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网络文化对其道德素质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提出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有效措施,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
1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1.1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正面影响
首先,网络文化开阔了大学生道德认知的视野,使道德认知的途径向多元化发展。网络诞生以前,人们只能通过书本、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道德认知,认识途径有限。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能为我们呈现出更为立体、全面的信息,人们能够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并且主动地筛选、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迫接受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地位已从被动转为主动,有些大学生已经能够正视网络中的不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分辨和抵抗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自律意识,能自觉维护网络公德,为网络营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环境,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道德主体性有了提高。
其次,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影视、音乐、文学和艺术等,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此外,大学生能通过网络了解其他国家的风俗文化,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也能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营造一个良好艺术的氛围来陶冶情操。网络文化能促进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在网上他们能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与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学习,他们可以利用网络文化的丰富资源,开发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
最后,网络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网络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渠道,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大学生能在网络上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克服社交恐惧,尽可能多地对外交流。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结交不同国籍、肤色和性格的朋友,这种交友方式突破了传统交友方式的限制,能使他们变得自信、乐观和大方。总之,网络文化和网络交往都能使大学生变得更加包容和成熟,也会使他们更愿意接受新的事物,更愿意充分展现自我,更加自信,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
1.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文化会引发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还未成型,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纷繁复杂,大学生难以分辨是非。同时还存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问题。一些西方不轨份子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大肆宣扬他们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大学生,由于大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极易受到西方文化的蛊惑,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其次,网络文化会使大学生的责任感弱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人们误认为在网络上不用为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一旦人们在生活中或工作中失意而不能在现实中宣泄的时候,网络就成为他们发泄情绪的场所。当今社会,网络暴力已成为普遍现象,“键盘侠”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一件小事会被逐渐放大,甚至变质,许多大学生平时压抑的情绪也通过网络发泄出来,他们随意对他人进行恶意批判甚至谩骂。此外,网络中还存在大量有关暴力的影视作品、游戏、图片、文章,会诱导大学生进行暴力犯罪,公然对法律进行挑战,这会让大学生漠视法律,导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网络文化会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淡漠。长期沉迷于网吧的大学生会深受周围人的影响而染上恶习,如抽烟、喝酒以及观看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淫秽色情内容等,并因此厌学,导致家庭关系破裂,久而久之,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会降低。此外,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不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会使大学生沉溺其中,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他们远离现实,不愿与社会生活中的人们交往,封闭自己,藏匿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愿靠近人群,导致道德情感淡漠。
2 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及成因
2.1 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
首先,网络世界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的成长及素质培养带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具有阶级性、内在性及综合性的特点[1]。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在思想政治中占重要比例,他们已具备了初步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念,了解自身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体制、社会环境及政党关系,但是大学生容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政治素质不成熟,具有不稳定性。
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中掺杂的负面文化会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稳定,道德素质滑坡,政治信仰不坚定,这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原因之一。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已经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社会主义教育的精神風貌,他们正直而勇敢,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仍有个别大学生表现出不成熟、不遵守公共秩序及品质低下的问题。大学生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增强自我约束力,不要做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
最后,网络文化如果运用不当,会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会在网上虚构自己的形象,他们会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样子美化自己,在网上他们是自信的、骄傲的、优秀的;但现实生活会把他们打回原形,造成心理上的极大落差,导致他们的情绪不稳定、悲观厌世、心理素质低下,最终失去正常交往的能力。不仅如此,不当的网络文化还会导致大学生厌倦学习,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沉迷于网吧,将体力及精力都贡献给了网络,终日活在虚拟世界中,回到课堂上的多数大学生也常常萎靡不振,无法专心听课,最终导致挂科、补考或重修。如果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没有接受学校系统的知识教育,那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文化知识将存在严重的欠缺,长此以往,将导致他们出现文化知识储备不够、道德素质缺乏、政治信仰不坚定、文明修养低下等问题[2]。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加强主流文化的传播和正能量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
2.2 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成因
首先,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随之催生了网络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文化景观。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与网络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网络文化也朝着繁荣的方向发展,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享受的同时,也对我们尤其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产生了消极影响。网络世界掺杂着纷繁复杂的文化,由于大学生的三观还未成熟,其辨别能力、分辨是非能力不高,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导致道德素质下降;在虚拟世界中,大学生不受约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会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素质要求的行为,甚至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违法犯罪,加上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好奇外面的世界,导致其使命感和责任感淡薄。
其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下降,也与学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有关。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部分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时,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对教育工作的重心进行调整,导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符合社会的要求。并且部分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网络文化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当下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首要任务,要顺应时代发展,确保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最后,我国大学生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各种社会思潮蔓延到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使得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大学生还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高校也未建立起应对这一变化的相关教育体系,导致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要求。主观因素则是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不成熟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完备,缺乏深刻的社会经验,不能正确地看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从而走上违背道德法律的不归路。
3 网络文化视域下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对策
3.1 完善网络法制法规建设,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网络的快速发展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网络世界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在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糟粕。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误认为网络是一个不受约束的地方,人们可以在这里为所欲为,网上的“垃圾文化”、不文明行为给网络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要求,我们应制定网络审查、发布及监管方面的法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加强对网络环境的规范[3]。其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中来,使他们可以根据自身身心的发展特点筛选网络信息,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另一方面提高他们自我认识的能力。此外,我们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严厉打击网络中的不良行为,强化对网络行为主体言行的规范和约束,阻止不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证网络信息的健康与文明,引导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3.2 强化线上线下的贯通,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感染作用,能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人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的信念、品行、思想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社会各方面呈现出有序状态,健康的风气盛行,道德教育就容易被人们接受,反之则不易为人们所接受。由此可知,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作用。除了优化社会环境,我们也应该注重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净化,应该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效果的最优化。父母在家里应正确引导孩子的上网行为,严格管控孩子的上网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该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教学环境,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性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方面,我们应加大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通过完善校园设施,美化校园环境,使学生在享受美好环境的同时,陶冶自身情操,从而进行心灵的塑造、精神的升华、性格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极其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开设与网络应用相关的课程,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教育,强化学生自觉辨别有害信息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网络观[4]。其次,我们可以举办形形色色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充分挖掘,不再沉溺于网络世界,加强学生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联系,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减轻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我们还可以举办各式各样的讲座,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其辨别不良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最后,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資建设,教师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还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网上心理疏导,正确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形成健康的网络观。
4 结语
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应该为其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弘扬时代主旋律,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王喆,何春岐.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J].继续教育,2011(09):100-103.
[2] 陈建峰,王珏.论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J].教育园地,2009(2):167.
[3] 姚迎春.关于网络时代我国青年文化发展的思考[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3(5):17-18.
[4] 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2(2):16-17.
作者简介:李湉(1996—),女,贵州瓮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