代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状态,同时,提出未来应该如何改变智能传播技术以消除偏见,旨在发挥社交媒体在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智能传播技术;智能媒体;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0-0236-04
0 绪论
在资讯大爆炸的当今社会,社交媒介已经成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随着智能传播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被设计成更人性化、功能更多样化、推送内容更精准化的媒体,作为社交媒体用户群的青少年,他们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时长与成年人不相上下,媒体对他们认知世界、树立“三观”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2020年7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已达到了93.7%,手机软件的应用比重已超过92%,与中小学生的网络活动和社交联系较为密切,多为微博、微信和网络购物等网络平台应用。随着青少年媒介使用频率的增加,媒体也通过符号操纵青少年对世界的想象,也就是创造拟态环境,塑造青少年对“他者”的想象。
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使他们处于信息庞杂和冗余的大环境中,但在智能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细致的用户信息定位和精准推送使青少年接触到的信息内容趋于单一化和重复化,逐渐形成了“信息茧房”。刻板印象的产生也是“信息茧房”的重要影响之一,因为刻板印象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尽管信息不全面且不精确,但人们总会按照自身的固有印象筛选信息、理解媒介、认识世界。尤其是对于自己无法接触的“他者”,人们会更依赖刻板印象,例如,青少年在认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时,通常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鉴于刻板印象在生活实践中被广泛使用,以及交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研究社交媒体会对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产生何种影响,面对这种影响,我们应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性别印象显得十分重要。
1 理论基础
1.1 智能传播技术与智能媒体
在如今这个人类智能与人类技术结合的人机文明时代,大数据、5G、图像识别等智能传播技术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与时效性,云视频、云储存与虚拟交互缩短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算法推荐、云游戏、VR和AR等技术增强了互动媒介的多样性。智能传播技术和新媒体已经开始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郭全中于2016年和2019年分别对智媒体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智媒体是指基于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发挥社会群体中每个人的认知盈余而形成的自强化的智能化生态系统[1]。智能媒体带给社会和人们的不只是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变这么简单,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对于智能媒介,段鹏认为可从技术与用户两个层次来认识:从技术的视角来看,不少研究者提出智能媒介由媒体、人工智能、信息与数据等构成;从使用者的视角来看,常见的观点是把智能媒介看作一個贴合使用者需要的综合性媒介,可以智能地辨别使用者的偏好,从而在服务与资讯两个方面为其带来上乘的应用体验[2]。
1.2 刻板印象与性别刻板印象
1.2.1 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在希腊文中原本是指用于刻字的模板,代表坚硬的痕迹。刻板印象的概念由美国政治学家沃尔特·李普曼于1922年首次提出,他认为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指示,而是从自身创作的或被人赋予的图像中形成的。个人这种对外界环境的想象方式,决定了他在特定时刻所作出的行动[3]。由此,刻板印象开始被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进一步研究并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认知理论之一。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刻板印象是有关某个人、族群、事物或社会问题的,并用以代替它们的一般较为简单的概念、看法和信念[4]。在信息全球化的浪潮下,传播的便捷化以及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富余化的现象,使人们开始尝试通过已有的认知储备进行信息过滤,以免接收到更多不必要的信息而耗费精力,人们采用心理捷径和特殊的规律尝试理解其他事物。所以,认知资源的相对匮乏以及对外界信息高概括性接受的需求,导致构建刻板印象这样一个较为简单的归类机制成为需要,而我们才能快速应对不断更新变动的信息环境。刻板印象这种社会认知方式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却是我们开展所有社会行为的基础。
1.2.2 性别刻板印象
在中国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过程中,随着其社会性别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会开始对服装衣着、生活用品、行为活动等进行选择,以及对不同性别的人应该有哪些行为方式与特征等产生某种固化、刻板的认识,即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作出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它会直接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觉、归因、动机、行为以及不同职业的选择[5]。在同一个社会文明或一个族群中,性别刻板印象往往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也普遍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认为男子拥有勇气、坚韧、勇气等品格,而女子则比较敏感、软弱和温柔。这种社会性别认同对青年人的意识、情感、意愿、行动、兴趣爱好和对职业的抉择等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性格形成、与社会性别相关的心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容易产生社会性别偏差与不公正。
2 研究主体
2.1 思考幻灭:机器依赖形成性别刻板印象
智能媒体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以了解受众需要并创造更好的资讯和服务端体验,智能媒体对人们需求的捕捉与判断将营销传播活动的精确度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把握人们的需求。小米、阿里巴巴等公司都把收集和掌控用户数据作为自己的战略方向,它们相信“数据将成为比石油更加贵重的资源”。在未来通过融入家庭、办公场所、交通工具甚至社会公共空间的智能媒体,服务商可以得到用户的大量数据,而这些数据可以成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商、商品和服务供应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基础和依据。而对于青少年用户群体来说,智能媒体的使用已成为其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智能媒体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机器依赖将影响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
2.1.1 非正式学习中,青少年将不再需要思考,智能媒体会将生活和娱乐安排妥当
人工智能加上大数据形成的以智能媒体为典型组成的未来网络系统会深刻洞察青少年的各种需求,加之机器学习智能媒体可以提前预判使用者的需求,预先调动资源在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时间以供使用者使用。这种情形会让青少年对生存所需的物质失去思考和追求的动力。同时,青少年的思想也会受到机器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机器媒体推送什么信息,青少年就会接收什么信息。
2.1.2 智能技术进行更精确的用户细分,青少年受困“信息茧房”
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大量性别数据后,产出的内容和信息会根据性别需求进行用户分配,依赖智能媒体的青少年长期接收这类信息,将受困于“信息茧房”,造成信息单一化现象,产生不同程度的性别刻板印象。在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深刻的社会环境中,智能媒体通过识别、筛选后的信息将性别差异进一步明确化,缺乏思考能力的青少年接收这类信息后将产生性别刻板印象,并且随着接收到的类似信息的逐渐增多,其性别刻板印象会越深刻。在他们的世界观中,获取信息的环境将男性和女性分为具有明显差异的两类群体,于是青少年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样的差异与分类。
2.2 孤独狂欢:人机互动加深性别刻板印象
对于传播类型,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其归纳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五种。然而,智能媒体介入生活必然会对传统的传播类型划分方式提出新的挑战。人与智能媒体之间的人机互動将作为社会传递中最基础的单元,在这一情景下,人机互动既不同于以往的人内传播,又与传统的人际传播模式不尽相同,但是又与这两种传播类型具备高度关联。在人机互动过程中,因为智能媒体的参与,人内传播过程外显化,在这里智能媒体扮演着人内传播的辅助角色。与此同时,对于人来说智能媒体又是“他者”角色,与人际传播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存在传受双方的信息互动和交流。在这种人机互动过程中,具备性别刻板印象的青少年与智能媒体形成传播闭合,使得具有性别刻板印象的青少年进一步加深这种印象。
2.2.1 人机互动形成传播闭合,加深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
区别于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青少年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会在自我强调的同时加深与机器的关联。性别刻板印象特征越鲜明、印象越深刻的青少年越容易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将这一特征信息传达给机器。而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过后,会反馈给青少年符合其特征的性别刻板印象更深刻的信息,从此达成青少年与机器之间的传播闭合,从而进一步加深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
2.2.2 自我孤立式的人机互动形成孤岛,拉开性别差异
在智能媒体时代,青少年的思考过程加入了人机互动的元素,智能媒体能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猜测用户的意图和需求,进而与青少年展开对话。在与青少年长时间的互动后,智能媒体会通过数据分析将青少年按照偏好分成各类用户群。其中男孩喜爱的如游戏、NBA、电影、军事等,与女孩喜爱的电视剧、明星、美食、时尚等形成不同类型的偏好群岛,不同群岛之间的联系微乎其微,岛上活跃的青少年形成“茧房”式的孤独狂欢,进而使得其性别差异被进一步扩大。
2.3 群体集合:媒介新格局扩大性别刻板印象
通常情况下,集合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6]。在高科技迅猛发展下形成的媒介新格局中,人工智能在解放人类劳动力的同时,人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容易出现思维浅薄化、逻辑碎片化趋势,身心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群体的思维则更容易受到信息漩涡的影响。
网络群体性事件易加深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家暴男”“女司机”“男护士”“女警察”等一类带有性别色彩的词汇与事件,将加固青少年对男女性别差异的刻板印象,而网络中带有性别色彩的群体性事件更容易引发青少年的讨论或促使青少年参与其中,从而加深性别刻板印象,使青少年认为男性与“勇猛”“好斗”“阳刚”等词相关,而女性就应该“柔软”“弱势”“内敛”。碎片化的信息不断进行病毒式的传播,当青少年群体形成特有的男女性别认知后,便很难再转变思维和印象。
3 应对策略
3.1 规范制度,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对于易引起性别对立的网络新闻及话题,相关监管部门应进行规范化治理,合理整治易煽动青少年性别对立情绪的负面报道及有关话题,及时把握并引导舆论风向,确保青少年群体不会在虚拟网络世界中被鼓动和错误地指引到极端的性别对面。
3.2 技术升级,描绘立体化用户画像
智能媒体技术应进行相应升级,要避免对青少年用户进行单一化的整合分类,应跳脱性别门类,利用科学技术对青少年用户进一步细分,从性格、喜好、生活习惯等方面精准进行立体化用户画像描绘,使青少年网络用户群体呈现出以个体为单位的、清晰明确的用户形象,进而避免笼统的性别归类。
3.3 引导教育,树立正确的男女性别观念
要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男女性别观念,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须双管齐下。在大环境中,应根据男女两性心理发展的规律,用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理想的性别模式标准实施性别教育,促进男女两性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应对不同性格的青少年予以充分理解,并依照个人的独特优势加以培养和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积极的性别观念。
3.4 理性看待,摘除性别有色眼镜
生活在智能媒体新时代的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避免被智能科技吞噬而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虚拟社交中,要理性思考两性问题,摘除有色眼镜,正确看待男女性别的特征及共性。
4 结语
智能媒體的发展所带来的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不仅是一个传播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学问题。随着智能媒体的逐渐发展完善,接触智能媒体的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也逐渐形成,如男性勇敢、果断、鲁莽、冲动,女性柔弱、细腻、安静、敏感等,以及男性应该喜爱运动和游戏,女性应该具备编织和烹饪等偏好。智能媒体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划分男性和女性在社交媒体中的差异,使得长时间使用和接触智能媒体的青少年形成不同程度的性别刻板印象,这种印象会使青少年的人生发展规划受限,不利于青少年的个体化优势发展,也与大环境中按优培养各方面出色人才的社会意愿相违背。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对待性别差异,以及如何正确看待青少年已产生的性别刻板印象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让其合理使用智能媒体,加强对智能媒体的规范监管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郭全中.智媒体:媒体融合集大成[J].南方传媒究,2019(3):113-122.
[2]段鹏.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24):40-49.
[3]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
[4]王沛.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J].心理科学,1999(4):342-345.
[5]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J].教育评论,2000(6):35-37.
[6]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95-6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