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摘要:高校日本文学课程具有教学内容繁多、文本涉及领域广、含蓄蕴藉等特点,文学教学中长期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任务多但课时不足、作品理解难度大等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此次全球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高校日本文学教学陷入困境,但同时也为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后疫情时代,为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理念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合转化,继续促进线上线下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日本文学课程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日本文学;多元化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了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线上线下多元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已成为后疫情时代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理念融合,推进高校学科教育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
1 高校日本文学课程的特点及问题
日本文学课程是高校日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本身特点突出,也存在一些问题。
1.1 词汇量大,知识点多,教学任务重
文学的基本构成是文字,学生学习日本文学的基础是对日语语言文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理解。日语现行书写形式是“汉字假名混合文”,既有西方字母文字的特征,又吸收了中国汉字的精髓。仅从汉字角度来看,日语汉字包含简化汉字与繁体汉字,又有很多和制汉字。与中国汉字相比,同形异义的日语汉字也很多,这对学生记忆日语词汇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日本文化深受中西方文化影响,所以日语词汇较为丰富,特别是近代以后外来语的大量使用,使日语词汇剧增。日本文字的丰富性在文学作品中有显著的体现,例如日语独特的拟声拟态语、和制外来语、作家独特的文体表现等,这些都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奔跑吧,梅洛斯》中,太宰治连用“ふと(忽然)”“潺潺(潺潺)”“そっと(悄悄地)”“よろよろ(晃晃荡荡)”“こんこん(璞璞地)”“ほっと(粗粗地)”六个拟声拟态语,分别从视觉、听觉、心理描写入手,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如闻其声,感同身受,达到了较好的文学表现效果。另外,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有时还涉及语法问题、翻译问题,在朗读课文时,还涉及日语语音语调问题。总之,日本文学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学任务相对繁重。
1.2 作品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
有些文学作品从内容上看,不仅涉及人文学科,而且还有自然科学的知识渗透其中。以阮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为例[1],教材的第一篇选文是中村光夫的《何谓文学》,这篇文章涉及中国古典文学、日本古典文学、法国文学、音韵学、西方哲学、文学评论。文章谈到日本著名汉学研究家吉川幸次郎对《诗经》与《万叶集》的比较,虽然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但是在讲解过程中却要介绍吉川幸次郎的背景、中国古典文学《诗经》和日本古典文学《万叶集》,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者中村光夫在法国文学研究方面颇有成就,所以文章还引用了司汤达、莫泊桑的文学作品。作家引经据典,游走于中西方文学间,只有一一解释专有名词、概念,方可顺利推进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另外,同教材第七篇选文是志贺直哉的《在城崎》。文中写到,无风时,一棵树上只有一片叶子摆动,而有风时却静止了。对于这种现象,有的学生就借助自然科学的知识去解释。
1.3 作品含蓄蕴藉,理解难度较大
日本文化有含蓄委婉的一面,日本语言更是有着丰富的暧昧隐晦的表现形式,这使得我们在理解日本文学作品的内涵时需要克服许多困难,需要花费更多精力,耐心琢磨日本文学作品的深刻意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日本和歌的理解,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具有明显的用字精练、意蕴隽永的特点。例如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塘,青蛙蓦跳入,水声响”。在这首和歌中,古池古朴幽寂,长满青苔,象征着亘古不变的永恒之美,而青蛙一跃,跳入池中,蕴含着瞬间融入永恒,而最终又归于“无”的意境,体现了深刻的宗教哲学思想和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感受。由此可见,文学教师必须注意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引领学生挖掘出文字表象下的深层人文内涵。
1.4 缺乏文化体验,造成对文本的错误理解
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文学品格。日本文学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即便明治以后,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逐渐减弱,但是时至今日,汉文学修养依旧是日本的文学研究者与文学创作者必不可少的知识背景。可是,我们在看到中日两国文学相似相近、相容相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两国文化与文学的不同。因为缺少文化体验,亲身接触日本文化的机会比较有限,学生容易凭借对中国文化的固有认知,照搬照套去理解日本文学作品,犯望文生义或张冠李戴的错误。例如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中出现的“建仁寺の崩れ”,学生常常误以为“建仁寺”是寺院之意,所以便把此處当作“建仁寺的断垣”去理解。日本确实存在建仁寺这所寺院,而且它是日本镰仓时期“五山文学”的基地之一。可是,建仁寺是位于京都的寺庙,这与《我是猫》的舞台东京,地理上相隔甚远。学生之所以会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少文化体验而望文生义,误以为“建仁寺”是寺庙名字。实际上,日语里的“建仁寺”是“竹子围墙”的意思。又如当代女歌人俵万智的名句“待つことの始まり示す色をして今日も直立不動のポスト(邮筒的颜色,似乎开始把信件期待,今天依旧矗立不动)”。不同国家的邮筒颜色各不相同,日本邮筒的红色体现了默默积蓄、热情内敛的情绪。红色邮筒触发了作家独特的文学感受,对邮筒颜色的认知或者文化体验是理解这首和歌的必要前提。类似这样因为缺乏文化体验而出现的文本误译或理解障碍等问题,不仅是学生也是教师在文学阅读与理解上的巨大阻力。
日本文学课程存在的这些问题,有的问题如作品意蕴深远、学生理解困难,在学校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面对面的沟通,借助双方的语言、表情甚至肢体动作,就可以得到解决。但是,不可否认,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单向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而由于课时所限,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在规定课时内完成,导致教学内容繁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这个问题相对比较普遍,也是文学教学的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线上线下多元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内容繁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指导学生学习,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百科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储备,开阔视野,在搜索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快速成长,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因此,线上线下多元教学模式更适合高校日本文学教学。对待新出现的事物,我们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在肯定多元混合教学模式长处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多元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其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际应用是相对复杂的,只有进一步讨论,才能顺利实施。
2 高校日本文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目前,国内疫情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国际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疫情防控仍然是常态任务。所以,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视网上教学,了解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线上教学活动,也要意识到不可过分依赖网络教学,忽略传统教学手段,比如教师板书技能。教师仍要坚守传统教学课堂这块重要阵地,以三尺讲台为根本,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的教学体系,克服日本文学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各种难题[2]。
2.1 结合日本文学课程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线上线下教学方案
日本文学课程不同于基础日语学习和高级日语学习,其不拘泥于个别词汇与语法的学习,而是突破了以语法词汇为中心的精读学习阶段,从整体认知的高度,引导学生进入思想意识层面,把握文章内涵,品味作家遣词造句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鉴于此,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内容,对课程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的调节,调整线上线下授课内容的详略分配,平衡线上线下授课内容的难易度比例。以“一课一案”为标准,教师既要保证学生在每节课中收获一定的文学知识与语言知识,完成学生专业技能知识获取的基本任务,更要重视学生文学学习的自我感受,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体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蕴。这就要求教师避免“大水漫灌”的教学方式,避免照本宣科,避免简单地复制网络经典教学案例或照搬教师参考用书内容,避免使学生产生千篇一律的阅读感受。作为课程设计者,要对教学中可能使用的文学素材加以协调、平衡,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双向的文化输入,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文化接受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批评思维能力。
2.2 借助网络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日本文学作品的学习对学生的日语词汇量、语法、文学素养等都有一定要求,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理解能力,所以與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文学课程具有较高难度。因此,很多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逐渐失去学习文学课程的兴趣与信心。网络教学手段的引入,适时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增强了文学课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网络上大量的教学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上的各种资源、喜马拉雅平台上的各种音频课程,此外还有大量关于日本作家作品研究的线上课程等。毋庸置疑,从数量上来看,网络资源为文学教学提供了非常可观的素材,为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与此同时,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资源,教师在利用时,尤其是将其引入线上线下课堂教学时,要做到严格筛选,仔细甄别,为学生选出优质的资源,这也是教师线上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3 利用互联网拓展有限课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后疫情时代,要继续优化“主课+网课辅导”的模式,有效利用网络与学生联系“即时、及时”的优势,解决传统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不及时的问题,使教师能够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教师要根据文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重点等,下功夫完善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合理安排学生预习、听课、复习;对长、难、繁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切分;利用网络教学课后辅导的优势,关心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实现对学生的全过程培养。
2.4 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无论是面授还是网络教学,思政教育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思政教育进课堂,不仅是面授教学的重点,也是网络教学的重点。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必然会波及国内,影响高校教学安排。最近,一些疫情反复地区的高校也确实延长了网络教学时间,或者不得不完全以线上教学代替面授教学。因此,有必要将疫情防控、国家安全、文化自信等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时事新闻与线上思政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日本文学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文化资源,例如中华汉字与日本汉字的相互影响、中国古代神话对日本古代神话的影响等,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可为实现日本文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良好的条件。对教师而言,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优化教学中中日文化内容的比重,将中国文化精华与日本文化有机融合,适当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日语及日本文学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筑牢信仰基石。
3 结语
反者道之动,疫情总会过去。疫情时期的教学困境、当今世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5G时代的到来,都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疫情期间采取的教学措施,相反,我们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模式,促进线上线下多元教学模式的融合转化,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合理使用网络教学技术,结合传统面授教学,建立起线上线下多元教学模式,努力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推进高校日本文学教学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阮毅.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20-40.
[2] 李大鹏,刘震,肖湘平,等.新冠疫情背景下推进高质量在线教学的现实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20(2):22-25.
作者简介:刘凤斌(1985—),男,辽宁辽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