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含文化振兴,政府、社会等文化建设主体有效提供农村文化公共服务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助推器。然而,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仍然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供需失衡、服务人才紧缺、服务建设形式单一、管理机制不完备、受众参与意识淡薄等一系列现实困境。在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促成壮村富民的背景下,为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可以通过强化文化建设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供需平衡机制、加强服务人才建设、拓宽文化服务建设形式等路径破解现实困境,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振兴之路。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振兴;供给质量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2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导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总章程,有利于切实解决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其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现代化的成败[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落实提供不竭的精神支持和强大的智力保障。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引导乡村文化工程和项目建设,比如开展三下乡、一品一村、四进农家等具有农村特色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提供文化服务,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这些举措对改善农村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农村整体文化消费水平起着积极且意义非凡的作用。实践证明,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供给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动了农村公共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但是实践道路总是坎坷的,在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这些困境势必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阻碍农村的现代化前进道路。
1 相关概念阐释
1.1 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內涵广泛而深刻,是一次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民生等多个方面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农村改革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变,已经转向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上。与精准扶贫相比,乡村振兴的内涵更丰富,要求更严苛,时间跨度更长,地域覆盖更广。在中国发展的关键节点,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意义重大。
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以政府为主导,由多方社会参与者共同提供给农民的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主要形式是各种与农民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其内容还包括农村文化法律、制度、政策以及文化监督等各种服务制度和服务活动[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农村老百姓的文化发展需求为导向,供给目的是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现今一些乡镇都提供了包括广播电视、图书馆、书院在内的一系列群众交口称誉的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但受惠群众占比少,群众受惠程度不深。这项服务在一些偏远农村山区仍然存在缺口问题。
2 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意旨
2.1 汇聚农村振兴主体力量,激励乡村地区多元协同发展
乡村文化是对乡民处事准则、理想信念以及社会认知的集中反映,作为乡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民物质生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依托和源生动力。乡村文化具有民族性、广泛性的特点,每个农民都需成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参与者,都能享受公共文化发展成果。乡村振兴不仅是一项历史性战略,更是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综合工程,其倡导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多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农村文化服务建设不仅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力量,更需要依靠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利于更好地汇聚振兴主体力量,激励乡村多维协同发展,在实践中契合农村发展需要,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2.2 夯实农民文化权益,发扬农村先进风采
文化是助推人类凝神聚力的精神食粮,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善、基本文化权利的夯实离不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如今农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进一步加强,每个农民都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富足一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是需要结合农民精神需求的,要能促进农民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基本素养的培养,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最终增强其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
2.3 推动乡风文明繁荣兴盛,形成乡村社会文明风尚
文化能够引导乡村倡导互助友爱的社会风气,塑造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形成健康、积极的乡村精神,践行传统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从而在乡村内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实质就是通过一个外部拉力刺激和催生农村文化源生动力,具体表现为:为农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个空间载体、一些具体形式,塑造建设主体的文化观念和信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能够吸引一大批文化服务资源的投入,同时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其中,改革农民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传承农村优秀特色文化,树立农村良好道德风向标,提升科学文化道德水平,推动乡风文明传承,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4 催生农村优势文化产业,开创乡村自治格局
向农村输入公共文化,满足农村的文化需求,旨在充分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吸引进城务工的青年劳动力返乡创业,挖掘并重点培育乡村本土人才,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开发区,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和优势,形成感知性很强的地方特色文化实体区域,从而开创农村产业兴旺的新局面[3]。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践中,政府集组织者和推动者身份于一体,管理组织活动对于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效能无疑有百利而无一害。通过乡村文化自治,可以激发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整体公民的文化自信,为乡村自治、国家治理提供价值认同基础。
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3.1 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虽然在不断加快,但是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远远赶不上城市,这样的发展瓶颈导致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层面的资金少之又少。且大部分农村地区主要倡导实体经济的进步,往往忽略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此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放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财政支出,缺乏其他广泛而可靠的资金来源,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设备陈旧老化,后期维修工作无法得到保障,最终导致公共卫生文化产品无效供给,既不能满足群众需要,又浪费了公共资源。
3.2 服务供需失衡,农民满意率低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存在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文化事业现代化发展。就供给来说,受政府内部目标管理责任制趋势的影响,一些部门和组织为了完成上级给下级制定的可量化、标准化的考核指标,普遍存在重视经济发展,忽略文化建设的不利于文化发展的思想[4]。另外,对于农村居民的需要考虑也不够周全和细致,尤其忽略了农村人口构成、农民认知水平和生活习惯,导致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差异性和个性化,不能投其所好。就需求来说,一方面,农村目前的人口组成都是老人、妇女、儿童等,这些特殊人群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均有差异;另一方面,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更多农民选择通过线上方式感知文化氛围,对线下实践活动并不买账。
3.3 服务人才紧缺,管理机制不完备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受薪资条件、未来发展机会、工作环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选择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工作,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文化服务人才严重匮乏[5]。一方面,人才流失导致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活动的能力受到严重限制;另一方面,工作待遇条件差等现实因素使得人才引进遇阻,文化创新也难以实现。同时,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机制不完备、部门职能交错复杂、管理手续冗杂、合作意识欠缺等问题依然严峻,导致协作效率低,办事效果不尽如人意。政府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后,缺乏维护意识,导致很多设施损坏严重。
3.4 服务供给单一且质量不高,受众参与意识不强
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形式以图书馆、文化书屋、文化站等实体基础设施为主,在娱乐健身、文化培训等现代文娱方式上供给不足,完全属于刚性供给,内容丰富程度低,形式简单化,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弹性需求。现实中,受到传统物质思想的禁锢,大部分农民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态度不一致,需求仍处于较低层次,更重视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且普遍认为政府是建设公共文化的责任人,参与建设对自身来说没有明确利益可图,因而就少了参与艺术创作和各式文化活动的动力。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升路径
4.1 强化文化建设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完善相关经济文化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扶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设立专项资金,开发农村特色项目;吸引多方资源、资本,推动多元投资渠道建立,弥补资金困境;推进高质量、高标准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完善农村网络设备供给,修建诸如文化书屋、文化站、博物馆等具备农村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同时在新时代还可以响应数字化发展,建设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化系统,改造农村文化服务基地,开展灵活、多样、便利的农村文化活动。
4.2 建立文化服务供需反馈和纠偏机制,提高群众满意度
政府需要加强与农民群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对话,准确把握村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例如,可以通过设立问卷、开展座谈会、干部上门拜访等主动联络群众的方式收集和整理不同群众的主观需求,同时开通群众意见诉求通道,及时掌握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上下对接的需求供给系統,尤其要考虑农村特殊人群的需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同时,要建立反馈机制,对已实施的服务项目应展开追踪调查,根据反馈结果迅速调整、优化服务,通过及时纠偏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需契合度。
4.3 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团队,提升管理协作水平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管理离不开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6]。为了解决劳动力流失、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造成的文化服务供给动力不足的困境,可采取以下措施: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通过外部招募和内部选拔等形式,建立一支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服务于群众的农村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为特殊群体提供特定服务;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广纳英才;定期对在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制定岗位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方案,改善管理和服务水平,培养文化创造力,增强职业责任感。
4.4 丰富文化服务内容,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提高农民参与度,打造独具农村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例如,可以效仿外国举办农村的路边诗歌、牧场表演、路边公共艺术文化展等,从而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样态,吸引农村居民广泛参与;发挥文旅融合优势,完善市场运营和文化服务相结合的相关设施,繁荣乡村文化市场;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进行文化自创,将文化大舞台交给群众,激发广大农民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由农民自己参与决定本区域的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让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汲取文化成果。
5 结语
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在要求。但是,我们仍需意识到,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政府为农民提供高质量、有效率的公共文化服务仍然是一个长时间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全体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实践。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农民心声为指向标,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为全面建设美丽新农村提供不竭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 宫倩.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0(03):91-96.
[2] 齐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21.
[3] 肖华刚.宜宾南溪区:构建村级“小微权力”立体监督网[J].廉政瞭望,2020(11):83.
[4] 李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与效能提升[J].农村经济,2018(9):100-105.
[5] 李玉才,陈国申.解构与重构:乡村政治生态视阈下村级民主监督的深化[J].理论导刊,2015(11):64-67.
[6] 肖书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提升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3):253-255.
作者简介:陈琳(1996—),女,贵州铜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