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马宁 冯广圣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新媒体艺术渗透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由于其自身具有较好的交互传播效果,能进一步吸引人们的关注。当然,艺术作品的创设,离不开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技术实现方式,包括平台整合、代码驱动到舞台视听等,彰显了虚拟性创造艺术空间、体验性凸显文学情怀、娱乐性强化创作灵感、便捷性体现智能交互,以及多样性拓展创作路径等形式特征。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作品;技术实现;形式特征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02
在信息与媒体不断整合的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质量与灵感创作空间的艺术价值,就需要认真研究新媒体的技术方法,并对其艺术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再针对具体完善的形式给予认真研究和逻辑架构,以帮助其实现更好的发展。当然,为了实现这种效果,需要充分整合技术、艺术以及趣味性等多种要素,使新媒体艺术得到充分体现。
1 新媒体艺术的含义
众所周知,新媒体艺术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了我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艺术偏向于艺术形态的表述,也融入了更多的数字技术,增强了互动和体验的艺术性,具有较大的艺术价值。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语言基础,多样性地呈现艺术作品,录像带、多媒体光盘等网络艺术都是新媒体艺术的代表。从过去几十年的艺术发展路径来看,其通过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了多种资源的拓展。艺术家们通过这些方式对自身的创新理念和创作灵感给予全面表达,通过艺术动态的特色以及交互方式,彰显了新媒体艺术在科学技术发展道路上的可行性,而且通过两者的不断融合,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满足了当下人们的情感需要和生活需求[1]。
2 当代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实现方式
2.1 平台整合
近年来,很多新颖的多媒体创作平台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发挥重要价值,其对资源整合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2]。通过对视觉、交互、逻辑以及特效进行充分结合和系统串联,实现完美的方案构造和优化,这种方式在当前的新媒体艺术创造中已经彰显出了巨大的价值,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和认可。除此之外,一些多媒体创作平台也开始扮演图形处理的角色,通过媒体资料的加工,利用软硬件以实现出色的交互效果[3]。这种平台整合技术的运用适应不同的需求者和创作者,专业门槛较低,应用范围较广,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4]。
2.2 视觉效果
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较强的画面感,而视觉的代入和具有生命力的诠释能使新媒体的特色得以彰显。目前主要将一些传统创作工具设备作为技术支撑,而要想更好地凸显展示效果,就需要在优化视觉效果的过程中不断将其融入新媒体技术,使其与不同设计背景的使用者都有较高的贴合度,且这种技术不是泛泛地对资源进行平台化的整合[5]。
2.3 代码驱动
一些代码驱动技术的应用要依赖代码编程技术,通过程序开发设计延伸语言内容,实现数学艺术的极致表达。此外,还需要专业工作人员灵活应用C++语言,并具备较强的图像处理技能,以此实现模型构建和视觉效果的呈现。当然,相比而言,一些简单的代码驱动技术应用的语法直观性更强,步骤也更加简单,比较适合学习背景设计的创作者[6]。
2.4 硬件工具
近年来,新媒体艺术创作作品中使用频繁的媒介也不断推陈出新,有些可以深入获取信息,并且识别出人体的骨骼节点,通过这种技术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更好的互动效果,而有些以电子平台为原型,通过操作和推动各种传感器的协调运作来实现交互效果[7]。
2.5 音频媒介
很多新颖的音频媒介软件在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互动效果中凸显了重要價值,具有更好的音画互动效果,且对声音及音频处理都有显著成效,非常适合具有一定音乐基础知识,且想往音画互动方向发展的创作者学习。其通过其他硬件设施实现音序器和音乐制作工具的结合运用,从而满足音频制作的需求,但因为对音乐基础素养要求较高,所以对使用者有一定的限制[8]。
2.6 舞台视听
新媒体艺术作品形式多种多样,舞台视听效果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通常使用的技术软件中,有些服务于专业的舞台灯光控制台,有些则基于一种影像骑师平台,依据灯光和发光二极管屏幕显示映射效果和动态设计效果,同时,还可以与三维和四维技术结合运用,辅助执行方案。在设计美术舞台效果的过程中,要关注空间和投影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学习,以增强多种要素的整合效果,强化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实现更好的舞台艺术效果。
新媒体艺术作品对质量、精准度以及精细化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多种多样的艺术呈现方式和技术实现形式有其各自的适用性和优劣势,因此也给各行各业的艺术家和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基础素质要求。当然,新媒体艺术的技术拓展不仅仅局限于单个创作者的领悟能力,更需要整个团队充分配合,通过对多种学科知识以及对多种人员能力的结合运用,不断强化平台背景的复合性,优化实际效果和审美效果。在技术路线的规划过程中,每一个创作者都需要对平台进行全局性和可行性的系统观察和判断,使每一种技能都能够得到深入挖掘[9]。
3 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形式特征
3.1 虚拟性创造艺术空间
人们常常认为科学偏向于理性,艺术偏向于感性,因此在传统观念中,两者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在数字环境的驱动下,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复杂,其交互作用也越来越强。通过数字平台的运用与信息技术的加强渗透,新媒体能够更好地诠释艺术思想,进一步凸显数字化虚拟性的存在。为了给新媒体艺术提供更大的想象和发展空间,虚拟艺术和设计成了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潮流,同时也成了重要的价值需求。艺术家通过虚拟环境设计,将更多的情感渗透到环境设计中,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情境体验。例如,近年来美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原本只存在于漫画世界,是现代数字技术赋予了人们造梦的力量,使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英雄形象登上了大银幕,而超级英雄电影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虚拟环境设计使人在视觉上获得了良好的体验,具有很好的信息传播效果。虚拟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能够使人们对沉浸式活动体验的需求得到满足,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10]。
3.2 体验性凸显文学情怀
新媒体艺术的创设并不仅仅是为了创新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情怀和人文素养,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呈现艺术的文化价值以及文学情怀,这同时也是新媒体艺术技术实现的重要价值。虽然新媒体艺术形式丰富,但是目的却是统一的,即让观众与作品之间实现更好的互动,如触摸、发声和光影变化等,从而认可作品本身的价值意义。这种体验式的活动可以让人们接触更多的艺术。此外,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游戏中,还是在建筑的前期设计中,都需要通过网络虚拟建筑设计实现虚拟建模,而且其设计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中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仿性,人们通过这种媒体系统的虚拟环境融合,能够将现实生活与个人的思想进行更好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欣赏艺术作品,全面凸显艺术家的文人情怀和文学素养[11]。
3.3 娱乐性强化创作灵感
新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凸显智能性,强化娱乐性。影视作品中常常应用新媒体技术,《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泰坦尼克号》中的沉船,以及《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等,都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其为虚拟世界融入了更多的美丽故事和趣味情境。与此同时,网络游戏业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其主要借助计算机将这种虚拟环境创造表达,通过人际互动的方式实现更好的娱乐效果。游戏体验不仅增加了艺术形式,也使人们的情感和行为需要得到了更好的艺术满足,玩家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追求乐趣,更追求美的表现。这些都要通过游戏设计者的精心设计和研究得以实现,其中的世界充满了神秘、冒险和刺激感。
3.4 便捷性体现智能交互
新媒体艺术的智能性强化了便捷性,其对物体角色进行提炼,从而更好地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新媒体艺术在凸显的过程当中,需要多门学科和多个领域的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更好的合作效果。设计需要结合计算机、工程学、信息学、美术学、心理学等等,需要一个良好的系统定位,并进行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交流,而之所以要实现美好交流,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便利性的需求。
3.5 多样性拓展创作路径
艺术实现的技术方法多种多样,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从群众到专业人员,直至大众,在拓展其规模的同时,形式也不断丰富起来。新媒体的多样性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关键词,融入了多种多样的语言和传达方式,主要包括组合、转换、重复等形式和手法。首先,组合强调的是多元化素材的拼接和组装应用,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屏幕进行体现,可以选择相关的材料,也可以选择对立的材料。总之,材料的拼接和组装都是为了凸显事物本质,从而实现更好的艺术效果。其次,转换是指将看不到或者摸不到的东西转变成可以触摸或者可以看到的物体,进而让人们获得更多的体验,例如,应用投影仪的一些置换手法,将创作的本意实现物化的表象。随着社会化规模的出现,理想世界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大众对虚拟世界有了更多的关注,要强化这种人际交互作用,可通过激光笔的运用实现更好的信息交互效果。最后是重复,这也是一种比较有表现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一方面是对艺术材料的重复,另一方面是对创作语言的重复,对艺术家思想的重现。从以上描述中,可以发现新媒体艺术的多样性已经拓宽了其创作路径,也使其灵感和想象力得到了更好的激活,为智力激发及生活实践创造了更大的便利和更好的情感体验。
4 结语
新媒体艺术已成为当下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重要价值,满足了新時代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相关人士应该予以重视,深入研究技术,对其适用性和易用性以及价值优势给予灵活运用和合理转换,并不断丰富新媒体艺术展现形式,使新媒体艺术的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运用效果得到显著增强,进而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造更多积极元素。
参考文献:
[1] 刘晓娟.新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四种路径[N].学习时报,2021-01-08(006).
[2] 寇吉梅.新媒体设计中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视觉特征[J].湖南包装,2020(06):89-92.
[3] 汪建强.有效兑现资源价值,快速实现高校教育品牌建设——浅谈SIVA新媒体艺术学院治院探索[J].上海视觉,2020(02):62-86,61.
[4] 陈芷明.文化融合下条漫的跨媒体叙事特征[J].青年记者,2020(36):27-28.
[5] 王宁,程思源,胡冰,等.新媒体环境下宿州民俗文化的推广[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4):217-219.
[6] 娜布其.新媒体背景下蒙古族说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路径[J].北方音乐,2020(24):51-53.
[7] 黄智超.电视艺术新媒体化的“四维驱动”[J].中国报业,2020(24):46-47.
[8] 吴炜晨.基于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新语境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92-93.
[9] 夏宇涛.新媒体技术时代背景下艺术学院实训室课程时效性研究——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J].财富时代,2020(12):143-144.
[10] 杜彦洁.浅析美国电影新英雄形象——以《蝙蝠侠:黑暗骑士》为例[J].大众文艺,2019(08):158.
[11] 王灿,冯广圣.情感唤醒与乡村认同:从《向往的生活》看慢综艺热[J].新闻知识,2020(07):62-65.
作者简介:马宁(1991—),男,河南南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冯广圣(1973—),男,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媒介经营管理、文化品牌传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