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摘要:弗朗兹·舒伯特(F.Shubert,1797—1828)作为19世纪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艺术歌曲是他创作的中心,其创作技法使得艺术歌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冬之旅》是舒伯特艺术歌曲最具有代表性的声乐套曲。本文以《冬之旅》的第四首作品《凝结》为例,从曲式结构、音乐情感、和声以及与歌词、旋律相融合的钢琴伴奏四个部分,尝试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以感受舒伯特的艺术创作风格。
关键词:舒伯特;音乐特征;《冬之旅》;艺术歌曲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浪漫主义音乐产生于19世纪初,与古典主义音乐不同的是,它继承了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作曲技法,但也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强的自由性,舒伯特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舒伯特的创作中心是艺术歌曲,主要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转调、离调和复调的写作手法。
《冬之旅》是舒伯特根据德国诗人缪勒的诗歌创作的,这部诗歌的主题是旅行,描述的是一位对生活和爱情失去了希望的流浪汉离开熟悉的城市和负心的情人,开始了他在冬日旷野里的流浪旅行。失恋的流浪汉回忆起和旧情人共度甜蜜春天的同时,也被孤独感折磨,在灰暗而寒冷的荒野中毫无目标,彷徨若失,带着轻生念头走向坟场的心境和独语。可是就连死亡都无法如愿的流浪汉,最后遇到了街头的卖艺人,并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的身影。
1 曲式结构分析
《凝结》作为声乐套曲《冬之旅》的第四首,舒伯特采用了不同于前面3首的曲式结构。《凝结》是一部复三部曲式,表达了流浪者回忆失恋时内心的情绪变化,见曲式结构图1。
通过分析曲式结构图可以得出,《凝结》的曲式结构是非常典型的复三部曲式。A乐段由方整的平行乐句构成,以c和声小调写作;B乐段与A乐段不同,虽然结构方整,但是会因为歌词的变化改变调性;C乐段大部分由方整的平行乐句构成,且频繁使用大小调交替,是织体发生变化的三声中部;A1乐段是A乐段的再现部;B1乐段是B乐段的有变化的再现部。
2 音乐情感分析
著名的钢琴家、文艺批评家罗森说过:“要弄懂音乐如何表现感情,更重要的是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掌握,而不是为某种情感贴上一个标签就当作它的意义。事实上,只有在了解音乐是如何为我们带来各种感受之后,这些感受的意义才能最好地得到确认。与其说我关注于识别音乐所能表现的各种感情,倒不如说我更加关注的是两个世纪之中表现感情的方法所产生的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能够揭示音乐风格发展史中很多重要的方面。”[1]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是十分注重音乐情感的,《凝结》这首曲子充分展现了他的音乐风格。
《凝结》的歌词可以按照曲式结构分为三段,第一段叙述了流浪汉走在寒冷的雪地里,回忆起这个地方是与负心的旧情人来过的田野,他想要重温那个时刻。第二段歌词,描述了流浪汉明白过去的时间不会再重来,以前的花儿都枯萎了,田野也变得荒寂。第三段叙述了流浪汉走在雪地里冻僵的身体和被伤透的心仿佛被凝结了一般。这首歌曲着重刻画了流浪者的内心世界,也形象地表达了歌词中孤寂的情感。
谱例1是《凝结》这首曲子的引子部分,第1小节标注了p的力度记号,钢琴的右手为三连音的节奏型,模仿的是在冬日飘雪的声音,钢琴的左手是用四分音符和偶尔出现的三连音谱写的,像是流浪汉步履蹒跚地走旷野上。主题旋律一直处于低声区,音乐氛围十分凝重,如同孤独的流浪汉复杂的心绪。两种节奏的对比和低沉的旋律都在向听众表达着一种悲痛的心情,同时也奠定了整首作品的基调。
3 旋律的写作特色
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丹纳曾说过:“不论建筑、音乐、雕塑、绘画、诗歌,作品的目的都在于表现某个主要特征,所用的方法总是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总体,而部分之间的关系总是艺术家配合或改动过的。”[2]舒伯特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在浪漫主义的基础上有着很大的突破,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来说,他会大量使用大小调交替变化推动音乐的发展,一般在歌曲情感需要发生变化或转折时,还会出现离调或转调。
3.1 大小调的交替变换
舒伯特在全曲的A乐段中频繁使用大小调交替的写作手法,用小调表现流浪汉对曾经美好爱情的回忆,透露出无限忧伤的情绪,又用大调表现现实的惨痛,大调音乐色彩明亮,小调则暗淡,音乐色彩由暗淡到明亮再到暗淡,表现出了流浪汉回忆与旧情人的甜蜜时光以及对现实被抛弃的失望。舒伯特仅运用音调就能展现流浪汉内心的忧伤,由此可见他的作曲技术十分精湛。
3.2 转调与离调的运用
在《凝结》这首作品中,舒伯特频繁地使用离调与转调,既表现了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绪变化,为曲子增添了新的音乐色彩,也为旋律的展开作了铺垫。
谱例2是B乐段的一个片段,第1小节是降E大调,在第1小节的第四拍中出现了升F和还原A,这两个音正是g小调的特征音,通过降E大调的Ⅶ级七和弦等于g小调的Ⅴ级七和弦,转调至g小调上。第5小节第三拍出现了还原D,使得旋律转至c小调。第7小节的第四拍出现了还原E和降D,旋律又立刻转调变为f小调,到了第9小节又回到了c小调。如此频繁的转调使得这段旋律音乐的忧伤和不安的情绪不断地攀升,也和“我想亲吻大地,用我的热泪融化冰雪,直到露出泥土”的歌词相互呼应。
4 和聲分析
4.1 特殊和弦的使用
舒伯特在稳定的调性上使用特殊的和弦,使和声色彩丰富,音响效果变得饱满起来,给听众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听觉享受。
C乐段部分的谱例3旋律是降b小调,钢琴左右手都变成了三连音的节奏型,并且力度也变成了渐强,描绘出了流浪汉内心变得阴郁且焦灼。在严寒的冬日荒野,鲜花和青草都枯萎了,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雪地,本就回忆起被负心人抛弃的场景,看见这毫无生命力的原野更是焦躁不安。从谱例4中可以看到第3小节的第三拍开始转为c小调,而第4小节的第一拍出现了还原E,使得和弦变成的大三度和弦,这正是“辟卡迪三度”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看到钢琴声部这个和弦的力度是强后突弱,就像是流浪者认为一切都是命运的作弄,表现了他对爱情的绝望。
4.2 复调音乐的运用
运用复调音乐是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一大特色,从横向旋律关系上来看,各声部都具有独立性;从纵向旋律关系上来看,它们又形成了良好的和声关系。
谱例4是《凝结》的B1乐段,第4小节的钢琴声部自身就是属于主调织体类型,但是它同第3小节的声乐旋律形成了对比复调。歌词内容描写了流浪汉在冬日荒野里对生活的呐喊,声乐部分旋律带着流浪汉对于生活的失落,钢琴声部用八度音程和三连音在继续衬托,正是这种声乐旋律声部与钢琴声部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音乐,使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要表达的意境也得以完全体现。
5 钢琴旋律、歌词与声乐旋律的融合
美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这样评价舒伯特:“从他的作品全集四十巨册中我们可以鸟瞰他创作活动的全貌,它接触到音乐的一切领域;这音乐就是青春本身,只有青春才能那么美丽,自由无羁,充满纯正的理想主义的、自然的庄严性。这样的人给人间留下青春的化身,他们必然死于青春时期。”[3]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不仅继承了古典时期音乐的创作手法,同时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4]。他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提高了钢琴声部的地位,不再拘泥于声乐的伴奏,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作用,使歌词、声乐旋律与钢琴旋律融为一体,这也变成了他写作的特色之一[5]。
如谱例3所示,此时钢琴左右手旋律都为密集的三连音,可以更好地突出主旋律,加深了听众对曲子的感知能力,表现了流浪汉内心的情绪波动,与歌词“花儿都枯萎了,泥土多么荒寂”互相衬托,同时体现该旋律在歌曲中的重要性,也很好地避免了伴奏声部单一,营造出了所需要的音响效果[6]。可见舒伯特并不仅仅将钢琴当作一种伴奏乐器,更将它看作一个独立的声部,从纵向音乐上来看,钢琴旋律和人声旋律形成了和声结构,但是这两條旋律却又保持着自己的旋律特点。
6 结语
舒伯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却创作了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他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也创作了无数的交响曲、歌剧、奏鸣曲等,他不但继承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传统,还在其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了浪漫主义特有的创作风格,这也奠定了他在西方音乐界的地位。
通过本文对舒伯特《冬之旅》的第四首《凝结》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作用,形成了诗与乐的浪漫结合,他擅用离调、转调的手法实现歌曲中大小调的交替,使得歌曲变得很有层次感,为艺术歌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而《凝结》这首歌曲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舒伯特的艺术魅力,也能为我们今后的音乐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美]查尔斯·罗森.音乐与情感[M].罗逍然,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17:125-126.
[2] [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23-24.
[3] [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778-779.
[4] 王芳.解读舒伯特《冬之旅》套曲的悲剧美[D].杭州:中国音乐学院,2012.
[5] 倪本初.诗意的音响化呈现——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9.
[6] 陈洁.浅析声乐套曲《冬之旅》的艺术特色和演唱[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欧阳惠敏(1998—),女,湖南郴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理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