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摘 要:本文通过对编织语言艺术形态和美学价值的研究,阐述编织语言在现代环境营造中的融合与创新、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与拓展,为环境空间注入新的内容。同时,编织艺术的活化与转型对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编织;环境营造;传统手工艺
1 编织的起源与发展
编织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創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大约在十万年以前的旧时器时代,人们利用骨针将葛藤皮和野麻皮按照经纬交错的网状形制进行编织,制成网兜,用于狩猎活动,这种编织物的构成方法就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织物组织形式。随着生产水平的进步和人们生活实践的经验积累,人们的编织技法愈发成熟,用料愈发讲究,出现了更为规整、均匀、紧密的结构和创作形式。编织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 编织语言在当代设计创作中的转型
基于当下环境空间对设计的重视,编织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路径。现代环境空间突破了传统服从和服务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物质要求,开始越来越注重满足人们的精神供给,传统编织艺术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当代设计中,通过对编织组织形式的结构精炼和层次堆叠,形成其特有的肌理效果和新的表现形式;多角度、多元化地融入环境营造的艺术设计中,能够以现代工业及科学技术的方式将传统历史文化的风韵传递出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2.1 在建筑中的表达
编织在建筑建构中的应用可溯源到原始人巢居的棚屋,人类通过对鸟类筑巢形式的模仿,探索出在棚屋搭建过程中对材料的利用和穿插、链接等组织方式,自此产生的编织意识,是编织建筑的演变发展的开端。如今,在众多建筑空间处理手法中,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与编织相关的表达形式,建筑对编织语言的读写体现在建筑由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等方方面面。
19世纪德国著名建筑学家森佩尔提出了著名的“建筑四要素”理论,其中“围合”要素所对应的就是编织工艺。他认为建筑墙体最原始的覆盖层和保护物是以编织物的形式出现的,建筑是受编织技术的启发发展而来的,编织则是墙的原型。在他的观点中,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并非内部结构,而是其表面的覆盖层,建筑表面覆盖层与建筑形式有着同等的地位,对建筑的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表面覆盖层的编织表现形式有3种,分别是传统编织、拟编织和饰面编织。传统编织是较为普遍的表现形式,主要出现在竹藤构式的建筑中,在经纬网的基底上,通过相互交叠、错落,以形成网状的编织肌理。而拟编织则是对传统编织的模拟和延续,而又有着区别于传统编织叠加交错的编织技法,拟编织是通过焊接、钢接等现代工业技术,将材料组合成预期的编织肌理。饰面编织非传统意义上的编织,这里的编织更适合理解为一种形式的定义,是对传统编织和拟编织在现代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饰面编织区别于传统线性编织,也无编织结点,而是通过表面图案的堆砌、重复和叠加形成的非线性装饰性表皮,用新型操作手法达到传统编织的视觉感受。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西班牙展馆的设计中,展馆外墙覆盖物就巧妙使用了藤条编织的形式进行表现,在传统编织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思路进行再创作。展馆主体为钢结构,外立面是由天然藤条编织而成的藤块,藤块用钢丝斜向固定在建筑外层框架上,向羽毛一样排列,形成波浪式的装饰幕墙。藤编饰面的建筑表皮为展馆奠定了主题基调,在藤编材料带来韧性之美的同时,室外光线透过藤条间隙照射进展馆内,给观者带来别样的体验。
2.2 对景观风格的影响
现代景观形式已经走出了过往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在综合化和系统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追求美学的塑造。在景观设计中,形式材料质感上的差异会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体验和心理触感,编织特有的手法技艺和建构特点,可以增加景观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环境营造中提高表现水平,展现丰富的形态语言。编织形式多样,取材广泛,风格各异,对景观整体风格具有重要影响。
现代编织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景观设计风格,在人与环境之间起到视觉过渡的作用,用编织自身特有的质朴的材料质感和传统手工艺背后的文化底蕴,引发观者对自然的向往和传统民艺情怀的抒发。这能够改善景观形式的主色调,消减大理石、玻璃、金属等硬质材料所带来的冷漠感与生硬感,使温和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艺术感触与景观空间完美融合。
2.3 对室内环境氛围的烘托
现代室内设计中,在满足居住功能的基础上,人们更加注重突出个性化功能和审美功能,产生更高层面上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从室内空间的环境氛围上探究,而编织艺术恰好可以达到这一需求。
运用编织工艺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等设计,可以对室内空间界面进行色彩、形态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对空间环境的整体风格起着很好的调节与改善的作用。同时,编织艺术品作为装饰物对室内环境起着衬托和点缀的作用,无论从审美功还是实用功能的角度出发,不同编织形式在不同的室内空间中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影响室内空间的人文格调和艺术气息。
编织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的运用中,必须与相应的空间整体协调起来,其色彩、形态等方面的不同表现会使室内环境整体的基调与氛围发生相应的改变。比如,在选择室内装饰的编织制品时,其大小与空间环境大小比例不契合,就会导致整个空间环境的重心失衡。而在冷暖色的运用上,不同的搭配也会使空间产生不一样的感观,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编织艺术对室内环境氛围的烘托作用。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已经在居住的洞穴中悬挂装饰性的编织图腾,到后期的教堂、展厅、会议室中的背景墙饰,包括现在的家庭住宅中的陈设装置,编织艺术始终与室内空间设计有着不解之缘,为室内空间环境带来不一样的艺术氛围。
3 传统手法与当代设计的交融
3.1 传统文化的溯源与活化
传统手工艺术作为一种活性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鲜活的文化根脉,在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审美意识不断提升的今天,正焕发新的活力。一个国家和民族若想形成集时代特色与文化底蕴于一体的特有设计氛围,就势必要从传统文化精髓中不断汲取营养,创造出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共同具有、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相互成就的新的设计风格。以此促使我们在开放接纳的同时,在外来文化与新时代思维的冲击下,迸发出新的灵感。
3.2 与数字设计的结合应用
数字技术的兴起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设计领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舞台。数字设计作为结合了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艺术,是艺术与科学交融的载体,对传统艺术的影响颇为突出。传统艺术形式的复杂性给设计工作、大众理解和传播带来了障碍,而数字技术的高速运算可以在保证水准的前提下快捷地提供高效设计,精准地传达设计思想和理念,能够更加直观地将传统文化的形象透过新的数字化平台展现在人们眼前。同时,数字设计区别于传统文化在传播中的阻力和局限,极大地提高了时效与影响维度,为传统艺术与当代设计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对传统文化的傳播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结合艺术与技术的优点,数字设计引领我们在当下从观察思考到实践创新,从传统民艺到现代设计,从具体现实到数字虚拟,在传的载体与承的媒介之间,在信息交互之中,为传统文化筑就了一个新的驻扎地。
4 结语
编织艺术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和新型的纤维材料,作为装饰语言介入现代环境设计与营造,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融入环境空间中,在视觉与触觉、形式与内容等方面,不断给观者以全新的审美体验,增加和丰富了环境设计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在当代设计中对编织艺术的结合与运用,丰富了编织艺术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为其融入了时代发展所要求的特质,有利于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菁.浅谈手工编织艺术的文化价值取向[J].艺术品鉴,2017(05):416-417.
[2] 王连海.中国手工艺:编织与扎制[M].大象出版社,2008.
[3] 屈明娇.编织艺术形态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4] 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徐希雅(1999—),女,山东临沂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