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光影流转间的新公共艺术观研究

时间:2024-05-17

摘要:公共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数字背景下互动媒体艺术正随着时代发展而快速发展。文章从公共艺术与互动媒体艺术的基本概念出发,对作为共同媒介的光影技术发展进行论述研究,最终总结得出数字媒体技术以交互的方式和谐融入公共空间并产生艺术效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共空间;新媒体;互动体验;投影技术;光影艺术

中图分类号:TU113.6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3-0-04

1 公共艺术与互动媒体艺术的概念界定

从20世纪开始,公共艺术一词被人们所知,这一艺术形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公共艺术文化根植于西方的土壤,最早的公共艺术可参考1959年美国费城的“公共艺术百分比”计划下的一些项目[1]。从这一政策的推行开始,公共艺术这一形式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浸染,公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展现出具有地域风格的不同文化形态。从整体角度来看,有别于私人的,设置于公共领域、以任何形式任何材料制成且有物理实体的,对相关群体有一定文化引导性和公共价值的艺术都可以被看作是公共艺术作品。

起初在西方后工业化的国家中,一些艺术家甚至行政人员都在努力创造大量的公共艺术,这源于当时推行的“百分比公共艺术”计划。但后来因为发展速度过快,公共艺术在制度上过于死板,于是相继出现了大量大而不当或纪念碑形式的城市公共艺术雕塑。这些纪念碑式的大型传统城市雕塑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受到了来自公众的质疑。90年代后,随着西方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别于传统的艺术欣赏形式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艺术鉴赏的大众化在广大观众参与艺术展示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艺术开始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公共艺术的性质在这样的背景推动下也在发生转变,一些实践者及艺术家开始寻求当代公共艺术的当地文化价值。

新型公共艺术是对传统视觉艺术和非传统视觉艺术的良好运用。这些作品将公众作为构思与创作的主体,将广泛的公众与艺术非概念形式联系起来,经艺术家与观众的不断推敲,在艺术与公众这两个词之间找到一种联结关系。这种关系促使艺术作品诞生,甚至这种关系本身就可能成为一件艺术作品,公共艺术开始脱离城市话题的传统思维模式。时至今日,跨领域、跨学科的公共艺术概念在学界已经普及,公共艺术早已不再是城市空间中简单放置的某尊雕塑。

互动媒体艺术包括游戏、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作为一个庞大的多学科融合的特殊体系,它由许多独立的元素组合而成。互动媒体艺术归根结底是体验设计和体验创新。创作者借助互动媒体艺术的特殊形式,结合观众视觉、听觉、空间肢体展示,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让观众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参与感。

数字媒体本身跟时代有密切关系,正如王之纲先生所说:“我们处于信息时代,自然会形成信息时代的媒体艺术。以前人们生活在建筑时代,就用建筑表达艺术;后来人们生活在平面时代,就用绘画来表达艺术;我们现在生活在媒体空间,自然有媒体艺术。其实艺术跟技术是完全不能分开的,艺术家自然会考虑用这些技术进行艺术表达,终极是对人性、对人本质的探究,对生活的质疑,借用的是媒体的手段。”互动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突破了众多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同样包括公共艺术领域,比如公共空间中一些互动影像艺术作品、多媒体舞台设计等。其在信息传播、博物馆展示、游戏影视制作等多个领域同样得到广泛应用,为交互性灯光装置艺术、光影创意秀、建筑投影、虚拟现实体验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2 光由照明功能到艺术应用的角色转换

光是世界上最广泛存在的可以承载并传播信息的物质形态。光是世界的开始,也是生活的本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轻易感受到光影的存在,人们在自然光中生存,在人造光中发展,在一明一暗的交替中不断创造着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光与影的特点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第一,光影具有时间性。古时的人们,春日耕作秋日收割,白天干活天黑后休息,太阳光决定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随着季节的变化、场地的不同,甚至受天气的影响,太阳的照射角度和光的强度也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给予善于发现规律的人们一种特别的形式感,人们对时间的把握在这样的形式感中找到了基本参照。例如,早晨的光线温柔而充满了活力;中午的阳光直白、热烈,影子的存在感降低;傍晚的光线则富含更多的韵味,暖黄的太阳光辉刷染了山川河流,覆盖了村庄城市,整个世界仿佛都随之卸下了白日的匆忙。第二,光影具有隐喻性。光影在宗教建筑里象征着自由与神秘。光是人类的梦想与信仰这类情感在建筑中的表达形式,同时光也是人们的灵魂寄托,是归属感的具象呈现。随着社会民主意识的增强,光影所代表的象征寓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人类征服了自然光照之后,越来越多明亮的空间建筑环境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第三,光具有晰透性。在无光的空间中,重新置入光的色彩与造型所能达到的清晰度被称为光的明晰性。以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的灯光在现代激光和全息技术的帮助之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今抽象的光不仅能够表现出抽象的图案,而且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具体内容,甚至可以带来一些与人互动的体验。

从灯光的照明功能这一角度来看,现代室内自然光线布置与灯光照明的设计不断被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功能上不僅要满足照明需要从而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提供便利,而且最终展现出的空间照明效果的美观程度也受到了现代设计师的绝对重视。不同的使用类型、不同的场地规模、不同的装饰美学要求、不同的功能要求等决定了照明灯具的种类和布光类型。如今,艺术照明已经和现代商业活动中的展示设计结合起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以艺术文化为主题的商业项目。灯光是影响夜间视觉效果呈现的首要因素,人们的娱乐形式变得愈加丰富,应当承载更多相应的商业功能和文化信息。商业照明同样能够展现不同地域商业文化的特征,商业照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文化的积淀。近年来,中国的展示策划项目发展迅速,每年会在各地举办上万个不同主题和不同规模的展览。博物馆照明设计越来越受到行业重视,逐渐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博物馆的照明设计不仅是一门利用光线来表达的艺术,更肩负着对文物科学保护的重任,同时还要负责体现文物展品的综合效果和发挥引导观众视线的作用[2]。这些要求让展示照明不再是一个普遍的照亮问题,而是一个科学的应用照明设计。

3 公共空间中光影艺术的作用

从原始的太阳光到古老的煤油灯,从钨丝灯泡再到LED灯珠,人们日常的照明方式在不断革新。一些新型发光材料如光导纤维的运用使未来照明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艺术慢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人们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光的发展超越了从前仅仅停留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照明需求这一单一功能层面。人们从未在漫长的光路上停止探索,各种创新的发光材料与发光形式的普及为艺术家在其创作阶段提供了更多灵感。光的新发展形式正逐步适应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眼光。

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协同努力下,灯光技术不但在技术层面有了快速的发展,从艺术层面来看,这种技术也成了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手法。从艺术作品中的光影置入可以看出灯光技术逐渐实现了由单一的照明功能到艺术化方式的应用这种角色的转换。这一转换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审美水平逐渐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随着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艺术家愿意加入一些声光元素使作品的视听效果更具冲击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将情绪与思想表达出来。

国内外近年来有许多不同形式的灯光艺术装置,也有照明设计师通过一些形式手法将照明设计上升至艺术层面。伊顿中心连廊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其通过精心的设计用照明的方式为伊顿中心打造出独特的地标连廊。两座建筑之间的强烈对比使游览者印象深刻。连廊上的建筑与各种灯光照明装置完美融合,在连廊中驻足,游客立刻被温暖的光照围绕。在玻璃外表对周围建筑光线的反射映衬下,建筑的现代感更加明显,这样一种不透光转至透光的对比变换体现了常规与现代之间的转换。连廊两侧整体选用底部隐藏式光照,光感柔和且具有装饰性,除照明功能外也为行人提供了标志性指引。照明设备同样为隐藏式,支架系统由MBII设计,既美化了整体外观,也便于日后的维修和保护。尽管这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许多技术方面的挑战,但最终既满足了功能照明的基本需求,为行人打造了特殊的光源感知形式,也以其自身的特点与美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一个灯光照明艺术应用方面的代表范例。

4 新公共艺术观:探寻光影与互动的共同置入所带来的沉浸式艺术体验

公共艺术发展至今天,越来越不受传统形式限制,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形式在作品中有了更多的体现。在理解公共艺术与互动媒体艺术之间的关系前,首先要明晰一个思路,那就是当代新的艺术形式是多种表现手法的结合,不同艺术之间的界限逐渐开放交融,所以当代公共艺术不应受到任何一个固定名称的捆绑。在一些新的公共艺术作品中,光影的运用十分常见,给观者带来了不同以往的艺术体验,从而引发了数字虚拟化时代人们对带有沉浸式体验感的公共艺术的思考。

新,是一个具有时间刻度的相对概念。新存在于每个时期的相应时段。新媒体诞生于20世纪下半叶,其概念在目前来看主要指一种以交互体验为主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类型往往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并善于将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数码技术、投影技术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或许有人认为,技术仅仅是一种实现艺术的手段,不应在艺术创作中成为主角,但正因与艺术的结合,技术的定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并对新艺术概念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今新媒体的定义仍有多种解释,但沉浸式艺术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分支,其发展脉络则相对更加明晰而容易定义。沉浸式艺术的关键在于一种沉入感与融合感,目的在于使观众与作品产生互动,进而引发共鸣,产生特殊的感官体验。这一系列效果是艺术家对声音、光影等元素在空间中进行合理安排的结果,为观众营造出一个具有真实感而又与现实有一定差别的场景[3]。沉浸式艺术是在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新趋势,其艺术形式有创新精神且具有趣味性,并吸引了大批观众,成了艺术界的热门话题。

在18世纪初,沉浸式艺术就已初具雏形。当时的电影特效启发了一些前卫艺术家,于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尝试结合声音并运用了大量的光影效果。沉浸式艺术形式作为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身份由此开始构建,而光影也成为展现沉浸式艺术魅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2010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春季展当中,马岩松与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共同合作的沉浸式艺术作品《感觉即真实》最先引起了人们对此形式的关注。这一展览由这两位来自中外的艺术家开启,很好地展示了不同文化间的艺术碰撞。常规自然空间被设计师创造为人造环境,意在启迪人们自我审视,由此激发大众对新鲜感知的渴望。这次展览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对人们有很大的启迪,空间定位的传统方式由此被打破。近几年来,更多的沉浸式艺术开始成为大众的目光焦点。由工程师与艺术家组成的teamLab团队,其众多作品的标志性特点就是用光影技术营造沉浸式艺术体验。在2016年,该团队为人们带来了《花与人的森林:迷失、沉浸与重生》的展览,变化多端的色彩和灿烂的光影是这一作品的显著特色。观众可以控制花海中花朵的每次绽放、凋零甚至重生过程,动态的花之海景观为观众带来独特且生动的视觉美感。在teamLab艺术世界中,这种形式想要表达给大众的内容是双向的。参观者的行为会影响展出的具体内容,参观者不再是大众的唯一身份。除了这类展览善于运用沉浸式的表现手法外,这种形式同时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艺术创作领域,以力求传统的革新,比如沉浸式雕塑作品《溶解的记忆》。这一作品为新媒体艺术家Refik Anadol所作,作品主要以视觉化的形式,将经过计算处理从而能够重现大脑内的回忆的相关数据在LED屏和泡沫展板中展示出来,观众可通过这种形式获得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有很多将影像、音乐和雕塑融合在一起的艺术装置出现在Refik Anadol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家形式与特色。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艺术展览使沉浸式艺术拥有大众更易接受的形式,传统艺术与观众之间无法忽视的疏远感由此开始消解。

5 交互式光影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实际应用

新媒体时代的新艺术推广速度不容小觑,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够找到互动媒体艺术的踪影,如沉浸式油画大师博物馆餐厅、VR式电子购物、儿童AR交互教育、全新沉浸式音乐体验等。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艺术领域之前,更多被应用于休闲娱乐方面。VR购物使人们完全沉浸在一种特殊购物环境中,能够更加便捷地完成自助购物,这是以一种数字化的方式连接虚拟与现实的环境。在儿童教育方面,更是出现了3D结合AR交互的教授形式。在一些沉浸式交互体育馆中,孩子们可以直接在经过特殊技术处理的LED墙面上进行类似投球的游戏,这种形式把普通体育形式变得更富趣味性。新媒体艺术的视觉表现能力与传统形式相比有更多优势,正因如此,在公共空间中,尤其在一些大型展览中,這一艺术形式被广泛运用。

2020年迪拜世博会上的韩国馆设计方案之一由Nooyoon建筑事务所提供。这一方案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设计师创造了一个外观可自由变幻,既真实存在又具有虚拟意义的数字空间。作为一个具体的空间实体,场馆的外墙部分选用四氟乙烯材料组成了一个视觉上向外膨胀的立方体,整个展馆运营动力由屋顶的柔性太阳能电池板提供,既符合迪拜世博会的环保可持续的主题,同时也象征着这个社会所容纳的内部信息不断扩张,对物理空间无法适应信息膨胀而有所暗喻,表明了虚拟时代的到来。展馆中心的虚拟立方空间可由每个参观者亲自创造。在这个支持360°VR技术的15立方米空间面板中,参观者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相关应用软件,便可发挥设计思维成为策展人,将自己创作的文字内容或视频图像投影在面板中,在这一物理空间内分享自己的灵感。可供参观者自由设计的部分包括构成这一立方空间基本结构的模块形状、大小、颜色甚至图案,并且可以直接通过YouTube等社交平台分享给好友。半透明的四氟乙烯垫使外部透射光以漫射光形式四散开来,为观者营造了最佳的游览环境。设计师还在墙内外垫子的中间设置了高清mini投影设备,用外部与内部相结合的方式将各种视频及图像通过半透明面板投影出来,以此展示韩国技术,推进文化交流。

由MMBB Arquitetos建筑工作室及其他设计师合作完成的2020迪拜世博会巴西馆设计提案展现了新媒体艺术在空间展示中的更多可能。巴西馆外表为白色编织状的钢结构,在这些钢结构上设计师加入了图像投影,向人们展示了巴西的独特风貌,展馆因此变成了充满画面感的动态空间。水是设计师所用的表达情感的一种符号,其目的在于引发人们对地球生态可持续性的思考与讨论。自然与和谐这一重要主题在整个场馆所布置的投影、声音甚至精心设计的微弱气味中展现出来,人类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在巴西馆内得以完美呈现。这一设计以巨幕投影和水中倒影形式为主体,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感官刺激,是科技与诗意的完美结合。

除了展现自然,光影艺术中不乏与人文科普有关的话题。上海天文馆位于临港区,面积达3.8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惊艳的设计在天文馆内部得以体现。众多亮眼的展区均配备先进的视听科技,给观众带来了具有高度互动性和沉浸感体验。这些展区配备了40多台科视Christie HS 系列和GS系列1DLP激光投影机,为了达到超凡的视觉效果,它们的亮度与图像分辨率各有不同(从6 350到20 600流明不等)。“家园”展区将策展重点放置于银河系内。展区内建有一个长达18米的光学天象厅模拟野外星空,穿过光学天象厅后可到达“日月地”主题区,其中设有直径6米的3D月球打印模型与显示各种太阳活动图像的巨大屏幕。其他各展区布置了一系列激光投影,并策划了对应的内容管理解决方案,通过精妙的光影变幻美景让各年龄层的观众都能观赏到真实而细致的宇宙景观,为观众开启穿越时空的光影旅程。

6 结语

在技术从未停下革新脚步的当今,现实与虚拟、消费者与生产者、观者与展示者、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的壁垒被交互、沟通、虚拟化的多维应用逐渐打破。整个社会空间逐渐连接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体系。当代艺术对时代的发展有着强烈的感知和反思,正积极跟随新的时代语境而不断发展。当前的艺术创作已不再受传统的创作方式所限制。一方面,新一代艺术家采集创新技术的能量以补充创作的养分。另一方面,艺术家也在如何走出画廊、走出工作室、跳脱模式化的艺术这一道路上不断探索着,从而转到更广阔的空间去进行自我展示。与公共空间对话的艺术创作形式越来越丰富,有从公众共同参与角度,有对闲置社会资源再利用的思考,有的从社会中剥离然后重新融入社會。新的公共艺术视角是更为深广而有机的,现代社会也给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思考想象空间。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重要媒介之一,向人们展现了各种新的艺术潜力与审美风格,当代城市公共艺术未来的前进道路由此揭示。如今,社会各个领域在艺术与科学结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艺术早已离开了象牙塔,日益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其定义得到了重新诠释,表现手段不断拓展,材质的运用更加丰富。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空间结合,艺术产物对自身角色的辩护,足以证明数字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当下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艺术与科学结合的道路是未来的必经之路。这种学科交叉是必然的合作方式,在先进技术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中,在艺术家与工程师合作的过程中,在数字化艺术作品的呈现中,人们能够发现,更新颖的艺术形式在不断更新,更丰富的内容得以传播。数字化的公共艺术带给人们全新的艺术体验,在数字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既是观光者,也是设计师。设计师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创造出更多不同以往的艺术,这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有了更多的可能,而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同时促使许多新生艺术进入被数字所包围的虚拟时代。

艺术家只有通过自我思想意识的转变,对创作思路进行重新思索,才能够跟上数字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找到公共艺术和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新方向。科技推动艺术的发展,艺术承载科技,艺术界不断发生变革,新的艺术逐步走进大众的视野,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无论艺术形式发生何种变化,人们对艺术永恒的追求和理想的初衷永远都不会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 何小青.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D].上海:上海大学,2011.

[2] 何崴.照明公共艺术化趋势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3] 张琛熹.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以光媒介解析[D].无锡:江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许子纯(1996—),女,河南新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