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谭文玥,罗曼
摘要:为学习《园冶》中的古典园林美学特色,继承其设计文化内涵,文章从明清社会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古代山水写意诗画等方面对计成的园林设计美学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设计发展趋势,分析《园冶》中的设计美学观念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关于现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园冶》;计成;设计美学;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3-0-03
0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并随着时代和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拓展。在造园发展史上,《园冶》一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园冶》是明末造园理论家计成所著的园林理论性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最成体系的园林著作,同时具备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计成总结其丰富的造园实践经验写成的《园冶》,对我国园林制作实践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书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意在笔画,拟在画中”等园林设计理念也具有重要的设计美学价值。文章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深入学习《园冶》中的设计美学思想。
1 计成与《园冶》
1.1 社会与文化影响因素
第一,社会因素。《园冶》写于晚明时期江南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情风物所组成的社会大背景下,计成所处的江南是当时中国数一数二的发达地区,这里手工业发达、农业水平先进、商业往来频繁。然而明末时期政党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很多士大夫、达官贵人都产生了隐逸的想法,其形成的闭合的文化圈为计成著书提供了条件。正如计成在《园冶》的自识中说:“只听说现在朝堂之事纷乱不休,文人士大夫都有隐逸之心。惭愧没有买山的力量,甘为桃源溪口人啊。”即使计成无买山之力,但他经由《园冶》对这类隐逸的抱负作了很好的阐释。
第二,文化背景。丹纳曾提出“作品的发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四周的风尚”。计成所在的时期是明处于丧失活力、缺乏朝气之时。那时的社会流行凸起豪情的理情同等主义、更重视自然存在的自然主义、更崇拜主观的主观主义和倡导从传统中解放的自由主义。同时,随着程朱理学的衰落,出现了注重百姓日常生活之事,寻求人从束缚的枷锁中释放出个性的泰州学派,强调人欲的合理性的李贽等新学派和思想,他们鼓励人们主动摆脱理性的拘束,追求感性的释放。在人文艺术方面,文人士大夫萌生出相比手法技术,更需要重视感性情绪的想法[1]。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文人画、书法等作品中,我们看到文人士大夫以个性表达、自由创作为主旨的迸发的灵感。在这种新旧理念碰撞的文化背景下,江南地区的文人雅士们也去追求轻松快乐的社会形式。他们建设代表自己审美情趣的园林建筑,在看山游水、琴棋书画、古玩珍品中追求欢愉,企图与官场上的纠纷撇清关系。营建园林的流行使计成获得更多的造园实践经验,为其理论编著奠定了基础。
1.2 《园冶》中的设计美学思想
《园冶》中最突出的设计美学思想是计成在总结造园经验时提出的“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其平衡了园林设计中人工制作和自然天成这一对根本矛盾。计成对矛盾的协调体现了他超前的设计审美。一直以来,人们对矛盾体双方的掌控争论不休,在造园过程中对平衡的控制分歧使创作思维出现差异。计成通过丰富的造园经验,协调了园林设计时遇到的不和谐,使虚与实的对比关系、审美和功能的和谐共存、传统与创新的碰撞、技术与艺术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共存等关系都达到了平衡。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任何因矛盾而带来的不适。相反,计成极擅于应用协调矛盾和其产生的力场,使园林在设计观赏时和谐统一。同时,计成的设计美学理论也贯穿造园艺术的各个方面。比如在园林艺术美的设计上,计成从园林的选址、规范、理论、天然资源及人造材料的使用、理水、花木等角度阐述了园林艺术中自然美和艺术境界的设计方法,在资源的选择上提出“开林须酌有因”,在理水时注重“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全面协调了人作与天作的初始对立关系[2]。
2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妙造自然的设计美学
2.1 设计自然观中蕴含的哲学基础
计成在《园冶·园说》中写道:“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提,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中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园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设计追求的最高目的和境界。在中國古代哲学理论中,天工与人作的关系一直都有重要地位。《周易》中写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地上之物要师法“天”的理念。《老子》中曾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为“道”所要师法的是自然天作的本然状态。这种思想落实在设计美学中,就表现为大巧若拙、返璞归真的境界。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的哲学思想,在造园设计美学中即虽是由后天人为所作,但要像是先天自然生长,由天地自然而生的一样和谐自然。
2.2 妙造自然的审美功能
康德曾提出,“美的艺术作品里的合目的性,尽管它是人故意为之的,但却不显得是刻意死板的;即美的艺术必定要看起来是自然而然的,即使人们意识到它是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主张艺术形态美的塑造,造园家要以其妙造,让观者感受到天然的真意境。计成也是这样,他将天工视为人作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将神融入形,意境化作亭台楼阁,情思表现为树木花草,体现妙造自然的“妙”之所在。计成的《园冶》向读者展示了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其中描述的景象体现了他是如何在人造庭院中巧妙地重现自然风光的。妙造自然的设计使他的园林有自然界原生态的感觉,使游览者的思绪随着时空的变换而感叹“凡尘顿远襟怀”。他还组合各类形式、色彩、或静或动的自然元素,在各个角度增加观赏者赏识时见到的客体种类,观赏者也能从中欣赏到与其审美情趣、美学意识形态合拍的风光[3]。
3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自由和度的设计美学
3.1 “贵因”思想的继承
“贵因”最先出自《吕氏春秋》,“因”是凭仗、适应的意思,“贵因”的意思是正视凭仗操纵外物,适应客观形式。而计成将造园的第一步归纳综合为“因”,“因”是成事之先决,这里的“因”继承了《吕氏春秋》中“贵因”的思想,指园林中各要素要合理安排以达到造景的目的。什么是“因借”?计成认为园林的巧妙之处在于借景,无论远近,好看的就展现出来,不好看的就想办法去遮挡,虽然是人造的,但又不露斧凿的痕迹。计成担当“贵因”思维,夸大借景的重要性,“构园无格,借景有因”,但“因借无由,触情俱是”,即修建园林没有固定的方式,可是借景有必然的根据,简略讲即美而不俗的风景可以“借”。
3.2 自由和度的借景实践
“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借景被视作造园艺术中最关键的部分。所谓“借”,即通过营建技能,将园外属于自然的景色也用作欣赏园林景观的一部分,用来设计出景外之景,营造一种“出人意料却入人意中”的园林氛围。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借景手法有六种,分别为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计成在《园冶·相地篇》中分析了当园林设计分布在不同区域时,如在山林郊外、江河湖边,对周围环境的利用有何不同,在借景入园时又须额外注意什么,才能使室内空间和室外环境实现和谐过渡、协调统一,把有限的园内空间向园外环境中无限拓展,进一步加深园中景深,丰富观赏人的视野,达到自由和度、虚实相依、若隐若现的观赏意境,展现“借景”作为园林艺术的关键在造园设计中的重要地位[4]。
4 《园冶》中的设计美学观念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4.1 人文与生态和谐相处
“人文,是诞生于人类独有的思维模式下的、独一无二的意识行为与运动形式,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生态,是指人类在必定环境中的保留和发展的状态”。社会、人文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在独属于人类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产品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设计的绿色可持续。我们要从设计美学的立场出发,观察和思考当代设计师应正确处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使人文与生态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建造适宜人居住的协调的环境。《园冶》中贴近自然生态,使人文与生态和谐相处的理念贯通全书。《园冶》中内涵的道法天然、天人合一的设计美学观念和通过环境渲染来达到观赏者审美追求的思想,启发了我们对人文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思考。书中的设计美学观都基于不可违背大自然的规律为观赏者在园中修身养性做环境保障。设计师需要以此为鉴,在保证作品以人为本、功能优先的同时用发现美的眼光去观察自然中的设计美学观念,以改善人们日常生活、美化生活环境为设计的最终目的,独运匠心地将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构建和谐生活,做到在产品中寻求人文与生态协调一致的理想中的精神境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追求。
4.2 回归设计的本质
计成在《园冶》中表明了他反对过度铺张的审美价值观。这本质上是让设计艺术作为空间的一部分而存在,从而实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设计工作者要平衡设计与市场间的矛盾,从头审阅计划的素质,设计出可以为人服务的,有独特的区别于其他产品的创意计划和发展情势,并完成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师首先需要保证的是设计在面向市场、销售的同时更是面向人的,面向使用者具体需求的社会性工作理念,确保在设计时领会使用者的需求。例如,计成在书中提到,他反对在封闭的天井中放置假山和在假山上修建亭子,对于计成而言,这是一种形式大于功能的、华而不实的设计思路。他认为这违背了园林设计根本的特质,忽视了观赏者最本质的需求——观景,所以是不可取的。其次要回归设计本质,避免将设计过多地消耗在华而不实的形式上。正如《园冶》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理论所展示的,计成主张天人合一,设计需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朴素造物观。他认为设计之美不在于精雕细琢,而在于遵从其立意本质基础之上开展的恰如其分的、别具匠心的立意。当代设计师应该有坚定的设计美学思想作为自己设计行为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回归自己设计的初心,将知行合一落实于实际,用更优秀的设计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4.3 设计师自我境界的升华
艺术不仅可以使一般产品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品,还是人类从自身角度出发,出于对美的追求而创造的文化具体表现和意识的具现化存在,也需要设计师不断深化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同时为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要勇于自我革新,在理念创新上做更多的功课。只有这样,设计作品的品质才能达到服务于人、服务于生活的标准。设计师可以在《园冶》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是自我提升的途径。作为设计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修养,扩充跨学科知识,谙练各类质料的特征并在设计中灵活运用。其次,还要在设计实践中善于应用各种设计理念,分析设计对象的内心诉求,结合设计对象的家乡地域文化特色、历史脉络和人文传承,通过设计师自己的思维创意对其进行设计改造。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学思想境界的提升在于日积月累的积淀,在于设计师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悟。设计师的见闻、感想、体验都是其设计的灵感来源,是提升设计境界的催化剂。只有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创新,设计师才能真正地確定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开创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从而实现真正的提升。
5 结语
《园冶》是中国第一部最为全面的园林学专著文籍,成体系地总结了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设计艺术理论知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兼具多样的设计美学深入研习探究价值和独一无二的艺术特点,也揭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造艺术高超的设计巧思,表现了明朝文人雅士独到的艺术思想理念、文化咀嚼和中国传统造园独一无二的审美情趣。文章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园冶》中的设计美学思想框架,主要学习书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两个设计美学思想,学习其给当代设计带来的启示。作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点睛之笔,《园冶》对日后的园林艺术美学理论框架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模式以及设计师对人作与天作的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艺术设计及审美情趣的成长和创新奠定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为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园林艺术美学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审美导向。
参考文献:
[1] 张文嘉.基于“因借原则”的流水别墅探究[J].设计,2018(22):133-134.
[2] 纪亚芸.试论《园冶》中的造园设计思想[J].园林,2018(7):36-39.
[3] 刘亚平.《园冶》造园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4] 杨依婷.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9,32(4):110-112.
作者简介:谭文玥(199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公共艺术。
罗曼(1981—),女,辽宁鞍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与公共空间设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