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语境下宋锦展示的互动叙事设计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17

邱伟 孟磊

摘要:技术的发展、文化遗产的多维度价值解读与诠释,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不断更新迭代,单纯的文物陈列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文化休闲需求。本文以宋锦展示作为设计对象,运用互动叙事设计的相关理论方法,研究宋锦展示的互动叙事设计策略,使宋锦展示具有叙事性、互动性、趣味性,从而进一步优化宋锦的展示方式。

关键词:数字语境;宋锦展示;互动叙事;叙事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历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文化财富,而苏州宋锦作为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其技艺传承、展示传播在文旅融合模式中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在数字语境下,技术的进步、媒介的发展、产业的创新为宋锦展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人们对宋锦展示也有了新需求,因此宋锦的现有展示陈列方式能否真正满足观众的需求、能否真正传播宋锦背后的文化内涵值得思考。

1 宋锦相关情况概述

宋锦是一种兴起于宋朝、繁盛于明清时期的华贵织锦,因为主要出产于苏州地区,所以一般称为苏州宋锦。苏州宋锦色彩典雅、风格雅致,散发着浓浓的江南人文气息,与四川蜀锦、南京云锦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名锦。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宋锦的发展历经坎坷,一度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一些民间组织大力研究和扶持宋锦技艺,宋锦才得以重回大众视野。回归后的宋锦织造技艺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在织物组织结构上采用重组织设计的手法;在纹样选择上精密细致,质地坚定,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而又流畅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在艺术风格上,以变化几何形为骨架,对比色彩和谐、高雅[1]。由于现代经济的极速转型,传统手工艺难以得到大众重视,尽管国家颁布了相关利好政策,然而宋锦仍然存在着人才缺失、技艺失传、传播困难等问题。因此,亟须做好宋锦的展示及传播等工作,从而扩大宋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文调研宋锦展示现状并指出其问题所在。

2 宋锦展示的现状及问题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文化传播学》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非遗展示是对非遗进行保护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建有宋锦文化园专门展示宋锦技艺及相关产品,另外中国服饰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等许多博物馆也专门设立了宋锦展区以向人们传播宋锦文化,除此之外,一些博物馆还会举办宋锦展览活动,例如2017年苏州博物馆联合上久楷丝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了宋锦高级时装秀,创新性地将传统文化与时尚结合,但是除了宋锦爱好者以外,多数人对宋锦仍知之甚少。

本文通过桌面调研和实地调研宋锦展示的现状,将其不足之处归为4点。第一,宋锦展示的形式过于单一。非遗具有鲜明的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属性和文化特点,涉及语言、文学、音乐、戏剧、舞蹈、手工艺等诸多门类,因此在展示策略上要运用多种展示媒介和展示手段[2]。但是当下大多数宋锦展示还停留在博物馆式的静态陈列方式上,忽略了宋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价值属性和活态展示需求。第二,宋锦展示的内容千篇一律。当下博物馆中的宋锦展示内容以旧时宋锦织物的真品或复刻品为主,或是以宋锦织造技艺为技术基础的穿搭产品,这些产品被放置于展柜中,观众只能隔着玻璃观赏实物,并不能完整地了解宋锦的历史,更不能熟知宋锦的全貌。第三,宋锦展示的理念落后。目前低成本、低制作水平的展示宣传并不能提高宋锦的知名度。宋锦作为苏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织造技艺,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苏州地区的地域文化、反映了苏州的文化生活。单纯的物品展示无法将这些展示给观众,更不能使观众参与到展示中,久而久之,观众自然对其兴致缺缺。第四,宋锦展示缺乏系统的叙事模式。在非遗展示中应规划好“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两个维度,根据观众进入展示空间内的浏览路线规划非遗展示的时间叙事,根据展示空间内的布局规划构建非遗展示的空间叙事,搭建非遗的文化世界。当下的宋锦展示并未将这些考虑在内,因此杂乱无章。

基于此,梳理宋锦发展的历史脉络,还原宋锦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挖掘宋锦的文化内涵,思考宋錦的美学价值,结合当下的数字技术,利用互动叙事设计,使宋锦的“活态化”展示变为可能,具有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3 数字语境下的非遗展示需求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融合,数字时代到来,给非遗的保护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为非遗提供了新的传播思路与传播方法,并推动了非遗相关产业的升级。数字语境下的非遗展示需求包括内容性、文化性、互动性、体验感4个方面,其中内容性包括非遗展示的实物及其相关衍生品,文化性包括还原非遗发展的历史背景,描述非遗蕴含的地域文化、审美内涵等,互动性和体验性是指观众可以通过亲身动手体验直接参与到非遗展示中,从听觉、触觉、视觉等角度全面感受非遗,重视观众的观展需求,给观众带来亲身观展体验。

3.1 非遗的数字传播展示需求

多样的数字技术可以将非遗的信息内容转换为新颖的数字形式,以SAFA Creative Lab创作的VR体验作品为例,作品利用VR技术与互动体验使观众直接进入《听琴图》中,成为画中人物,与宋徽宗一同品味瑶琴的精妙,观众还可以通过Kinect追踪与古画中其他人物互动,比如当观众的目光与画中童子接触时,童子会像书童一般跟随在观众身后,使观众真正沉浸在画中。

3.2 政府的文化惠民服务及城市形象建设需求

2020年在上海举办的“故宫里的神兽世界”展览,以乾隆皇帝监制的《兽谱》一书为展览内容,以25只故宫神兽为展览对象,以1条故事线串联11个核心展区。策展人巧妙地借用故宫御猫的视角,使观众跟随御猫进入展览的世界。在观展过程中,观众可以用手触摸展览文字,解锁动物图画,也可以通过手势与神兽互动。同时,观众还可以通过观战小程序解锁百兽图鉴、剧情动画、打卡通关,与此同时小程序还提供免费的语音导览,带领观众在故事中穿梭展厅,获得意想不到的体验。

3.3 观众的文化休闲需求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是当下非遗展示的新兴媒介之一,有广泛的受众人群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极大地满足观众的文化休闲需求。故宫博物院联合网易游戏共同推出了互动叙事类游戏《会真·妙笔千山》,游戏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以传播青绿山水画为创作目的,用别出心裁的互动游戏方式以及沉浸式的用户体验,向大众展示青绿山水画的创作技法,讲述祖国山河的波澜壮阔,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数字语境下的非遗展示,就是以数字技术作为传播媒介,向观众展示非遗作品,为观众提供参与平台和互动平台[3],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

4 宋锦展示的互动叙事设计

互动叙事是叙事学跨学科与跨媒介发展后的理论产物,是跨媒介叙事领域中的重要发展板块。互动叙事是指允许用户通过角色扮演、人机对话等方式参与叙事,用户行为可以改变叙事进程或成果,以增强用户参与体验感的一种叙事方式。互动叙事区别于传统叙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大的交互性和反应性,即用户、程序之间的关系打破了叙事的线性流动,消除了设计者的控制,调动了用户的有效参与[4-5]。作为一种新的叙事类型,互动叙事可以为宋锦展示传播的叙事体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从叙事结构来说,结构问题是叙事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它决定了叙事作品的形式。传统的宋锦展示是单线叙事,而将互动叙事介入宋锦展示改变了这种中心化叙事结构,打破了封闭叙事结构的相对局限性,去中心化地向观众全方位展示宋锦,形成宋锦展示中丰富的故事网络。以游戏《隐形守护者》为例,作为国内较早尝试互动影像的游戏之一,创作团队以树状分支结构为叙事结构,设置了多重故事分支,设计了强代入感的选项,一步步铺垫剧情,用户在游戏中作出的选择决定了情节走向。虽然《隐形守护者》的叙事结构相对简单,故事叙事也有些许流水化,但仍然是一次不错的尝试,值得在宋锦展示中一试。

从叙事主体来说,叙事主体指的是讲述叙事作品的一方,即叙述者。在单向叙事结构中叙事主体是唯一且固定的,而在宋锦的互动展示中叙事者与受述者身份是流动可变的,互动叙事强调观众与宋锦展示之间的双向沟通,为观众提供参与展示内容创作的机会,并由此推动展示的进程。例如由雷霆游戏代理的一款以“榫卯”为主题的空间解谜游戏《匠木》,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介绍榫卯,使年轻人爱上榫卯、自发传播榫卯文化。游戏关卡需要发挥游戏用户的空间想象能力,拼出准确的榫卯结构,也可以在游戏中收集各式各样的榫卯图纸。值得一提的是,游戏中单独设立了“切磋”板块,旨在为用户提供榫卯应用的游戏社区。用户可以在社区中自发设计榫卯游戏关卡供其他用户挑战,也可以自由体验其他用户设计的关卡。在宋锦展示中也可以使用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使观众不再只是接受者,同时也是创造者,调动观众的热情,使观众获得极佳的体验和强烈的参与感。

从叙事载体来说,互动叙事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具有的叙事特征,是数字语境下的新叙事形态。克里斯·克劳福德认为互动叙事的载体包含了所有能与玩家形成交互的元素,随着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交互技术的不断提高,当下可以利用技术优势为受众建构立体故事空间,实时生成故事内容。比如teamLab(日本艺术团体)打造的“捕捉并收集的森林”展览,以“捕捉、观察、放生”为主题,消除媒介之间的隔阂,融合多种媒介叙事,真实还原了群山吐翠、万木葱茏的森林世界以及动物在其中的生活状态。观众进入展览空间后以自己的身体为探索媒介,当观众用手触碰动物时,动物会及时作出反应,或逃跑或嬉闹。另外观众也可下载展览互动APP,在APP内瞄准动物并扫描后,对动物投射观察之箭,动物会在墙上消失并出现在手机中,观众除了可以多角度观赏动物以外,还可以浏览动物信息。此时,手机不再只是通信工具,更是观展的媒介之一。除此以外,用户还可以在展览空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所,创建自己的观察网,邀请附近的人共同参与到游戏中。因此在宋锦展示中,策展人应调动多种媒介,挖掘每个媒介的特点,发挥每个媒介的优势,充分展示宋锦。

5 结语

在数字语境下,非遗展示方式应随着观者需求的改变而与时俱进。因此在宋锦展示中,需要通过设计优化宋锦展示模式,利用叙事设计思维探索宋锦展示的新方法,运用数字技术使宋锦展示焕发新生。将互动叙事设计介入宋锦展示符合非遗展示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国家对非遗“活态化”展示理念的新需求。互动叙事设计通过对新技术、新媒介的运用,改变了以往观众的视觉观赏模式,使观众愿意自发参与到宋锦展示中,从而对宋锦起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作用,使其得到活态传承,进而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本文的研究框架和设计策略存在一定的有限性和主观性,在后续的研究中,会进一步归纳总结文献并积极搜集案例、开展实地调研,以提出更完备、更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 缪秋菊.宋锦的织物结构设计与纹樣运用[J].装饰,2010(01):120-121.

[2] 谢小娟.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5(05):113-118.

[3] 徐丽芳,曾李.数字叙事与互动数字叙事[J].出版科学,2016,24(3):96-101.

[4] 潘丽丹.后经典语境中的数字叙事理论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152(8):60-61.

[5] 何雅柔.数字博物馆的交互式叙事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6.

作者简介:邱伟(1995—),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交互与体验设计。

孟磊(1984—),男,山东青州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语境下文化传播系统设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