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摘要:在大视频时代,短视频影像渗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研究从多维度关照短视频这种传播形态的视觉力量,较少考察影像文本构建中的音乐要素。随着抖音神曲的破圈与传播,音乐脱离了影像文本,获得关注。本文以《什么是快乐星球》为个案,研究流媒体短视频传播中音乐不断破圈的现象,探析其风行背后的多元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大视频时代;流媒体音乐;抖音神曲;《什么是快乐星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随着5G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深入,短视频作为数字时代的典型影像实践,成为当下的一种主导性媒介,造就了新的媒介和文化景观,预示着大视频时代的到来[1]。视频是声音、画面、色彩、故事、台词等多个要素的结合体[2],随着抖音神曲的不断破圈与传播,短视频传播中的音乐要素显著突出,音乐脱离了影像文本,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3]。截至目前,歌曲《什么是快乐星球》在抖音的话题播放量已达到了21.7亿次,微博话题的阅读量则达到了2.4亿次。抖音作为一款流媒体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爆款音乐频出的原因何在?爆款音乐的传播与风行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1 大视频时代流媒体音乐的发展现状
流媒体音乐是指通过“流方式”在互联网上传送音乐的媒体格式[4],其将音乐的初始内容缓存到内存中,数据以“流方式”随时传送并播放。目前,国内的主流流媒体平台包括腾讯音乐旗下的QQ音乐、酷狗、酷我以及网易旗下的网易云音乐。
2 大视频时代流媒体音乐风行的原因
本研究从文本特质、多主体输出、新媒介技术支持这三个维度,归纳流媒体音乐风行的原因。
2.1 视听结合的文本特質
洗脑旋律带来的听觉冲击配合短视频呈现的视觉画面,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持续性、重复性地输出歌曲中的精华部分,共同构成了抖音平台神曲出圈的基础条件[5]。
从歌曲本身来看,抖音各大神曲采用了同质化的内容逻辑,在短时间内通过不断重复的歌词和旋律来加深受众的记忆[6]。具体的旋律创作,采用了规律性的、易传唱的、能较好地满足人听觉舒适感的和弦作曲模式,以获得更高的播放量和更广的传播面[7]。
在短视频的画面呈现中,神曲往往选择打造与歌曲适配性较高的场景[8]。跟随节奏快速切换镜头的《什么是快乐星球》一曲,在视觉层面打造了高适配性的场景,赋予了歌曲更大的外延和联想空间[9]。同时,画面的易模仿性以及可复制性,提高了用户的参与性,加速了神曲在网络中的传播[10]。
2.2 多方主体的传播与分享
威廉·斯蒂芬森在《大众传播游戏理论》中谈到,人们会在传播过程中感到快乐,并主动参与传播[11]。基于抖音神曲的娱乐属性带来的快感,包含短视频创作者、网红以及明星等用户在内的多方主体愿意主动对神曲进行传播与分享。用户之间通过分享、互动等交互行为,获得意义交换下的情感满足,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和群体认同感[12]。
短视频创作者在追随共性的热点与流量时,将个人的个性化、异质化特征加以构建和表达[13]。创作者在模仿神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改编和翻唱原有曲目,重构和表演原有画面。明星和网红的直接参与,为神曲的破圈传播带来了流量和动力,利用其自身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短时间内引爆神曲的传播[14]。此次《什么是快乐星球》神曲的出圈,在官方媒体的关注中再次得以印证[15]。4月6日,央视新闻发布的《什么是中国高速》的短视频获得了80多万次点赞,短视频以“快乐星球式”的BGM搭配中国高速公路的画面,展现了中国高速的实力。
2.3 新媒介技术的支持
媒介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网络空间中表演和传播的壁垒,助推了场景化音乐的表演和传播[16]。抖音的视频滤镜、AI画面特效以及变声特效等技术的简易应用,让神曲有了丰富的呈现方式和场景体现,也赋予了用户更大的创作权利[17]。
抖音的算法技术提高了神曲在传播中的精准度[18],基于算法推送后的用户反馈情况来判断歌曲的流行风向,以此不断筛选出带有爆款潜质的歌曲,加强对其的宣传和推广,这是抖音按照流量思维进行歌曲宣发的技术逻辑[19]。
3 大视频时代流媒体音乐风行的多元影响
在短视频的赋能下,流媒体音乐不断出圈,进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它的风行在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层面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3.1 个体层面:感性娱乐化导致理性思考缺失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的预言正在成真,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20]。流媒体平台中短平快的视频与音乐正消解着用户集中思考的能力,用户陷入“单向时光机”的影像与音乐流之中,无法再聚精会神地思考现实问题[21]。例如,现实中的爱情并不总是如歌曲中描述的那般美好;青少年对爱情、友情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歌词中蕴含的思想的影响;家庭关系、代际问题流于对亲情的赞美,而普遍存在的矛盾问题被忽视;一个弘扬了正能量的社会公共事件,只能给予我们精神鼓舞,无人挖掘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22]。以上现象不应该随着神曲“洗脑”的旋律被抛之脑后。媒介对人日常生活的形塑,是需要关注与考察的[23]。
3.2 群体层面:符号展演促使集体记忆凝聚
短视频里的神曲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中表达自我的基本要素[24]。例如,当我们想要抒发爱国之情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句“什么是快乐星球”,则成为让年轻网民会心一笑的“暗语”。法国社会学者哈布瓦赫将个体记忆放大至社会群体层面进行考察,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25]。它是一个群体的意义、文化、价值、经验的集合,对于无法经历“过去”群体成员来说,集体记忆就是其族群认同感的基本来源[26]。《快乐星球》自2004年开播,是当时最火的儿童剧集之一,也是如今Z世代网络用户印象最深刻的童年记忆。从符号学的视角来看,作为基础语汇的神曲直白而清晰,降低了人们交往互动的成本[27]。当“什么是快乐星球”“再见了妈妈,今晚我就要远航”响起,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投身于一个“想象的情感共同体”,获得身份认同的心理满足感[28]。
3.3 社会层面:简化批量的神曲制作致使音乐品格降低
大量后现代、非程式化、草根化的音乐成为当下人们自我表达、实现联结的有力方式[29]。但模式化的音乐生产与短平快的视频相结合,意味着情感表达的简化与意义的批量生产[30]。抖音音乐降低了音乐的质量和标准,大量的新歌曲看似百花齐放,实则是工业线上的伪个性化产品,这种捏造的伪个性也使受众获得了虚幻的主体性[31]。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与批量生产,使其失去了独一无二性,人们不再凝神关注,艺术作品的“灵韵”消失了[32]。永远有新的迷因在等待使用[33],这些音乐作品即便能出圈,也总是带着“短视频神曲”的头衔,很难成为恒久流传的音乐作品。人们对神曲的印象,显现了其“神”的一面,而淡忘了其作为“曲”的音乐价值。
4 结语
如今,神曲的工业化生产机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只能作为人们某些时候的消遣方式。对新的创作者及官方而言,抖音歌曲的生产过程需要逐渐剥离低级的复刻模式,迈向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甘露颖.从场景的叙事建构看乡村自媒体的走红——以抖音网红“蜀中桃子姐”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09):55-58.
[2] 王灿,冯广圣.情感唤醒与乡村认同:从《向往的生活》看慢综艺热[J].新闻知识,2020(07):62-65.
[3] 马宁,冯广圣.新媒体艺术的当代技术实现方式与形式特征[J].艺术科技,2021(08):67-68.
[4] 袁玥,冯广圣.突发公共事件中农村社区大喇叭强动员效果探析——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新闻知识,2020(11):47-53.
[5] 张荣.新媒体视域下互动剧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探究——以腾讯视频《摩玉玄奇》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06):72-73,100.
[6] 甘露颖.自媒体时代“网络缩写”的话语特征解析[J].新媒体研究,2021(07):102-104,115.
[7] 冯菊香,邹嘉楠.认同与重塑:网络游戏社区中拟态关系的影响研究[J].新闻知识,2021(02):21-26.
[8] 彭佳妮,冯广圣.“拟在场”:网络社交礼仪功能辨析——以微信“拍一拍”为例[J].东南传播,2021(03):130-132.
[9] 宋树稳.虔诚、忠诚、坦诚:微博明星超话社区的粉丝互动——以歌手段奥娟的超话为例[J].艺术科技,2021(08):61-62.
[10] 王灿.基于营销3.0视角的企业整合品牌传播研究——以宜家家居为例[J].东南传播,2019(05):136-138.
[11] 位云玲.新闻反转的内在机理、影响及治理探究[J].新闻知识,2019(04):86-89.
[12] 李惠敏.助力乡村文化自信:涉农纪录片的当代价值研究——以记住乡愁为例[J].东南传播,2020(06):35-37.
[13] 张嫚.社会化媒体对家庭伦理剧的撕裂与弥合——以电视剧《都挺好》为例[J].艺海,2020(08):96-97.
[14] 李惠敏.经营体验类综艺节目的叙事特色分析——以《潮流合伙人》为例[J].汉字文化,2020(10):179-181.
[15] 于姣博.媒体融合视域下环保公益广告的创新发展研究[J].艺术科技,2021(07):176-177.
[16] 冯菊香,刘俊怡.抖音短视频中农村青年女性媒介形象建构[J].新媒体研究,2021(06):81-84.
[17] 裴敏.进圈与出圈:融媒时代社群经济的从立到破——以B站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10):37-40.
[18] 丁月明.试论网络直播对农产品销售的影响[J].东南传播,2020(05):56-58.
[19] 杨鑫,冯广圣.基于趣缘的隐性连接下文化的狂欢——基于“惊雷”“淡黄长裙”现象的考察[J].东南传播,2020(11):83-85.
[20] 葛婷婷.绿色广告对农村居民消費行为影响研究——以L村为例[J].东南传播,2020(11):50-54.
[21] 樊瀚文.知识经济视角下知识付费模式解析——以知乎Live为例[J].艺术科技,2021(07):23-24.
[22] 徐燕萍.“深度伪造”背景下新闻事实核查的路径探析[J].新媒体研究,2021(04):8-10,17.
[23] 卜嘉敏,戴蔓琳.乡村振兴语境下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研究——基于对淮安市Y镇的调查[J].东南传播,2020(05):59-62.
[24] 王静.城乡一体化语境下传统广播转型路径探究——基于南京市六合区的田野调查[J].艺术科技,2021(08):35-36.
[25] 徐娉婷,冯菊香.大学生时尚杂志电子刊消费的心理动因与行为特征[J].东南传播,2020(09):89-92.
[26] 李越,吴斯,冯广圣. UGC视角下的网络社区内容分层管理个案研究——以站酷社区为例[J].东南传播, 2019(07):121-123.
[27] 杜彦洁.电影作品的叙事特色分析——以侯孝贤电影为例[J].汉字文化,2019(03):36-37,48.
[28] 吕志文.构建与解构:“男性向”网络小说改编剧分析[J].艺海,2020(07):82-83.
[29] 冯广圣.互嵌与协同:社会结构变迁语境下乡村传播结构演变及其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91-101.
[30] 甘露颖.从故事性叙事看美食短视频的创新:以《绵羊料理》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04):83-85.
[31] 李宇童.异化理论视角下短视频“审丑”现象研究——以“迷人的郭老师”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09):62-65.
[32] 孙梦婷,何晴,黄蓉.故宫文创的跨媒介传播策略[J].东南传播,2020(09):83-85.
[33] 裴敏.风格·抵抗·收编——伯明翰视角下“饭圈”文化时代性解读[J].新媒体研究,2021(07):78-80,88.
作者简介:林辰(1996—),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社会学。
指导老师:冯广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