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设计管理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探究

时间:2024-05-17

张娇 罗玲玲

摘 要:解决传统创新管理对设计方法和设计管理的理解过于狭窄的问题。运用整体论视角,陈述创新贯穿产品设计的全过程。根据产品设计的创造性本质,将设计与科技、商业相关联,形成实現产品设计的创新管理的新模式——双路径结合,即实施设计管理和运用创新方法的结合。实现目标是产品设计的创造性和收益性的双高。

关键词:创新管理;产品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方法

设计竞争力是各国振兴经济的法宝。在中国,由于观念落后,许多理论界或设计界人士把产品设计仅仅看成是外形设计或技术设计,将更多的力量放在设计的奇特造型或科技创新上,对于创新作为产品设计的核心力量认识相当不够,设计设计创新管理的落后,创新方法的落后都直接影响到中国产品设计的发展。对产品设计的创新管理研究被提到议事日程。本文从产品设计全局出发进行探究,解决设计管理与设计创新不协调的问题,重点消除设计管理与设计方法结合不善的障碍,力图为产品设计创新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1 设计管理对产品设计创新的重要意义

1.1 创新贯穿产品设计全过程决定了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设计管理是对完整的设计过程进行的系统化控制,包括对设计过程各要素的把控、分工与协调。设计过程既是设计师将新的设计任务从方案到成品的完成过程,也是新的设计成品由开发到上市的项目流程。这个宽泛范畴的设计过程中矛盾、冲突众多。设计管理用规范的处理模式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形成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工作程序。

现代设计管理的范畴不仅包括设计流程控制和执行性,还包括设计创新探索和企业商业策略。中国的设计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始终比较重视科技创新,而忽视设计创新,虽然近年来对设计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还是缺少综合性的全面管理,特别是设计后期的设计管理。中国设计行业,需要从市场对创新的要求为基本点,整合整体配套资源,提供全套解决方案技巧,提升创造性设计能力。随之,服务于这种设计能力的管理水平也要提升。[1]

1.2 设计管理是产品设计创新的价值实现

产品设计与纯艺术不同,即审美价值要与使用功能相结合,因此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设计都力求在商业上取得成功。近年来,对设计管理与商业关系的探讨深入到许多细节问题。设计管理是设计构思的一种商业化落实路径。设计能够改善商业价值链中的核心性、支持性活动以及产业未来图景,故设计管理是一种新型经济竞争力。所以设计管理也是管理产品设计带来的收益。莫扎塔(Borja de Mozata)博士经过长期系统总结,把设计管理做了分层解析,成为设计管理统一的概念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遍指导意义。(如表1)

1.3 设计管理增加对创新方法在产品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不同设计阶段的投资管理是一个从设计创新的全过程去思考的管理方式。那些在资源、产品和传统工业的设计大量投资的企业要比那些较少关注投入设计经费的企业更容易获得经济效益,因为一个产业成熟后应当从技术创新与设计共同提高转型到设计支持技术提高,更要满足客户对款式以及设计外形变化的需要。[2]但是,这种管理思路仍然侧重于资金这样的硬件要素,忽略人员创造性资源的投入这一软要素。

设计管理与创新的全程评估是一个管理的指挥棒。设计创造性评估与设计管理密切相关,需要以设计创新为核心,考查设计的全过程。重新审视设计创新中有关设计开发、消费者行为引导中设计管理的作用,重新评估当前衡量设计创造性的工具。但是,设计的过程管理如何关注不同阶段设计方法的运用,以及创新方法的运用对于设计创新的作用似乎还未纳入评估体系之中。

2 双路径结合的产品设计创新管理框架

设计的创新管理,而非日常管理,属于创新设计方法论和设计管理之间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设计创新管理精髓的管理策略体现在,从产品设计来说,创新的关键是设计人员对创新方法和工具的合理使用,设计管理应当重视对此的管理。从创新的全过程和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管理,需要双路径结合——即实施设计管理和运用创新方法的结合,实现目标是产品设计的创造性与收益性的双丰收。

2.1 加强运用设计方法是对产品设计创造性的把握

产品设计的创造性是设计效果的集中体现,产品设计的创造性需要通过设计师的创造性来体现。设计师的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运用设计方法的得当。设计方法和策略是审时度势,将设计工具和方法加以科学运用,保证产品设计创新实现的智慧。充分了解各种创造方法的创造原理和特征,针对不同的问题、使用不同的创造方法。恰当使用设计语言,以及设计语言创新策略。对设计解题过程的研究也出现了许多创新原理的总结。

2.2 加强实施设计管理是对产品设计收益性的把握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实现产品设计的收益性是设计创新的内在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管理包括以下重要方面:过程管理、范围管理、资源配置管理、用户需求管理、激发设计人员创造力的管理。

科学性与系统性地对设计理念与目标定位、设计过程、科技与设计生产、创新方法与设计工具进行把握,融合各个因素并及时调整设计需求,对设计策略与活动进行严格管控,寻求最佳方式方法,对应从企业设计管理和人事组织管理层面,实施过程管理、范围管理、资源配置管理、用户需求管理、激发创造力管理,能够调节设计过程、实现设计目标、提升开发效率、加强执行能力、更新设计观念,从信息、技术、资本、环境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协助打造满足市场和使用者需求的新产品。

3 设计管理与设计方法结合是产品设计创新管理的核心

创新管理的目标之一是设计收益达到最大,但更长远目标是设计的发展。因此设计的创新管理,既要从设计行业或设计企业近期的效率着眼,还要以其长远发展着眼,这就是设计的创新管理。

3.1 设计管理与设计方法结合决定产品设计内在创新性

设计管理与设计方法的结合,决定了产品设计内在久远的创新性。因为设计方法涉及更多人为因素。切瑞斯坦森等人(John K. Christiansen)力图转变以规范的线性思维方式理解创新管理,提出创新管理网络化的观念,论证了项目管理者怎样去形成更稳定的网络使更多的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因素加入网络中。[3]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使不同的设计方法与设计管理相互作用,是产品设计的创造性与收益性的保证。

3.2 创新的设计方法激发产品设计创新

创新方法的运用也是增强产品设计创新性的重要内容。例如将TRIZ理论应用于管理领域,Darrell Mann及其团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给出适用于管理范畴的具体的TRIZ创新原理和矛盾矩阵参数,目的是创新的解决管理领域出现的基本矛盾与问题。[4]伊朗的Mohammad. HSaliminamin博士在总结前人对TRIZ创新措施的迁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TRIZ创新措施实质上都包含着一些哲学元素,这些元素是原理中实际作用的单元,而且具有通用性。[5]

3.3 设计管理促进设计方法的运用

在内部人力资源的设计管理策略中,硬性的环境的创造和软性心理氛围的营造都十分重要,产品设计工作空间管理和时间管理上都以非刻板的制度为好、建立鼓励创造性的心理环境、人尽其能的PARA管理模式则是考验管理者智慧的环节。头脑风暴法等创新方法在著名设计团队的应用是相当普遍的做法。因此,激发设计人员创造力的管理与创新方法的结合是十分自然的。

随着开放式服务性设计创新的发展,设计管理也从传统的对设计内部和专业的管理,变为对设计外部资源,包括顾客、外部合作单位等创造性资产的合理配置的管理,使產品设计产生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管理。在设计管理过程中,有时需要从外部获得高科技的支持,有时需要从内部获得设计服务的辅助,并于此同时引入使用者观念。科技与设计整合的方法与范围管理结合是设计创新管理的主要策略。产品设计的内部功能和外在形式,工业设计和机械工程设计通过平台进行整合,实现设计创造性与收益性的共赢。

4 结语

设计管理是产品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切实把设计与科技、商业相关联作为产品设计战略出发点,规范程序机制、整合资源配置,体现产品设计的创造性本质,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管理新模式,实施设计管理和运用创新方法的结合,实现产品设计的创造性和收益性的双高。

参考文献:

[1] Mary McBride,Design Management: Future Forward[J]. Design Management Review,2007,18(3):18.

[2] Vivien Walsh,Robin Roy,Margaret Bruce,Stephen Potter,Perspectives on Design and Innovation[J].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3,2(2):78-86.

[3] John K. Christiansen,Claus J. Varnes,Making Decisions on Innovation:Meetings or Networks? [J].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7,16(3):282-298.

[4] Retseptor G.Inventive Principles in Customer Satisfaction Enhancement[J].The TRIZ Journal,2007:1-40.

[5] Zhang Y,Sang X.Application of separation principle in Management innovation based on TRIZ[C]. Computer Science and Service System (CSSS),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1:2116-2119.

作者简介:张娇(1982—),女,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科技哲学。

罗玲玲,女,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设计哲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