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孙蕾?钱江
摘 要:本文在文创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探讨铜制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设计贴近人们生活的铜制品,以实现铜制品的传承与创新。通过追溯铜制品的发展历程,发现其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对铜制品与文创产品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结合案例进行实用性设计、创新性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的分析阐述。作为文化载体的铜制文创产品设计,将丰富文创产品的种类,拓宽铜制品的受众人群,使其在使用过程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增强人们对铜制品的依赖感,促进铜制文创产品的普及和传承。
关键词:铜制文创产品;实用性设计;创新性设计;情感化设计
铜制品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代表了古代人们在实践发展过程中所凝聚的智慧精神和物质财富。不同历史时期的铜制品承载着不尽相同的历史文化,具备特色鲜明的时代文化符号。这种特征为现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现如今,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铜制文创产品却不多见。将作为文化载体的铜制品与现代人的需求相结合,设计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产品,对铜制品的使用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铜制文创产品
1.1 铜制品概述
铜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史,遍布于人们的生活中。在古代,对于皇权贵族阶级,铜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问鼎中原”的“鼎”便是铜器,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平民百姓阶级,铜是生活中的必备品,例如铜镜、铜壶等用品,具备较高的使用价值。新中国成立后,铜作为国家战略物资被国有化,一度消失在了人们的生活中。改革开放后,虽然铜制品开始渐渐出现,但由于塑料、不锈钢等新材料的广泛应用,铜制品回归生活遭遇层层阻力,使得日常用品中难寻铜制品的身影。然而,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铜制品,蕴含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镌刻着时代社会背景,而且渗透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不应该就此淡出历史文化舞台。
1.2 铜制品与文创的结合
随着《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我国的文创产业处于飞速发展中,文创产品作为文创产业的终端表现,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大批量涌现。顾名思义,文创产品即源于文化主题,经由创意转化的产品。[1]对文化元素的承载与用户对产品的承载,是实现文化传递的关键,也是文创产品设计成功与否的核心。[2]
2015年,作为国礼被赠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铜制文创产品“五牛积福”,以故宫博物院绘画藏品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为文化元素,用铜材质塑造了活灵活现的五牛雕塑。这种崭新的方式再现了原画中五头牛的风采,是国内优秀文创产品的代表作,也是铜制品开始复苏过程中的重要标志。此类铜制文创产品以艺术为导向,但少了些“地气”,受众范围较小,对铜制品的普及和文化传播起到了有限的作用。因此,铜制文创产品的设计应当在传播文化的基础上,以创意为导向,在实用的价值上融入艺术的美感,使铜制品融入生活中。
2 设计策略
迪特·拉姆斯在“设计十诫”中指出,好的设计是革新的和实用的。铜制文创产品的开发应当在注重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同时,具备实用性和创新性,成為可以实现生活应用价值的产品,并在使用过程中引发人们的情感认同。因此,文创产品设计可以运用实用性设计、创新性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策略,立足于文化的根源;通过产品本身诉说背景故事,触发文化创意,重塑产品风格,唤起人们的情感认同,从而使铜制文创产品在具备文化底蕴的同时,在未来更具发展的潜力和生命力。
2.1 实用性
优秀的文创产品并不是简单地堆砌文化元素或者是照搬复刻,而是通过使用功能融入人们的生活中。铜制文创产品的实用性设计必须脱离传统铜制工艺品“曲高和寡”的背景,以使用功能为基础,以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目的,运用文化元素去呈现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从生活中常见的产品出发,选用铜材质进行重新塑造,并融入文化元素,使之成为具有文化特质的铜制文创产品。这样的设计意图在文创产品“步步登高”铜笔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铜笔本身就具备经久耐用和不易磨损的实用属性,其造型设计中运用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的纹饰之一“竹节纹”,给人一种“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的感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所代表的节节高升、高风亮节的寓意。因此,将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器具中,不仅构建了文化氛围,也满足了人们对使用功能的追求,使得铜制文创产品在生活中可以真正地被利用起来。
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多选用铜管输水,主要原因为美国环保署(EPA)登记认证的科学依据已经证明铜材质具备抑菌属性,这充分证明铜可以被制作成餐饮用具。在中国古代,铜制品也被常用在饮食器具中,例如李白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的“金樽”便是用铜制作的。“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是《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唱词,可以得知在20世纪40年代,用铜壶烧水较为普遍,而21世纪采用铜壶烧水的家庭少之又少。《汉书》中提及“民以食为天”,铜制文创产品的实用设计从日常“吃”相关的餐饮用具出发,不仅可以加强铜制文创产品的实用性,也可以提高人们对铜制品的依赖感。采用“囍”“寿”“福”传统纹饰的铜制套碗,通过符号语义去传达喜事连连、万寿万福、吉祥美好的寓意;其本身具备的抑菌和耐磨损的实用特性也为铜制品的使用和传承奠定了基础。具有文化特征和使用功能的铜制文创产品的宗旨在于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美学的追求。
2.2 创新性
铜制品本身是铜文化外在的物质表现,然而由于铜文化的断层,传统的铜制品在现代社会因缺乏受众基础,传播力和影响力并不广泛。在对优秀的文创产品进行研究后发现,文创产品的文化属性可由2~3种文化杂糅而成。G20国宴使用的主题文创餐具“西湖盛宴”将中国水乡江南文化与瓷器文化杂糅,用中国工笔画的表现手法,把西湖美景展现于餐具上,布局含蓄谨严,意境清新,既展现了水乡文化意蕴,又带给使用者瓷器文化体验,可谓是一举两得。究其原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考察,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有些文化杂糅作品的流传度、影响力远超原作品,受众往往通过这些作品而非原作品或其译本去认识了解另一文化。[3]在铜文化处于初步复苏的阶段,可以借助其他文化的传播力来提高铜制品的使用率和传播率。如何在选择系统化且具备广泛受众的文化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创意转化,是当前铜制文创产品所需面对的问题。因此,铜制文创产品的创新性设计可以基于文化背景,分析人们的潜在需求。
在铜制文创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产品的外观特征寻找设计原型,再进行文化元素的提取及运用。提取的文化元素大致可以分为具备引起广泛受众群体情感共鸣的传统型文化元素和引发特定人群情感共鸣的当代流行文化元素两种。“如意金箍棒”多功能手机架的文化元素选自流传广泛的《西游记》,设计思路来源于插入东海海底的“定海神针”,整体造型由底座和金箍棒造型铜笔两部分组成。底座可以用作笔架或是镇尺,但最具创意的是使用者可以通过底座中的水平凹槽放置手机,并且利用插入底座中的“金箍棒”铜笔造型作支撑,其富有创意的造型有别于市面上普通手机支架。因此,创新设计跳出用品的固定造型风格,以人们熟知的传统文化为背景,利用现代元素进行创意革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这对铜制文创产品的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交媒体极为发达的今天,现代流行文化元素具备一个十分典型的特征即传播力广泛。例如知名的迪士尼公司,拥有超10万种以动漫形象为原型的文创产品,基本涵盖人们日常生活所有相关的领域。借助热门流行文化元素社会认知度较高、网络传播速度快、受众群体较稳定等特点,可以使铜制品潜移默化地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拓宽铜制文创产品的受众边界。《变形金刚》系列全铜公仔以流行文化元素变形金刚作为产品的文创背景,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的造型、神态和色彩特征;通过铜材质独特的金属质感,恰好地表达出动漫形象的个性和特质,拉近了人们与铜制文创产品的情感距离,使得原本冰冷的产品变得生动有趣。
在承载文化的创新基础上,文创产品还可以基于材质创新进行设计。材质给人的感觉主要是由视觉与触觉两种感觉所引发的,不同材质的文创产品传达出来的设计特质会影响到人们的主观感受体验。[4]目前,文创产品设计中采用两种以上不同材质的设计越来越多,通过拼接、移植等手法将不同材质与铜相结合,呈现出新的感官体验。铜制文创产品“金箍棒”衣帽架采用了黄铜与黑胡桃木两种材质,铜的材质感主要由冰冷坚实的触觉感受和黄澄光亮的视觉感受构成;而黑胡桃木的材质感主要由厚重细腻的触觉感受和质朴温暖的视觉感受构成,能够很好地中和铜金属带给人们的距离感,在不失高贵典雅的同时给人一种亲和感。
2.3 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的本质是满足使用者内心感情需求的设计理念。[5]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是通过对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使用方式以及文化背景表述等多个要素进行创造整合,将设想的用户情感体验融入产品的设计理念中,使好用的文创产品转变为客户想要使用的产品,最终用户在产品的功能实现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情感化的交互价值。因此,应当以如何使用户的生理和精神两方面享受社会价值为出发点,通过使用过程使用户的生活充满愉悦感,激发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可以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应用到铜制文创产品设计中。茶碟外形采用严霜傲雪的五瓣梅花,寓意吉祥美好。茶罐经手工锤炼、打磨,余留些许手工打制的印记,不追求纷繁复杂的设计外在表现,保留铜茶罐材质的原生美;传递出返璞归真的禅意理念,倡导恬静平淡的生活理念。在使用过程带给人们平和愉悦的心态,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为用户构建“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的慢生活品质体验。
3 结语
当文创产品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其文化内涵才能被有效传播,设计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具备悠久历史的铜制品可以作为各种文化的载体,是文创产品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铜制文创产品运用实用性设计、创新性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策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铜制品创新发展的方向之一,对铜制品回归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皮永生,童沁,周芳媛.文化创意产品解读与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NORMAN D A .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 高育松.文化挪用、文化杂糅与文化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7-21(006).
[4] 钱珏.产品材料质感的语义研究[D].江南大学,2006.
[5] 郭曉燕,高锐涛,汪隽,等.商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02):38-43.
作者简介:孙蕾,女,江苏靖江人,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2017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