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黔阳古城街巷空间景观的多元文化营造研究

时间:2024-05-17

刘磊 吴一帆 刘炳辉 方明

摘 要:本文以黔阳古城历史性街巷景观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如何实现黔阳古城街巷空间与黔阳文化的多维度结合,让古城“活”起来,从整体上分析黔阳古城的文化内涵,以及当前黔阳古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黔阳古城的更新模式和实施策略,提出具体的保护与更新建议,为黔阳古城的恢复保护与文化再现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黔阳古城;街巷景观;空间格局;多元文化

1 历史街巷现状

1.1 黔阳古镇历史文化资源调研

(1)历史沿革。黔阳古城,自西汉(公元前202年)设立县治,距今2200年,比同在湘西境内的凤凰古都早900年,比云南丽江大研镇早1400年。黔阳古城三面临水,有“楚南上游第一胜地”之美誉,城内现存的大量古建筑群,在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精髓与汉族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同时,顺应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兴衰,也顺应了“始建于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国”的自然发展命脉。黔阳古城,顺水路兴而盛,随水路衰,进入陆地交通日兴,水运商贸渐落的近现代后,曾经的黔阳也被隐没在湘西的神秘王国中,直至今日也未能重现当时的辉煌。

(2)空间布局。黔阳古城位于湘楚苗地,五溪之地,从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来看,东有翠山为屏障,北接洪江城区,遥望蟠龙山、赤宝山,背靠金黎山,赤峰塔与山体、河流、古城隔江相对,充分证实了《管子》学说的“背有依托、左右辅弼”原则,自然而然构成了“南商北居、西政东教人神共治的格局”,使这块“龟首之地”成为“聚六合之灵气、蕴五溪之精脉”的风水之胜,素有“滇黔門户”“黔楚咽喉”之称。发源于云贵高原的清水江和潕水河,在这里交汇成沅江。黔阳城内保存着最原始、最完整的明清县城的原型,即五门十街十二巷的格局,文物古建筑呈星罗棋布。

(3)文化内涵。黔阳古城乃多元文化隐汇之所,曾为水陆交通的轴心,黔阳古城汇聚了湘西及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创造了五溪文化,其中巫傩文化是五溪文化在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集中体现。2006年,傩戏被纳入亚洲太平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

1.2 黔阳古镇街巷调查研究

(1)城区概况及历史建筑。1.5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内,“五门十街十二巷十三景”纵横交错,青石板的街巷狭长幽深。除一个十字路口外,其余全是丁字口。窨子屋多为两进两出,四面高墙环绕,屋有天井,鳞次栉比,古建筑分门别类。古城街面皆以整齐的青石板铺成,两旁封火形似马头,雕有精美的鱼龙花鸟图案,吸纳阳光空气,天井里多栽种盆景、花草树木,芬芳四溢。多为木质房舍,冬暖夏凉,地面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而成的“三色泥”,平整光亮而不滑, 凉爽而不潮。屋内门窗雕花精美,门楣枋上方“耕读世家”“关西门弟”等阴刻楹联依旧醒目。“五大门、十大街道、十二巷”织成了黔阳古城的网络景观。

(2)街巷特色分析。以南正街为例,南正街是第一批被评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对象,是明清时期的元洲府衙所在地,公元1838年,在清朝知县龙光甸的主持下修建,并著有《修城围内外访道记》。南正街距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南正街的总占地面积约为17000平方米,街道长度约为300米,街道宽度为3~4米,街道总体为丁字形布局,街道狭长、窄,道路中间采用1米左右宽的青石板横砌,道路两边则采用宽0.9米的青石板整竖砌连接,道路下方是暗沟,道路两边是居民住宅与特色的窨子屋,街道拱门连绵起伏,其余十街十二巷皆如此。

(3)存在的问题。第一,对古建筑修复力度不够。黔阳古城的保护工作从未停止,因此虽然多年来改建现象严重,但其格局基本保持,建筑的保存现状也较为合理,保持了原有的古城基本格局。但五门之二——北门、文星门早已不复存在,危道丰故居、明代木屋县衙、王有为故居、各大宗祠世宅等建筑也仅存“遗址”,主体建筑损毁严重,部分建筑构件严重缺失。第二,改造方式单一,破坏了原有的街巷格局。黔阳古城历经多年革新修建,众多时期的建筑交织汇聚于此,其品质与价值参差不齐,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冲突导致局部空间布局结构混乱,最为突出的是黔阳古城北门(已毁)的高层建筑群及居民小区等自修建筑对街巷形象影响较大,导致传统空间环境特色相对斑驳,街巷整体风貌破落衰败。已有的建筑停留在“封闭式”管理与拆建更新的范围,忽视了建筑内部结构的恢复。第三,文化资源利用不足。黔阳古城的历史遗存民俗文化众多,草台戏、傩戏、目连戏、辰河戏、纸扎、木雕、镜屏等民俗工艺品、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遗存未与历史街巷相结合,民俗工艺品的开发仅仅体现在东、北、南正街,商业气氛不足且规模不大。

2 街巷空间保护与景观更新探索

2.1 街巷历史保护与更新探索的整体框架

(1)保护原则及目标。黔阳古城最具特色的文化,需要全面、系统的保护,与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目的是将黔阳古城打造为湖南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

(2)建筑功能置换与多元文化复兴。黔城古城少数建筑为商铺或为住宅,兼具两种功能,大部分住宅无人居住且不具备观赏性与互动性。而黔城古城是将住宅、商业、旅游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古城,单一的建筑功能不能满足古城的综合性需求,且建筑功能与文化的结合形式较为单一,没有相对齐全、极具特色的文化节日。

(3)资源整合与街巷空间格局。重修府衙和传统明代木屋等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结合“府前街”与“拖尸巷”,突出街巷旅游的民俗文化特色,整合街巷文化格局。对王有为故居的维护,利用向民众开放等方式,来提升街巷的历史文化氛围,将现有的物质文化资源与街巷整体布局结构相结合,将多元文化融入每一条街巷。

2.2 街巷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

(1)道路交通及空间节点。黔阳古城街巷结构是十分典型的鱼骨状,空间为典型的“点加线”街巷机制,其“丁”“十”字形路口也造就了“断头路”,路网交通十分繁杂且相对不通畅。街巷可以利用原有的道路肌理,拓展为“龟甲状”,符合“龟首”之地形,也形成闭合环路。

(2)建筑风貌与街巷风貌。黔阳古城内建筑多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历史遗存建筑,二是新建仿古建筑,共同构成了如今黔阳古城街巷建筑的主体。因此,建筑本体设计与周边景观设计尤为重要。黔阳古城新建仿古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整體性结合,主要体现在建筑空间表现形式的连续性与建筑肌理的连续性上。建筑肌理的连续性是指建筑立面或平面,使用相同材料或相似的表现形式来辅助实现;建筑空间表现形式的连续性则是用街巷与建筑的高度比值来实现与周边空间的紧密结合,同时恢复古城内主要景点如明代木屋、府衙、东城门等,加强古城格局感。

(3)景观营造与文化展示。黔阳古城不同于晋商文化的平遥古城,也有别于风姿绰约的丽江古城,就连与百里相隔的凤凰古都也大相径庭,更多的是“隐逸”之情。黔阳古城的建筑对“隐逸”这种意向进行了视觉化、感受化、层次化的传递。

3 结语

黔阳古城作为保存最为独特、建筑风貌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而笔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相对欠缺,因此文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处,对黔阳古城街巷空间景观与多元文化营造的研究难免有所偏颇,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可以对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希望这些结论可以给今后古镇的保护工作和更新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将黔阳古城的传统街巷风貌更好地保存下去。

参考文献:

[1] 车霞.黔阳古城空间特色研究[D].中南大学,2011.

[2] 杨程博.熨斗古镇空间形态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8.

[3] 陈越.浒湾古镇聚落形态特点与保护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8.

[4] 刘天宇.安顺市旧州古镇旅游景观可持续发展设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5] 徐威.基于原真性视角的历史城镇更新实施策略与保障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8.

作者简介:刘磊(1996—),男,河北唐山人,南华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吴一帆(1998—),男,湖南株洲人,南华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刘炳辉(1998—),男,辽宁营口人,南华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通讯作者:方明(1979—),男,湖南常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非遗与古建修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