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摘要:文章调研复合型商务办公区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从“空间-行为”的互动视角出发,基于使用者需求角度与环境行为学理论,探析场地活力及使用状况,探索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促进商务区公共空间健康发展,探索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及城市社会价值,研究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机制。
关键词: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行为互动;活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3-0-03
《雅典宪章》中指出,工作是人类活动的四种主要类型之一[1]。如今,商务区是仅次于居住区外第二频繁活动的场所,对使用者的健康、满足感、自我实现和幸福感的影响是广泛和重要的[2]。外部公共空间的使用者是人,在设计时应从环境心理学这一角度抓住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增强场地对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承载力。
1 研究背景
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或是注重单栋建筑的外在风格表现,或是着力规划功能分区的完善,而忽视了使用者需求与环境空间之间的健康协同发展,导致部分场地活力不足,空间利用情况不佳。探索人的需求与功能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框架,是推动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环境行为心理学定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使用者需求与空间关系的学科,包括认知地图理论、声景研究理论、视知觉理论、领域性理论、私密性理论等。在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中,环境可以决定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也能够给设计师带来感悟,通过观察人的行为心理,将行为互动理论渗透到空间活力提升中,并针对人的活动提出改进措施。
1.2 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使用需求
商务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场所,提供发展创造、人际交往、参与社会活动等获得自我认可与社会尊重的功能[3]。商務区外部公共空间环境逐渐强调使用者的个性需求及其与建筑外部环境的沟通,除满足商务办公、美化环境外,更应承载人的心理活动、行为习惯及文化创意表达,为商务区使用人群提供一个健康高效的交换场所[4]。
1.3 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调研方法
采用行为观察法、实地访谈法、地图标记法、现场观察法、数据测量法、PSPL调研法进行公共空间环境使用情况摸底调查,通过量化场地数据得到空间尺度认知,观察使用者的活动类型及时长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观察场地内的人在什么样的空间活动,进行什么样的活动。只有场地和环境具备品质条件,使用者才会选择进入并长时间驻留,产生自发性活动[5]。
2 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行为互动观察
2.1 汉峪金谷金融商务区调研
汉峪金谷依托济南市经十路活力带,东邻凤凰路,西邻舜华南路,规划占地约670亩,总建筑面积约420万 ㎡,周边居住区较为密集,以金融及类金融行业商务办公为主,属于经济发展迅速的济南东部核心经济区,地处济南经济产业最密集的地段,承载经济发展导向的运营开创作用,也是济南市对外展示的窗口(见下图)。
本次主要调研对象为A4地块外部空间。该地块以峪悦里餐饮购物广场为中心,向南可观汉峪金谷标志性建筑。A4地块主要入驻集团企业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济南基金大厦、招商银行总部、互联网大厦、产业金融大厦等。除集团企业外,业态较为单一,多为餐饮类商铺,其他业态类型商铺经营不佳。
通过多次走访调研,概括空间特征如下:场地南北长约180 m,东西长约55 m,基础设施完善,有四处面积较大的座椅区域,兼顾休憩和停留观赏活动功能,场地内活动类型多为通行与休憩行为。活动人群年龄段集中在20~40岁,活动主体主要有公司职员、外卖员、物业安保人员、就餐者、周边建筑工人等。活动类型主要有通行、休憩娱乐、送餐送货、交谈聊天、等候、午间小憩等。
活动人群较为年轻化,年龄段集中在20~45岁,这与园区业态分布及各年龄段人群使用习惯有关,大于45岁的人群多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活动范围集中在办公室内、地下车库,而园区内多为金融服务相关行业,员工年龄较小,集中在20~35岁。
活动时间较为集中,具体情况见下表,调研选取11:30~13:30活动类型及人群较多的时间段进行多次现场调研,总结活动类型及规律,获取园区公共空间使用概况,剖析问题,提出策略。
观察发现,人群活动时长较为平均,休憩时长为15~30分钟,外卖送餐人员停留时长为3~10分钟,物业安保人员停留时间最长,就餐者活动时长范围为10~60分钟,周边建筑工人及市政保洁人员休憩时间约10~40分钟。
以A4地块中心绿地为采纳样本,活动人群年龄集中在20~40岁,在工作日12:00~12:30,停留人群主要集中在东侧大台阶。每10分钟通行人数约66人,停留人数约23人。通行人员多为公司白领,其次为目标性就餐游客、保安协警、外卖送餐人员等;停留人员多为午间休憩或等候、通话状态。此状态大约持续至12:30,其中大型台阶上的部分停留人群为躲避阳光直射发生了目的性位移,由东侧台阶移动至西侧台阶。
在工作日12:30~13:00,停留人群主要集中在西侧大台阶及西侧建筑的东侧石凳。每10分钟通行人数约68人,停留人数约40人。通行人员多为公司白领,其次为目标性就餐游客、保安协警、外卖送餐人员等;停留人员多为午间休憩或等候、通话状态。通过调研可知,汉峪金谷外部空间场地使用情况较好,受冷落的空间较少,活动类型较为丰富。
2.2 商务区外部空间营造机制
汉峪金谷金融商务区外部空间对于认知地图的运用格外仔细,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的设计,能在细节处体现园区的风格及特色,这些元素综合呼应设计,奠定了场地的自身特色脉络及独特的可识别性,有助于增强使用者的场地归属感。
舒适的尺度会影响使用者的舒适度,景观坐具设施除基础功能外,“看”与“被看”的特点在场地内也有充分体现,使用者大多选择有遮挡、有“靠山”、能观看的坐具设施。
生态知觉理论中提到,人类潜意识对大自然有天生的向往与渴望,人们又依恋大自然的天性,亲近自然是人类的本能。在高度紧张的工作时间之外,人们需要一个与自然、生态亲密接触的喘息之所。绿化率超过25%的场地会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感受。绿地的分割应满足通行、观赏的功能需求,在视觉上符合人们对自然绿色环境的美学追求,激发人们积极的情绪。
通过声景研究理论可知,人们天生爱水,水声产生的白噪音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专注,水流观感能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使人放松下来。A4地块中心绿地公共空间的雕塑水景,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水空间,流动的水还能激发场地活力,水面将太阳光线反射到建筑物上,使建筑物的形态在水维度上立体丰富起来。喷泉的水声除了产生令人放松的白噪声外,富有动感的水声也是塑造空间感的元素之一,能够营造出轻松休闲的氛围。
3 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通过对国内外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的调研,发现不乏学者对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的研究提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策略,也有不少学者提到利用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理论指导设计,但较少学者对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文章提炼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的逻辑框架,分析提出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具体的设计方法。
3.1 心理层面
第一,尊重与自我实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通过心理收入来达成。心理收入包含自我发展前景、和谐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成就感和荣誉等。其中工作环境既包括室内的办公环境,也包括户外的公共活动空间,良好的活动空间及景观效果能够增强人们的心理满足感。首先,场地的特色与园区风格需要作出界定设计,以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的归属感与领域感;其次,打造充满活力的健康的空间环境,为使用者提供能够愉悦身心的办公环境。
第二,释放心理压力。商务办公区的使用者在长时间的压力下,很容易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消极抑郁。应设计能让使用者释放工作压力的环境,创造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和安静放松的休憩场所,使人们能够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呼吸新鲜空气,与他人进行适当放松的沟通交流等接触性活动。
第三,私密与公共。商务办公区涉及私密交谈、自然交流、访谈交往等不同亲密等级的交往需求,在设计时应注意预留不同亲密等级的活动交往空间,打造不同的景观样式。公共性空间与私密性空间共存,是使用者对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的要求,人们既需要开放公共的信息渠道,也需要私密性较好的空间进行较为私密的活动和放松休憩。
第四,审美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审美需求,即人们有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导向。这要求商务区外部环境设计符合美的需求,具有品质感、精致感的景观必不可少,须考究用材用料,格外关注施工细节,才能打造出高品質的环境。
第五,自然生态。人类天生喜爱自然和亲近水体。当视线内场地的绿量超过25%时,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得到愉悦享受,适当加入水景元素可以降低使用者的躁郁感。应用绿化和水体、空气与阳光、植物与花鸟等元素能够缓解人们的压力和疲劳。
第六,文化承载。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公司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场地要能够承载多元的文化,才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入驻,要能满足使用者的文化需求,场地使用者数量才会增加,空间才能充满活力,文化传承才能得以继续。
3.2 行为层面
第一,活动类型。丰富活动产地类型,提供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场地[6]。增加吸引活动的业态及设施,提供自由场地供使用者开展自发性活动,增强场地活力。
第二,动作与尺度。身体的动作幅度能够直接检验环境尺度是否舒适,尺度是否舒适会直接影响使用者的感受。要考虑到不同使用者所需的座椅高度,户外公共空间的踏步要注意高度,注重防滑性能,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第三,习惯行为——看与被看。座椅坐具具有看与被看的属性。坐具的布置应让使用者在使用时能够安静休憩、思考,也能够自由地观察场地内自然有趣的事件。要合理规划座椅的布置区域,选择具有遮蔽性的位置,既能遮风挡雨,又能提供舒适的体验活动,在冬季,要考虑到有足够的空间接触到阳光。
第四,沟通与交往。亲切适度的交流谈话可以优化同事间的共事默契与情感沟通,增强合作意识。要为人们的沟通交往提供适宜的场所,如被动式接触场地要预留外卖派送停车场,在增强场地活力的同时方便物业管理。
4 结语
目前,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现场调研深度不足,缺乏对使用者需求与空间环境关系的深入调查,不能很好地掌握使用者的需求动态。基于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探索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能使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得以提升,使用者能够在公共空间体验到归属感与快乐。
参考文献:
[1] 曹曼.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办公建筑空间设计与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324-325.
[2] [美]阿诺德·柏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M].陈盼,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
[3]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6-15.
[4] [美]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60-72.
[5] 赵春丽,杨滨章,刘岱宗. PSPL调研法: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探析(3)[J].中国园林,2012,28(9):34-38.
[6] [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10.
作者简介:程晓荷(1993—),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