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城市建设背景下公共雕塑现有问题研究

时间:2024-05-17

魏宇辰 颜海强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日趋完善,城市公共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公共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中心点,对装点城市面貌具有重要作用,经典优秀的城市公共雕塑更将成为一座城市的代名词。但由于部分公共雕塑建设者艺术水平低下、公共雕塑管理机制仍有待完善等多种原因,目前仍有大量劣质公共雕塑不断出现在城市空间中,污染公众的视觉环境。

关键词:公共雕塑;现有问题;新时代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J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城市公共雕塑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最早由西方人修建在租界中,直至20世纪初,由中国人独立创作设计的城市公共雕塑才开始出现。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中国城市的数量与面积都在不断增加,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推动城市公共雕塑逐步走向繁荣。目前,公共雕塑已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城市环境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城市文化水平的象征,同时也是评价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此一座优秀的城市公共雕塑不仅要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還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凸显民族文化,在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的同时给予人精神上的感悟与思考。

1 城市公共雕塑的现状及问题

城市公共雕塑与其他艺术作品不同,它一旦矗立在公共空间内便不会被轻易拆除、移动,往往与周围公共环境同寿。即便公共环境随着城市面貌的大规模整治不断改造升级,但许多优秀的公共雕塑依然矗立在最初建造的空间中。因而公共雕塑往往持续影响周围的公共环境,并对该地区的活动人群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优秀的公共雕塑一样,劣质的公共雕塑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持续的。急速的城市化进程、激增的城市人口、不断扩大的城市空间致使城市对公共艺术品的需求大量增加。短期内城市公共雕塑数量直线上升,但令人悲哀的是,在激增的公共雕塑中存在许多劣质雕塑,严重污染了城市的视觉环境,与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建设的大方向背道而驰。

1.1 低质量的仿作及抄袭雕塑

部分雕塑生产企业将西方经典雕塑用廉价材料进行简单翻模复制后向市场出售。企业或个人购买后又将其随意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致使雕塑本身与其所处空间并无联系,如在某婚礼主题公园中放置翻制的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原雕塑是大理石材质,表现的是死去的基督横躺在圣母玛利亚的双腿上,圣母表情沉静而悲伤地望向死去的儿子,是严肃的宗教题材。这样一尊雕塑却被翻制放在主要用于举办婚礼的场地中,显然不合时宜。同时,由于翻模不精确导致雕塑变形的问题大量存在,这类雕塑并不能起到美化城市、服务公众的作用,反而污染了视觉环境。

也有一些无良团体与个人抄袭他人雕塑作品,如《黄河母亲》侵权一案,雕塑家何鄂于1982年创作的兰州城市名片《黄河母亲》雕塑在2009年被山东省滨州黄河河务局抄袭。滨州黄河河务局抄袭雕塑的颜色、造型与原雕塑基本无异,但死板的线条、粗糙的细节是对原作的侮辱和对城市环境的破坏。2010年,何鄂向山东省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011年下发的判决中要求滨州黄河河务局赔偿何鄂30万元并拆除侵权雕塑,但直至2016年该侵权雕塑才终被拆除。长达8年的侵权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和一建一拆间造成的资源浪费是不可逆的。且该类现象不止于此,仅《黄河母亲》一座雕塑前后就被陕西、山东、山西三地的无良机构和个人盗用,侵权抄袭的劣质雕塑伤害了雕塑家和其作品的同时也破坏了公共环境,败坏了社会风气,对社会与公众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

1.2 批量生产抽象公共雕塑

从布朗库西·康斯坦丁开始,抽象雕塑逐渐出现在欧洲城市中,较具象雕塑而言抽象雕塑更强调以单纯的造型凸显艺术本质,其创作对雕塑家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是雕塑艺术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但现下中国却出现了专门配套生产、组装抽象雕塑的工厂和销售商店。南方某城甚至出现一家专门生产抽象雕塑的工厂,其产品销行全国。为此,经营者将该厂生产的各种类型、各种型号的样品标价刊登在某家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刊物上,最终取得了极好的商业效益[1]。抽象雕塑被工厂统一加工、定价销售,并被企业、个人购买放置于城市中,大量由简单几何体拆分重组的雕塑便这样堂而皇之地立在各个城市的重要位置。该类公共雕塑既无美感也无实际内涵,工业化的生产标准让他们如同散落在各个城市的同胞兄弟,实在难以满足新时代城市建设的要求。

1.3 部分公共雕塑创造者综合素养匮乏

公共雕塑的设计与建造同架上雕塑相比综合性更强,涉及的材料、工艺也更为复杂。与此同时,建造城市空间中的雕塑还需考虑作品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公众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和喜爱程度、作品传达内容是否正确等等。辽宁省大连市某高校文科楼前矗立的孔子全身石雕像,按雕塑总高与头长比例看,身长不过中等个头。但由《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可知:“孔子身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2]据史料记载与当代学者研究,孔子所处的年代为春秋后期,当时的1尺约等于今日20厘米,故孔子应该是身高1.90米左右的高个子。显然,该石雕的创作者对孔子的体貌特征并不了解。同时该雕塑塑造的孔子宛如一个面容和蔼正在作揖的农夫,并未表现出孔子作为儒学圣人的文雅与气度。呆板的衣纹,僵硬的动态,更使该件雕塑连基本的生动性都丧失了。较低的文化素养和不严谨的创作态度,导致部分雕塑创作者设计制作的公共雕塑沦为城市的笑话。同时,公共雕塑传递的错误信息也将误导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

1.4 公共雕塑缺乏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1982年建立的“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系中国第一个城市雕塑管理机构,后更名为“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隶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 年开始执行的《城市雕塑工程技术规程》是城市雕塑第一个国家技术标准。由此可见,中国城市公共雕塑起步较晚,其相关管理机构与法律法规出现则更晚。受多种原因影响,目前我国并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公共雕塑建设决策机制。公共雕塑管理部门隶属政府的行政管理之下,并未得到具体的行政授权。公共雕塑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如城市规划部、文化部、财政部等多个单位间也缺乏沟通,造成公共雕塑建设在宏观规划、文化定位、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不协调。且在行业内部尚未形成健全的行业准则,暂且抛开难以界定的雕塑的艺术性问题,单就材料的使用、质量、定价而言都无明确标准。对承接公共雕塑的相关企业与个人也无严谨的考核制度,造成部分公共雕塑艺术水平低下,文化内涵缺失。甚至一些乡镇的材料生产企业如钢材企业等,也能向社会出售一些造型相同、尺寸不一的抽象公共雕塑,致使劣质公共雕塑在公共空间泛滥。现下不健全的城市公共雕塑管理机制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公共雕塑建设及后续维护工作,致使公共雕塑难以在质量上有大范围、突破性的提升。

1.5 公众对公共雕塑的认识有待提高

公共美育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但受制于公共文化教育现状,美育在公众中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反映在公众参与城市公共雕塑建设中则为大部分公众对城市公共雕塑的关注度不够、参与热情不高,不知道如何欣赏公共雕塑,更缺乏对公共雕塑质量的判断能力,无法给公共雕塑建设提供个性化的良好建议。更有个别人素质低下,公然破坏、盗取公共雕塑贩卖获利。在已发生的多起公共雕塑盗窃案中,人物雕塑经常被砍掉头部、躯干,只剩残肢留在原地。雕塑盗窃犯完全丧失了公共美德,其行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2 城市公共雕塑的提升策略

2.1 提高公共雕塑创作者的综合素养

公共雕塑与传统艺术不同,公共性与共享性是其灵魂,其建设也绝非创作者的自我藝术表现。它是公共视域下的艺术,是与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关联的艺术。同时,大型公共雕塑的建设如建筑一般,还需考虑建造的技术问题等。要求雕塑创作者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包括艺术修养、文化积淀、技术水平等,并通过不断学习建筑、材质、工艺、文化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以保证创作的公共雕塑满足新时代城市建设要求,符合雕塑修建的精神文化需要。除艺术创作上拥有较高水平外,雕塑家还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道德素养,在创作雕塑作品时坚持原创,抵制抄袭;在承接项目时严格遵照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弄虚作假。

开设雕塑专业的院校应将新文科建设融入雕塑教育中,培养了解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新型雕塑人才,使其既懂雕塑艺术又懂雕塑技术。并培养专业的大型公共雕塑施工人才,打造完整的公共雕塑建设人才梯队。同时也可通过开设雕塑选修课培养其他专业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爱好,潜移默化地提升公众对雕塑的欣赏能力。

2.2 完善城市公共雕塑管理机制和公共雕塑执业者的准入制度

完善的城市公共雕塑建设与管理机制是高质量公共雕塑的重要保证。规范的管理模式、详细的法律规定,有助于公共雕塑的良性发展。因此在城市公共雕塑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并根据问题和现状制定规范的管理办法,以规避劣质公共雕塑的建设。同时各地区根据地域特色、文化特点制定相关规定,全国和地区共同总结具有指导意义的公共雕塑管理办法,并通过建立试点等方式尝试运行,逐步普及至全国,最终形成完善的公共雕塑行业准则。

应针对公共雕塑建设团队与个人建立规范的准入制度和资格审查制度,将资格证书作为个人可以进行公共雕塑建设的重要门槛,并规范资格审查制度,定期对拥有资格证的公共雕塑创作者进行复查,及时吊销违法资格证,以减少劣质公共雕塑出现。

2.3 提升社会公共审美水平,构建新时代城市精神

很多公众无法正确认知公共艺术的优劣,如部分公众认为造型复杂即是工艺精妙、技术高超;材料贵重即是精品艺术。更有一些公众盲目推崇一些所谓的“大艺术家”的作品。固然,每个人心中的美丑不同,但美亦有基本标准。因而,向公众普及审美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公共审美教育应该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通过提高公众的审美能力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这需要政府、学校、美术馆、社区单位等有目的地邀请一些真正专业的艺术家、雕塑家举办审美公益讲座,向公众传授基本的美学知识、雕塑知识;又或者通过举办城市雕塑展览及开放虚拟美术展馆等方式向公众介绍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在提升公共审美水平的同时,组织制作代表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美的公共雕塑,以影响公众的精神面貌,提高公众的城市建设参与度。最终形成多方联动,共同建设具有艺术性、时代性且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公共雕塑,全面提升我国城市环境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3 结语

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其建设往往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综合素质。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活动场所,则是反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精神的重要地点。公共雕塑作为公共空间的视觉中心点,往往能够直观体现一座城市的面貌。优秀的城市雕塑能对愉悦公众心情、提升公众审美、引发公众思考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构建新时代城市精神。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城市公共雕塑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目前城市公共雕塑存在的部分问题也并非无法解决。在对现有问题的研究中不断总结规律寻找对策,从而进一步完善公共雕塑的管理机制、强化雕塑创作者的艺术水平与综合素质、提升社会公共审美水平,在新时代城市建设背景下,推动公共雕塑走向繁荣与辉煌。

参考文献:

[1] 颜海强.关于近年我国城市雕塑创作与理念的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95-97.

[2] 司马迁.孔子世家[M]//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1905.

作者简介:魏宇辰(2000—),女,辽宁鞍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颜海强(1974—),男,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美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