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4-05-17

摘要:弗朗茨·舒伯特是德奥著名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创作的艺术歌曲数量更是多达600余首,被后人誉为“艺术歌曲之王”。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舒伯特创造性地将音乐与诗歌完美融和,让声乐与钢琴相互补充。他的作品《冬之旅》创作于1827年,是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声乐套曲。这部音乐套曲由24首艺术歌曲组成,歌词来源于德国诗人缪勒的同名诗歌。

关键词:弗朗茨·舒伯特;《冬之旅》;《风信旗》;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本文将对弗朗茨·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二首《风信旗》进行分析。通过曲式结构、和声、钢琴伴奏等方面的分析对作品艺术特色进行归纳。

1 结构与音乐情绪分析

《风信旗》主要讲述的是一位流浪者通过他心爱的姑娘家屋顶的风向标表达自己对心爱姑娘的思念以及现实的怨恨。这首声乐作品为单二部曲式结构,整首作品通过不断转调保持一个充满忧虑的情绪氛围,从而刻画出旅行者心中的焦虑、不安与痛苦。

以上是作品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图。作品的篇幅虽然不大,但调性转换非常频繁。

引子(1-5):由快速流动的音型组成,两个八度的齐奏犹如被寒风刮动的旗子在空中舞动。第5小节颤音的加入,象征着雪地里的流浪者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

A段(6-22):a乐句的钢琴伴奏是两个八度的齐奏,声乐部分的旋律与钢琴右手基本一致,最后停在a小调的属和弦上,通过半音阶转到了C大调,进入b乐句,钢琴伴奏为柱式和弦,在乐句的后半段转入了e小调,结束在e音上。ab两个乐句旋律声部均结束在e音上,但它们的调式调性却不相同,两个乐句的情绪色彩形成了对比。c乐句从G大调开始,钢琴的部分双手交错弹奏分解和弦的琶音伴奏音型,左右手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旋律线条。d乐句从d小调开始,钢琴声部用密集的柱式和弦,不断向上推动,并在最后一小节出现了全曲最高音。

间奏(23-24):在a小调上的八度齐奏,强调属功能,音响效果不稳定。

B乐段(25-46):a乐句旋律声部与A段a乐句一致,a1从F大调开始,其主旋律线条与A段相似,钢琴部分同A段用的柱式和弦。a1是a句的变化重复,前三个乐句的旋律均结束在e音上,由于调性的不同形成一定的色彩对比。e1是e的变化重复,伴奏部分的不同使得情绪的表达也有所不同。e1转调频繁,从F调开始转到d调,并在A大调K46-Ⅴ7-Ⅰ结束,最后以密集的柱式和弦级进向上发展将全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结尾(47-52):结尾处回到a小调,变化重复再现了引子部分,前后呼应。

2 创作特色与和声分析

2.1 调性的频繁转换

转调能改变音乐的色彩,音乐理论家张晓生先生说:“转调是发展音乐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法。它可以使乐思有机地从内部发展起来,而不是外在地从音乐陈述的乐逗分割处用调性的对置间断开来。可以把这种转调手法形象地比成花朵的成长发育的过程:蕴苞——成花——怒放,整个过程是不间断的进行。”[1]

得益于频繁的近关系的转调、同名大小调的转换以及离调,作曲家通过丰富作品的调性色彩来实现一种焦虑的、痛苦的音乐感,同时歌曲的情绪对比与表达张力也得到了增强。

谱例1是该作品的截取部分,短短的5个小节中,作品连续转了三个调。第1小节是a小调的Ⅴ级和弦,第2小节至第4小节转到C大调,第4小节的第4拍通过一个共同和弦:C大调的Ⅲ级、e小调的k46-Ⅴ7的进行,转到了e小调。

2.2 钢琴伴奏的特征

在舒伯特之前,钢琴伴奏仅仅是艺术歌曲的附属品。舒伯特凭借其天生的创作能力和高超的演奏技法大大提升了钢琴伴奏的音乐性和艺术高度。在这之后,钢琴伴奏开始作为一种能够独立演奏且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一首艺术歌曲的音乐情景一般都是在演唱着和钢琴伴奏中的伴随或在冲突中产生的,然而两者的关系在舒伯特之前还未曾受到关注。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呈现让人们开始关注演唱者与钢琴伴奏这两者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发展问题。

《冬之旅》是一部以流浪者在雪地穿行過程的经历为背景展开创作的声乐套曲。创作过程中节奏音型和演奏手法的运用较好地描述了流浪者穿行过程中突显出来的意境和情感变化。

谱例2中,第一行最后1小节和第二行第1小节的伴奏音型和颤音演奏技法,表现了流浪者在遭遇风雪时的艰难与内心复杂、焦虑的情绪。在该作品中,伴奏音型的利用不仅对流浪者的情绪变化有了准确的描述,也能从侧面反映流浪汉所遇到的恶劣环境[2]。

谱例2中,第二行中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旋律重复的伴奏形式,在《冬之旅》整部声乐套曲中很少出现。这种伴奏形式颠覆了传统观念对声乐作品中“钢琴伴奏”的理解。它的缺点是在钢琴伴奏和歌曲演唱都集中在某些共同的旋律上时,音乐就会缺乏和声的支撑,使得呈现出的音乐效果较为单调。谱例中钢琴伴奏的织体虽然是“齐奏”,但人声的加入与钢琴伴奏结合形成半颗粒性的“混合音色”,产生重合效应并最大限度地将旋律本身的张力表现了出来。同时,钢琴伴奏与人声具有高度一致性时,音高的差异也会使钢琴旋律与声乐旋律之间形成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3]。

演唱过程中,钢琴伴奏与演唱旋律的呼应能够起到相互烘托的效果,如谱例3。当演唱者停止演唱时通过钢琴伴奏对整个歌曲进行再度创造。在歌曲演唱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钢琴的伴奏作用和演唱者的旋律形成一种对唱的关系,当歌声停止以后,钢琴伴奏的旋律进入到一种相对强烈的呼应关系中[4]。

2.3 旋律线条的写作

作曲家为了加强音乐的流动性,对曲中的低音旋律做了线条化处理。

如谱例4中的钢琴伴奏部分,左手最低音和右手最高音的旋律走向分别形成了相对应的旋律线条。双手交错弹奏,左右手每弹一个回合(三拍)换一次和声,上下形成了两条相差一个八度且不稳定的旋律线条。

2.4 和弦外音的特殊使用

著名音乐家桑桐先生曾对“和弦外音”作出以下定义:“在音型画的处理中,常有一些不属于和弦结构内的音出现,这些音称为‘和弦外音”[5]。在有调性的音乐作品中,和弦与和弦外音都是构成音乐的基本素材,在音乐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和声外音的存在不仅能使和声前进的力量更加饱满,还能给音乐作品注入更丰富的音响色彩。

谱例5中,第1小节是a小调的v级和弦上进行,第2小节转入了C大调,这里的和声进行为C大的Ⅰ级到Ⅶ级,两个和弦的低音都是c音,这里保持了Ⅰ级主和弦的根音作为主持续音,Ⅶ这个和弦中降a特性音的出现,支持了C和声大调的调性。

谱例6中,3、4小节运用了模进、变化重复的旋律写作手法,和声的进行以三拍为单位。在第4节中和声功能为a小调的VII6和弦到I6和弦,这里声乐旋律的e2和c2为作级进下行的和弦外音(经过音),分别在先后两个和弦音之间作为过渡的自然音,构成级进连接和优美的旋律线条。经过音的运用不仅很好地连接了和弦音,更在音响上给人以协和与不协和的色彩效果,可见和弦外音与旋律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3 结语

本文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及钢琴伴奏等角度分析了弗朗茨·舒伯特的作品《风信旗》。作曲家舒伯特在创作艺术歌曲作品时,十分重视钢琴伴奏在作品中的独特性,强调了声乐与钢琴的相互作用,让钢琴伴奏作为一种能够独立演奏且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表现。除此之外,作曲家还通过使用频繁转调和离调为作品加强调性色彩、情绪对比和表达张力。该作品充分展现了舒伯特的创作水平,声乐套曲《冬之旅》作为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上的巅峰作品之一,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浪漫派音乐发展初期的艺术体现。舒伯特一生创作了不计其数的艺术歌曲,无论是旋律写作、和声语言还是钢琴伴奏都有其独特之处,而《风信旗》只是我们进入他艺术歌曲海洋的一串密码,透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浩瀚的艺术歌曲里,有无数的瑰宝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欣赏。

参考文献:

[1]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2.

[2] 狄其安.怎样为歌曲写钢琴伴奏[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188-192.

[3] 万芊芊.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钢琴伴奏特点之解析[J].艺术研究,2016(3):102-106.

[4] 張蕾.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钢琴伴奏音乐特征[J].艺术研究,2020(06):63-65.

[5] 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69.

作者简介:吴翠骄(1998—),女,湖南郴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