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家公园游径系统设计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4-05-17

王绿意,叶洁楠

摘要:文章分析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径系统建设的影响因素及设计策略,提出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径系统建设方案,从游径设计的选线布局、节点设置、种植设计、人性化设施设计等方面对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进行游径设计研究。

关键词:大熊猫;游径设计;国家公园;可持续性发展;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3-0-03

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5个国家公园[1]。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代表着中国即将拥有一个体现其全球历史价值与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新型自然保护性土地管理体系。国家公园建设是一个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实现全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新型自然保护性土地管理体系,大多数世界上风景秀丽、物种丰富的地区都通过建立国家公园协调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发展。

在逐步推进首批国家公园建设的背景下,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受到了各方关注。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范围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其中在四川境内占地面积最大。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人们外出旅游、野外探索以强健体魄、开阔眼界的愿望日益增长。当前,我国国家公园的规划建设还处在初步阶段,各部分功能属性有待完善,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全世界展示的国家公园,还需要进一步规划设计。而自然游径是国家公园内不可忽视的自然生态屏障,它可以将交通集中在经过可持续设计和维护的硬化路面上,以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能起到引领游客迅速进入国家公园欣赏各处风景的作用,在提高游客的审美水平以及引领游客欣赏自然或人文景观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不同于普通公园的道路,国家公园的游径距离更长、开发难度更大,且由于我国目前对公园游径的管理认知尚不健全,需要通过统筹以满足公众多元化的需求,给予公众无差别的公共环境福祉以及人文关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游径步道目前只是在原有林间便道上进行改善,因此,进行游径系统设计研究对于正在建设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进行游径系统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径系统设计的意义

1.1 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大熊猫生态栖息地

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栖息地一直是我国相关部门的目标与准则。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目标任务体系,完善我国大熊猫国家公园野外游径系统,不仅有利于加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有利于修复重要自然资源。且大熊猫国家公园形状狭长,横跨多个自然区域,开展游径整体设置有利于更好地连接各类生态资源地与栖息地,实现对整体自然资源和局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始仿真性、完整性和综合系统性生态保护。开展游径的整体布局、合理划分,可完整地连接原本零碎的自然资源,形成一个多层次、网络化和综合功能化的国家公园生态景观体系,还可以有效引导和约束各类游客活动,符合我国生态保育大熊猫的重要与迫切需求,起到维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综合利用的作用。

1.2 有利于多方位展示公园风貌

除了国宝大熊猫外,国家公园内还有许多珍贵的动植物。2016年全国大熊猫野外数据调查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森林植被覆盖率为72.07%,公园内生物种类繁多且复杂。国家公园游径系统可以通过对现有自然资源的串联及整合,形成各类生态游径,使游人欣赏到不限于大熊猫的更多生物,对区域内物种进行多方保护,塑造独具大熊猫国家公园特色的景观,创造富有文化气息、艺术气息和深刻内涵的公园游览体系,为区域内物种撑起“生态保护伞”,使跨区物种尽享“大熊猫保护”,让它们享受与大熊猫相同的待遇,实现同域共生,欣欣向荣。

1.3 有利于发扬大熊猫文化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景观设计要突破单一的物质空间局限,努力传播大熊猫文化,进行大熊猫品牌建设,注重“四态合一”。国家公园的游径系统设置可以凸显地域特色和生物特色,打造大熊猫品牌化的人文与自然结合的特色空间。也可以將游径建设中的大熊猫文化生态符号与公园区域内其他生物文化符号进行有机整合、解构与重组,形成新的国家公园设计理念素材,与景观设计、文化传播相结合,发扬特有的大熊猫文化[2]。

2 影响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径系统设计的因素

2.1 地理条件

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总面积为27 134平方千米,涉及3省12市(州)和30县(市、区),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80余个。

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有秦岭、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山系,整体山体形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呈现山高、河深、高低悬殊、地表崎岖等特点,是全球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水系发达,山高坡陡,水能资源十分丰沛。游径系统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道路网络主体框架,在设计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国家公园内复杂的自然地形地貌和水文环境条件对游径选线布局设计的直接影响。

2.2 动植物影响

虽然大熊猫是动物界的“超级明星”,但是它的天然栖息地也有很多其他野生物种,地区珍贵动物种类繁多。国家公园内还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境内现有野生植物物种资料,试验保护区内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97科1 007属3 146种,珍稀植物数量基数大。

游径系统设计需要整合动植物资源,通过合理适宜的自然景观改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生态保护效益,让游客可以同时观赏到多种野生动植物。还要通过不同游径的生态区位划分,形成不同的自然生态敏感区。

3 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径系统设计策略

大熊猫国家公园有三个具体的建设目标、四项基本原则以及五大任务,国家公园内的游径系统需要与建设的原则、目标、主要任务一致,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3.1 选线布局

根据国家公园游径系统建设需要,游径设计特别需要注意人为干扰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可以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思考路径属性、路径环境与活动区域的关联性,在遵循选址准则的前提下选择最合适的路径。

第一,游径系统的建设首先需要专业的规划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布局。充分利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特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建设前期做好对土地、雨水、植被、坡度等各个方面的生态分析,同时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3]。

第二,游径系统设计还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维护生物环境的多样性。开展全面调查,充分了解国家公园内的生物资源状况,为国家公园内各种生态资源留出足够的生态廊道和栖息空间。

第三,游径设计还需要重点考虑对游客的活动范围进行有效约束,避免游客踩踏和采摘游径边缘的植被,注重保护游径边缘的植被,注意植物的生长特性、发育特性,保护自然群落的生物多样性[4]。

3.2 节点设置

在游径节点选择上,应结合最佳观景区进行合理规划。要根据游径节点的整体路线变化走向和节点资源平均利用量的分布变化情况进行整体游径节点空间布局规划。确保游客可根据游径节点自行选择游径路线,使游径系统路线与游径节点可直接形成相互串联的空间关系,两条游径之间还可以形成另一条节点局部互相贯通的环路。规划节点游径系统的慢行车车道的整体空间布局,可以从层次和深度方面提升游客的空间视觉感和体验感。为了展示自然景观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要综合考虑序列感、轴感、流动性、光照、气候条件、季节相位展示和视角等因素。公共小径控制区的宽度不得小于50米,控制区内不得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改造和大规模造林。

游径沿线节点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分类,以自然风貌类、观赏动物类、娱乐休闲类等为主。比如以沉浸式体验国家公园自然地理风貌为主的山脉风光、湿地植物园、地表径流类,以欣赏国宝大熊猫及其他珍稀物种为主的生态保护园类,以供游人休憩娱乐放松心态为主的生态乐园类,设置多种类型的游径,串联不同生态节点,展示地被多样风采[5]。

因游客中儿童数目多,所以可以增设群体类游戏设施,促进成人与儿童的互动,增进其亲子感情。在进行儿童空间节点设计时,不仅需要多方面考虑儿童的公共活动需求,也需要考虑家长的看护与休憩需求,进行看护性、舒适性以及互动性设施设计[6]。

3.3 种植设计

应保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植被的多样性,充分考虑树木生长发育的原则。大熊猫国家公园地区气候复杂多样,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森林面积为19 556平方千米,其中乔木19 211平方千米,竹林75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72.07%,草原面积有1 80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7%,森林资源丰富,含氧量高。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游径树种种植设计可以分为陆生植物种植和水生植物种植两种。陆生植物以维持公园生态、保留现状为主,需要采取管控保护措施,不能破坏原始植物生态和自然植被,并且逐渐缩小目前允许人工砍伐的树种范围,最终实现将人为加工商品林转化为自然生态保护服务林和价值更高的自然公益林,同时在经济和文化的传承方面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水生植物种植可以选择芦苇、千屈菜、花菖蒲、梭鱼草、雨久花、蒲苇、慈姑、荻等,通过湿地营造湿地生境,为各类水禽等大型野生动物种群提供天然栖息地,并营造能展现出自然独特野趣的大型湿地森林景观。还可以设计多种花式游径,如临水型花式游径和运动型花式游径。临水型花式游径和运动型花式游径可以打造以月季、蜘蛛兰、美人蕉、唐菖蒲、野牡丹为主的“兰花春色”“蕉下美人”“国色绽放”等主题的林荫带。

3.4 标识设计

标识系统是国家公园游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帮助游客了解整个国家公园的各种自然、科学和艺术价值,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而且可以为游客免费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引导游客开展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7]。

标识系统设计需要凸显实用性和合理性,标识系统布局需要营造场所精神,标识系统设计需要反映地域文化和自然生态特色。在设计标识时,应说明小径的类型、名字和管理方式。例如,应提供历史古迹的名称指南和说明。利用历史步道标识系统的特征信息,为游客提供更加完善和丰富的旅游体验,包括徒步旅行地点和标识距离、自然科学普及、今昔照片对比等等,使历史步道标识系统成为国家公园步道系统中独特的形象标志,对历史步道本身及其所处位置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起到良好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因为游览国家公园的游客繁多,涉及全部年龄段,所以需要增加环境解译,对游客游憩行为进行管控。环境解译可以增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公共服务功能,丰富游客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起到教育作用,打造一个集科研、教育、游憩于一体的多功能乐园。

3.5 无障碍设计

国家公园作为全人类的自然遗产,承担着为社会提供自然环境福祉的责任。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14.1亿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2.64亿,占13.5%%,我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为了保障全社会人群拥有平等出游的权利,在进行游径设计时,应著重加大国家公园的无障碍设计比重,收集残障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公园的无障碍水平[7]。

一般情况下,国家公园内多有儿童玩耍,因此游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需要从保障各年龄段儿童的安全角度出发,考虑到公共空间的多维度需求、基础设施的可达性,所以游径设计可以在儿童区域节点旁使用木材、塑胶地垫、沙地、草坪等,以保障儿童安全[5]。

4 结语

国家公园是管理和平衡自然生态资源、展示国家魅力区域的良好工具。保护大熊猫的管理与治理措施一直在不断进步与完善,以实现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愿景,实现区域自然环境整体保护。

当前,我国国家公园游径建设法规还有待完善,应该加快国家公园游径相关国家法规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加强国家公园游径规划体系设计策略研究,完善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径后期维护及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共同繁荣、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郑江,杜雁.美国佛罗里达国家风景游径的规划与管理研究[J].中国园林,2020,36(12):123-128.

[2] 熊瑶,张秀,严妍.公园城市视域下的郊野公园游径系统规划设计:以汪溪郊野公园为例[J].装饰,2020(10):132-133.

[3] 崔东旭,王宏.城市郊野公园中游径系统规划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3):194-198,208.

[4] 李方坷,何疏悦,王祝根,等.美国国家野外游径的可持续性规划及管理评述[J].风景园林,2020,27(3):69-74.

[5] 王梓茜,武凤文.儿童安全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J].北京规划建设,2020(3):18-24.

[6] 彭建.国家公园适度发展旅游的必要性与路径刍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2):6-13.

[7] 何疏悦,李方坷,张蕊,等.美国国家公园无障碍游径体系构建与规划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园林,2021,37(8):44-49.

作者简介:王绿意(1999—),女,安徽淮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

叶洁楠(1986—),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规划设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