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摘要:建设寓德于美的公共艺术课程是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医学应用美术课以美术为载体,围绕课程导入、理论讲授、技法训练、主题创作四大模块进行课程设计,对医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
关键词:课程思政;医学应用美术;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对学校美育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2018年,***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在“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课程建设中,公共艺术课既承担着美育功能,也肩负着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责任。以湖南医药学院为例,在课程建设之初,教研室面向在校医学生进行了公共艺术课程设置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期待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艺术实践课。“医艺融合”的医学应用美术课程内容与医学生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
因此,建设彰显时代性、具有思政味的公共艺术美育课程,是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国家美育方针政策的需要,也是提升医学人才综合素养的现实需要。
1 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医学应用美术课程于1911年由马克斯·布罗德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首先开设,在北美已发展了百余年。目前,很多历史悠久、名声远扬的北美和欧洲的医学院校以及国内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少数医学院校也设置了这门课程。该课程内容主要是利用各种视觉表现手段,诠释医学或者相关生命学科的概念、机制和内涵。湖南医药学院开设的医学应用美术课程则重点在于突出思想品德、艺术技法与医学知识的融通,开展多元的艺术实践活动。在课程实践中落实德育、美育,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1.1 以美明德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2],“学校美育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各个方面,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医学应用美术课程突出美育和德育双重属性特点,教师通过不同的授课形式,使美育教育得以传播;学生在感受、欣赏和理解美育的过程中,产生美的思维,并将美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在实践体验中完成思想品德的升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发挥美育的培根铸魂作用。
1.2 以艺启医
医学既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又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医学应用美术课程围绕艺术与医学的跨界探索,将医学艺术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洞察力、描述力、沟通力和分析力,启发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可视化和具象化,启迪学生情感的融入与表达,使学生学会从艺术的角度解读医学,用美术的手段表现醫学,用人生情感的投入奉献医学,努力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1.3 以美育人
医学应用美术课程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立足医学生专业特点和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德育、美育、职业素养三位一体。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德育为主要目标,以美术为内容,着力挖掘艺术理论和实践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打破传统以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为主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将立德树人和审美素养、职业素养的提升相结合,以达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目的。
2 医学应用美术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
医学应用美术课程打破了以知识传授和技法训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大思政”要求确立新的育人目标,并制定“知识技能+思政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指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内容的建设与实施,则围绕课程导入、理论讲授、技法训练、主题创作展开,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作为延伸和补充,协同育人。
2.1 确立育人目标,注重价值引领
加强新时代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医学应用美术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寓教于美、以艺启医的“医艺融合”式教学,梳理医学应用美术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使医学生学会运用“美”的思维和“美”的方式,解读和表现医学科学,激发学生对医学科学的热爱,从而培养出具有人文关怀、严谨行业精神、良好医风医德、较高职业幸福感的医卫人才。
2.2 课程教学实施与考评
2.2.1 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借助超星、腾讯、抖音等信息化平台,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授课有机结合。课前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客户端进行预习,完成课前准备工作;课中知识强化,根据“课前线上预习—课中讲授、实践、辅导—课后练习巩固”一体化的过程设计,以案例示范着手,线上配合线下,提倡分组练习与交流互评;课后布置实践任务进行强化训练。课程主要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教学等方式。在项目式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以赛促学和主题创作的形式提升学生实战能力,在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强化其创新思维、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与思政同向而行的特色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
2.2.2 课程教学考核评价
医学应用美术课程采用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将知识技能考核和思政评价比例分别确定为60%和40%,将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提升到与知识技能评价同等的高度。知识技能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法操作;思政评价主要体现在项目式教学环节中,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思维、协作观念等方面。
2.2.3 课程思政设计方案
第一,课程导入模块。该模块通过课前预习结合线下课堂讲授的形式,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案例法,重在阐述医学与艺术的关系,让学生站在艺术的角度重新认识医学,感受医学之美,增强职业幸福感。
课前,让学生自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演讲内容,认识到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通过探寻科学与艺术活动的共同点,得出二者的本质都是从复杂的现象中探寻本质与规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课程用一组以艺术形式表现科学命题的经典画作赏析作为开篇。如李政道、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等,跨领域以绘画形式表现量子引力、重离子碰撞等尖端科学主题的《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晓阳辐射新学光》等作品。这些作品将理性的科学命题通过艺术形式具象化表现出来,科学与美术的激情碰撞展现了艺术在普及科学知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对科艺跨界绘画作品的赏析,加深学生对科学与美术融合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课程兴趣,激发学生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该模块还使用两个以艺术的形式解读和表现显微镜下形态各异的细胞结构形态的案例。其一是RML视觉医学艺术办公室对新冠病毒图像进行了数字化着色,通过观察细胞和病毒的高清彩照,使学生对其有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激发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案例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病理学教授李铁军所著的《生命之美——显微摄影写意集》,其用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生命科学之美,通过让学生欣赏显微镜下形态各异的细胞结构之美,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细微之美、生命之美、医学之美。
第二,理论讲授模块。该模块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法,普及绘画和设计常识,在讲授过程中充分挖掘各知识点背后的哲思,美育、德育同向同行。
首先,让学生了解素描在整个绘画体系中的基础作用,结合素描练习和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习和研究中不能急功近利,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
在讲解素描的五大调时,通过对物体明暗层次的认识,学会接纳自身和他人的不足,勇敢面对困难与失意。通过构图原则的学习,养成整体思维、大局意识。在透视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思维,理性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树立严谨的科研态度。在讲解色彩混合规律时,让学生理解到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医生与病患间也是如此。
在课堂活动组织和案例分析的选择上,注重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视角。如在对比色和同色系的学习中,发起“列举大自然中的对比色和同色系”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关注自然之美,并引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西医孰轻孰重之争的热点话题,强化其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了解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保健领域的国策。在色彩心理章节中,选取“医院中的色彩心理”这一贴合医学生专业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医院利用色彩心理学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就医环境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树立“以病人为核心”的医疗理念,关注病人感受,重视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和氛围。
第三,技法训练模块。该模块主要采用演示法、练习法,进行技能训练,将课程思政内容贯穿到各项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认真严谨的学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在对几何体的理解观察训练中,通过对物体的拆分练习和美学熏陶,让学生更多坚持患者立场,在医学实践和医疗设备操作过程中,给予患者更温馨、更人性化的就医体验。并通过对几何单體的联想训练以及对某种医疗器械外观和实用改进方案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在临摹与写生中,在绘制步骤中引导学生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强化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在明暗关系的处理上,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引导学生用乐观积极的心态直面困难和挑战,主动拥抱美好生活。
在人体绘制阶段,结合授课邻近的肠道健康日、无烟日等相关世界日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进行呼吸、消化系统专题练习。用绘画的形式展现人体生理的复杂性和艺术魅力的融合。从艺术的视角认识人体结构,彰显生命的美好,激发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强化其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感。
第四,主题创作模块。该模块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库,根据指定主题进行创作或参赛。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过程。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主动思考、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课堂命题创作活动可以通过让学生描绘全身自画像,并与身体各部位一一进行深度对话,唤醒医学生对自身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关注;以生命科学为对象,制作主题艺术衍生品,引导学生提炼生命科学元素,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进行再创作;通过举办医学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以艺术的形式向公众展示和宣传生命科学,引导学生关注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强化“健康中国”理念,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验“扎染”等民间工艺,让学生深刻感受本民族的智慧结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课堂活动有参观人体科学馆,现场开展生命教育科普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敬畏与热爱生命;结合时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举办主题艺术展,如建党100周年主题创作,激发医学生的爱国热情;除了校内实践活动,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南省大学生公益广告大赛”等校外艺术类竞赛,在以赛促学的同时,将公益的种子根植到学生心田,使公益成为医学生的责任。
3 结语
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点亮人”。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德育,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美育,专业教育的目的是职业素养,三者既有区别,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共通之处。在高校施行“大思政”的新形势下,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医学应用美术课程通过将三者融通,将思政元素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教学,形成课程思政、艺术美育、职业素养相互促进的立体式形态和渗透式发展。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应立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属性与特点,不断对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与探索,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8/30/c_1123355775.htm,2018-08-30.
[2] 陈宝生.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N].光明日报,2019-05-07(15).
作者简介:尹慧(1986—),女,湖南怀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民族艺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