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影《误杀》中“羊”的解析

时间:2024-05-17

摘要:电影中往往存在一些不起眼的事物,而这些事物通常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影《误杀》中的“羊”就是这样一个多次出现的重要元素,羊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不仅揭露了社会矛盾,也引发了关于人性的思考。本文以电影《误杀》为研究对象,探究电影中“羊”的寓意。

关键词:《误杀》;羊;李维杰;寓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02

关于“误杀”的故事,已经被翻拍多次,最初的版本是2014年由吉图·乔瑟夫导演自编自导的电影《较量》,在这之后有2015年上映的电影《瞒天过海记》。2019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误杀》翻拍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这部电影讲述了为保护家人,父亲利用电影里学来的知识,巧妙地运用“时空剪辑”的蒙太奇手法与警察斗智斗勇的故事。整部电影情节紧凑,细节处理巧妙,在李维杰为保护家人与警察在暗地里展开斗争的同时,一个意象的出现引起了观众的注意,这就是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中的羊。

1 电影中“羊”的出现及其寓意

在电影中,羊的出现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误杀》中也不例外。《误杀》中的“羊”是电影的一个隐喻,贯穿在电影之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隐喻更好地理解电影[1]。羊这一意象在电影中作为实物一共出现了五次,如果将羊的每一次出现在时间线上铺开,那么羊的出现恰巧与电影本身的故事情节相契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有羊这一意象的存在。

第一次出现,李维杰正在向僧人布施,僧人身后跟着一只羊,羊此时是“众生的代表”。李维杰和这只羊一样,都是无罪的,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在向僧人布施时,李维杰选择了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选择了善良和顺从,正如羊跟随僧人一样,他选择跟着自己的信仰而行善。

第二次出现,李维杰在湖边沉车,羊作为目睹者,也是“罪恶的见证者”。李维杰在此刻已经有罪,他的善良也受到了沾染,作为目击者的羊无法言语,而可以言语的牧羊人却恰巧错过,这样的设定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罪恶的见证者”,有的人选择维护正义,有的人却选择忽视,世间之人,百态纷呈,此时电影中的羊正是生活中这些人的缩影。

第三次出現,李维杰为帮助承办商而得罪了警察,警察开枪打死了旁边的羊,羊此时是“替罪的羔羊”。羊在基督教中的意义为“替罪”,在《圣经》中,羊的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但是,替罪羊往往都是弱小的,正如李维杰在桑坤面前是一个弱者,羊在李维杰面前也是一个弱者,这个“弱者”用生命替李维杰接下了子弹,可事情并没有简单的对与错之分[2]。因此,电影向我们呈现的是,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弱者没有选择的权利,这不仅是电影的一个片段,也是自然法则的缩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第四次出现,是在开棺之时,羊是“尸体的替代者”。棺材里本该是素察的尸体,此刻却变成了羊的尸体。在众人眼中,此时的李维杰就是无罪的,因此众人积蓄的怒气在此刻爆发。在混乱中,警察局长落荒而逃,而恶警桑坤则被众人围攻,这表面上是普通百姓因对警察暴力执法而进行抗争取得的短暂胜利,可是棺材盖上的两个血手印是抹除不掉的,正如李维杰的罪过可以被隐藏,但绝不会消失。因此,对于罪过,选择隐瞒与忽视也许可以获得短暂的平静与安宁,但内心势必要受到罪过带来的煎熬。

第五次出现,是李维杰在忏悔塔下坦白罪过时,活羊在忏悔塔下漫步,羊是“获得救赎的忏悔者”。柏拉图曾经说过:“人类的本性将永远倾向于贪婪与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而无任何理性。”[3]但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具有神圣性的信念往往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一般来说很难被摧毁,在宗教中尤为如此[4]。在寺庙里,李维杰在忏悔塔下坦白自己的罪过,“想通过佛教来实现自我救赎”[5]。此时活羊重新出现,暗示男主已经释然,在坦白罪过之后决定接受惩罚,活羊的出现也暗示他已经得到救赎。

2 李维杰本身也是一只“羊”

电影中的羊,每一次出现都代表了一个寓意,可以说,羊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线索。“一部成功的电影中的人物必然传达了其人性的某个或多个方面。”[6]作为电影主角的李维杰在电影中的种种表现,都与羊的特性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因此从本质上讲,李维杰也是一只“羊”。

羊本身具有温柔、善良、顺从、担当等特性。在电影中,李维杰第一次布施,他是镇上“羊群”里众多羊中的一只,他温柔善良,通过自己的努力过着平静的生活,就像跟在僧人身后的羊一样,李维杰在生活面前也是善良与顺从的。在纷杂的人物关系中,许多人都戴着面具活着[7],但李维杰却将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别人的面前,用自己的善良和笃厚赢得了别人的赞誉。“强者自救,胜者渡人”[8],当以拉揾为首的“狼群”将魔爪伸向李维杰一家时,他勇敢地挡在了家人面前,毫不犹豫地站起身承担起作为顶梁柱的责任。在影片中他这样讲道:“我没什么本事,能做的,只有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挡在你们面前。”而李维杰在影片中也是这样做的,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他运用电影中学到的知识来掩盖罪证,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来混淆警察的线索,让别人在无意中为他作证,甚至偷偷用羊替换素察的尸体,他做这些,都是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家庭是爱的港湾,没有爱的家庭是没有意义的[9]。李维杰用自己的爱让她们明白:即使人生充满悲伤,也要努力点燃希望的光芒[10]。在“狼群”面前,他是弱小的,但在家人面前,李维杰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形象高大起来,“一个普通的人格也能做出伟大的事情”[11],在自己的小家里,他是一个英雄,但是恶意在传播的过程中会采取就近原则[12]。李维杰心里知道,他的家人本性善良,虽然躲过了警察的追查,但心里必然会留下阴影。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3]。他的小女儿因为这件事学会了撒谎,这是他不愿看到的,因此,他要及时止损,为了改正小女儿认识上的错误,他选择投案自首,一人承担过错,同时也是告诉她一个道理——犯错就要承担,他用实际行动在女儿的心中种下了“善念”的种子,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将女儿重新引入正途[14]。

“天主教认为生而为人,有种种原罪。”[15]《楞严经》曰:“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因此,恶行永远无法用恶行去推翻和消除,冤冤相报何时了。李维杰在最后选择投案自首,也是在自我牺牲中将自身的“恶”予以转化,以自我救赎获得新生[16]。

3 “羊群”暴动原因

在电影中,处于边陲小镇中的百姓们就是一群“羊”,由于当地社会混乱,走私贩毒横行,公平正义都不复存在,被取而代之的则是无尽的丑恶,因此,这群“羊”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有羊存在的地方总有恶狼的存在,它们总是虎视眈眈地盯着羊群,因此羊群时刻都处于恶狼的威胁之中。百姓们饱受欺压,逆来顺受,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被某只“狼”盯上,整个“羊群”也处于恐惧之中。电影中提到“羊是种群居动物,视力极差,当他们单独行动时,很容易被肉食动物捕食”,因此,为了生存,羊群要团结在一起。电影中文名为《误杀》,英文名称被译为Sheep Without a Shepherd,名称中就有“羊”,直译为“没有牧羊人的羊群”,意译为“乌合之众”,对于没有牧羊人,是因为原本应该充当“牧羊人”的警察变成了残害羊群的恶狼,至于乌合之众,更是只有抱团才可以生存下去。“个人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个人活动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17]在抗争的过程中,李维杰渐渐成了“领头羊”,因为他,安静的“羊群”发生了暴动,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18],因此羊群向着狼群发出了狠狠的反击。影片的最后这样写道,“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管是谁薅它们身上的羊毛”,所以当统治者是牧羊人,只要能保证基本的生存,羊群都会保持安静,但是如果变成做事只为满足一己私利,[19]进而威胁羊群的恶狼,羊群便会反抗。可是百姓的暴动是以生命为代价的,黑格尔曾说:“善之意图的冲突造成了悲剧。”[20]而恶藏在人性中,外部暴力没办法解决它[21],李维杰的父母就是死于暴动,所以他不愿看到再有人因暴动而受伤,最后选择亲手结束这场暴动。在苦难的生活中,人性的光辉永远会给人们带来温暖[22],因此,即使生命中有苦难,也不能迷失自己[23]。

这场暴动根本取决于统治者的态度,如果他们一直是牧羊人,羊群便会与他们和平相处,暴动与伤亡也就不会出现。在影片中,普通百姓处于管控之中,每个人也都是羊群中的一员。与电影不同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国家选择与人民站在一起,因此现代社会的人们与影片中小镇中的人截然不同,无辜的牺牲不会出现,社会也处于安定之中。只有选择站在人民的一边,人民生活才能幸福安康,社会才能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唯有将善行进行到底,才能为所有人赢回正义。

4 结语

《误杀》中羊的形象贯穿全片,是存在于影片之中的实体形象。在影片中,从小镇的人们的身上也都看到了羊的身影,而羊的意义也不局限于自身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种形象的隐喻,代表善良、顺从、牺牲、替罪以及愚昧和救赎。在观众眼中,羊的形象复杂而神秘,但这也是影片的特色。以羊为接触点揭露社会的种种矛盾,以及对于人性的思考,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 杨元元.浅析电影《无名之辈》的艺术特色[J].汉字文化,2019(12):69-70.

[2] 汤凯歌.浅析《赛德克·巴莱》中的人物矛盾[J].汉字文化,2020(06):103-105.

[3] 赵紫薇.浅析电影《赎罪》中的爱情与人性[J].汉字文化,2019(16):127-128.

[4] 袁晨霏.浅析《面纱》中吉娣爱情悲剧的必然性[J].汉字文化,2020(03): 86-87,139.

[5] 张媛媛.浅论李商隐诗歌的美学意蕴与经济价值[J].汉字文化,2020(22): 26-27,50.

[6] 周林晔.生命短暂,价值恒久——浅析电影《变脸》与个人价值[J].汉字文化,2020(02):119-120.

[7] 雷澳佳. 浅析电影《驿路》中人性的隐恶[J].戏剧之家,2019(23):109,111.

[8] 顾亮.浅析《肖申克的救赎》中“关不住的鸟”:安迪[J].汉字文化,2020(06):99-101.

[9] 严彤.浅析《小偷家族》的家庭关系[J].汉字文化,2019(10):45-46.

[10] 周林晔.巴金《家》中三组女性形象的对比[J].汉字文化,2020(15):56-57.

[11] 刘苏滇.从《人生果实》看日本人的自然观[J].汉字文化,2020(04): 170-172.

[12] 赵璐.浅析英国茶文化及其文學价值[J].汉字文化,2020(03): 173-174,194.

[13] 周云菁.孙少平的平凡世界:人生就是苦谛,各有各的辛酸[J].汉字文化,2019(12):27-28.

[14] 张越.电影《驿路》中的婚恋观[J].汉字文化,2019(12):84-85.

[15] 徐亦鑫.从《驿路》看人性的复杂性[J].汉字文化,2019(11):97-98.

[16] 侍渝杰.浅论《罪与罚》的伦理观[J].大众文艺,2019(07):45-46.

[17] 马琨翔.浅析电影《赛德克巴莱》中花冈一郎和花冈二郎的悲剧命运[J].汉字文化,2020(06):95-96,105.

[18] 高涵晶.松本清张推理小说中的人性探析[J].汉字文化,2020(06):97-98.

[19] 王斐.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人的重塑作用[J].汉字文化,2020(02):51-52.

[20] 陈思怡.浅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悲剧[J].汉字文化,2019(10):99-100.

[21] 巢千丽.浅析电影《龙虾》中的婚恋观与人性的冲突[J].汉字文化,2019(11):91-92.

[22] 余雅雯.浅谈《小鞋子》里苦难生活中的人性之光[J].汉字文化,2019(18):102-103.

[23] 彭楠.从电影《赛德克·巴莱》看赛德克族人的血性[J].汉字文化,2020(04):88-89.

作者简介:刘志豪(2001—),男,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指导老师:韩模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