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手机摄影的特征及优势分析

时间:2024-05-17

解亮

摘 要:手机摄影具有拍摄、处理、传播等功能一体化的优势,成为人们观察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媒介。手机摄影具有大众化、便捷性、快速性等特征,随着手机照相功能和图像处理软件的不断完善,手机摄影正不断渗入专业化、精英化的传播领域,未来手机摄影的优势将不断向专业领域拓展延伸。

关键词:手机摄影;特征;优势;分析

当摄影技术逐步数字化后,拍摄工具也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数码相机不再是摄影师的唯一选择,手机摄影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手机的普及、功能的丰富,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使用传统数码相机相比,手机摄影更加大众化、快速化、平民化,这种集拍摄和传输于一体的摄影方式,在时效性与画面的现场感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这是传统摄影无法比拟的。

1 手机摄影开启了全民摄影的新时代

数字摄影技术的迅速发展让摄影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它克服了传统摄影的技术壁垒和成本障碍,让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实现了摄影的平民化。手机摄影的出现,使摄影在数字时代达到了空前的普及,摄影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像数量过剩。手机摄影将摄影文化的大众化推向了极致。

首先,手机摄影实现了拍摄、处理、传输等功能的一体化。手机作为现代人随身携带的通信工具,同时也是最便捷的拍摄工具,能让人们用一种更平和、更细腻、更朴实的心态来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近年来,手机的摄影功能日趋完善,手机摄影必将成为大众摄影的重要部分。手机摄影是数字影像技术与手机技术结合的产物,也是“微”时代下“微”传播的产物。作为“微”时代的重要媒介,手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伙伴”,也因其通信功能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必需品,而功能再齐全的照相机、摄像机也不可能具备这样的便携性,摄影通过与手机的“联姻”而普及。因此,随着手机摄影的发展普及,带来的则是摄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手机摄影开启了“全民摄影新时代”。

其次,手机摄影将话语权还给了公众。手机摄影将话语权交到公众手中,与传统摄影相比,手机摄影的获取与传播较之数码相机点对点的远程传播有着更大的优势,其自由度、效率、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也是传统摄影无法比拟的。手机摄影使每个公民不仅成为见证者,而且成为传播者,话语权由精英回归到平民。手机摄影一方面在特殊语境下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在场,另一方面为公民参与信息创造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中,手机媒体促使公民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知情权和话语权,第一时间拍摄大量新闻图片,并上传到网络中,使新闻图片得到快速传播,打破了主流媒体的精英霸权和信息垄断。

再次,手机媒介带来的危机。当然,我们在享受手机媒介带给我们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机。人类社会进入微时代,大数据时代下,一部智能手机成就一个自媒体。哈佛大学教授拉塔尼娅·斯威尼(Latanya)的研究显示,只要知道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和邮编,并与公开的数据库交叉对比,便可识别出87%的人的身份。这些信息全来自我们日常使用的软件,如微信、QQ、微博等可以承载信息的平台。各类APP层出不穷,谷歌的街景、微信5.0的“扫一扫”、百度魔图等,这些都是手机拍摄的数据,这些数据在巨大的商机面前会被不良商家收集、变卖、消费,这就是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面对的变革,手机摄影在这场变革中充当的角色是显而易见的。

手机摄影开启了全民摄影时代,它赋予了每个公民话语权,让每个公民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摄影如何宣传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呼吁大家去关注这个时代需要关注的东西,在关注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如何把摄影艺术推向更高的境界,把责任和当前国家关心的民生有机结合,是每个有担当的摄影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2 手机摄影让摄影技术更易于操作

传统胶片摄影时期,摄影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以往从事摄影的大多是专业人员,他们经过长时期的专业训练,运用专业的摄影技法,才能拍摄。而如今的“读图时代”,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摄影越发大众化,现在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随身携带,方便小巧,所拍摄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摄影的门槛降低,不再遥不可及,手机用户只要有了具备拍摄功能的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摄影过程,这对摄影的全面普及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摄影方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图片是由身边普通人的手机摄影所获得的。手机摄影能否深入人心,软件厂商的功劳不可忽视。诺基亚研究团队在2010年公开了代码,所以任何人都可以为Nokia N900的照相功能添加各种有趣的应用。如全景拼接、高动态图像处理,还有更自动的闪光功能,即对于同一场景,自动处理加闪光和不加闪光的效果。另外,丰富的图片处理软件使得处理各种照片,改变图片风格等变得简单快捷,不需要复杂的专业知识,因为图像处理软件简化了所有复杂的工具,同时还增强了手机摄影的趣味性,让很多复杂的拍摄效果变得简单,如移轴、微距、夜景、HDR 效果、胶片效果、黑白效果、反转片效果等,这些专业的摄影效果在手机应用中得以轻松体验。用户只需下载中意的照相软件,人人都可以轻松成为图片处理大师。

3 手机摄影成为自我表达的方式

“搜集照片就是搜集世界”,[1]手机摄影变成搜集世界很有力的途径和方式,每个人都可以掌控,很容易完成。“灵光”的概念被转换到了搜集阶段,影像加上文字闡释,这样的结合方式体现了传播学的言论权力的表现问题。微博、微信与手机摄影的结合正好印证了这一现象。手机摄影具有私密性,不仅满足表达自己的“虚荣”,还满足偷窥的“欲望”。手机这种即兴媒介,多元、自由、随时随地,与摄影发生碰撞之后,更能为所欲为地释放天性,尽情地自我表达。

3.1 自拍是手机摄影自我表达最好的抒发

首先,手机设计更为人性化,它更为小巧、方便,只要举起手机,轻轻点击快门即可以完成一张自拍像。其次,手机摄影本身带有私密性,它可以不被被摄者发现就按下快门,因此,手机经常被当成偷拍利器,手机摄影自然成为自拍的首选。再次,手机中的图片处理软件众多,可供人们选择,自拍后的照片通过手机图片软件处理,修饰美化后再上传至网络空间或自己的朋友圈,手机可以实现自拍、修饰、上传一体化。因此,手机摄影是自拍最好的选择,自拍也是手机摄影最热衷的表达方式。

3.2 随手拍是手机摄影重要的创作方式

“随手拍”是手机摄影的拍摄方式,最具群众基础。经常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随手拍”活动,主题包罗万象,例如自然景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等,手机摄影以一种全民参与的方式走入我们的生活。“随手拍”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手机是“随手拍”的主要拍摄器材。如今手机的拍照功能日新月异,能否拍照、像素多少成为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选购手机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95%的手机用户选择购买具备拍照功能的手机。“随手拍”及类似形式的手机摄影正逐渐改变着摄影和传播方式,这一切现象都要归功于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软、硬件的不断升级进化,手机摄影元件变得越来越小巧、轻便,实现了灵活便捷的拍照需要。

3.3 手机摄影让艺术摄影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手机摄影让人人都可以参与摄影创作,成为摄影师。艺术摄影最重要的是表达观念,尤其是当代艺术介入摄影之后,更加注重观念的表达,对于选择何种设备、采用何种技术,只要能够打动人心、表达思想都可以被认定为艺术摄影。手机摄影的简便性、人性化无疑为艺术摄影的表达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于是,不光是摄影师,还有许多当代艺术家也加入了手机摄影的艺术创作中。比如,江苏籍艺术家洪磊、汤国,不仅自己创作手机摄影作品,还亲自参与、组织过手机影像大展。“如果说使用相机的摄影是我们在特定时空下对世界的切片,那么,手机影像在交互中流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时间……也许,冷静与客观被感知与主观代替,远远离开了器材的本身,离开了对象所呈现的表征意义,进入了艺术家更为自然的释放,看似随意获取并流动的影像,对应的往往是作者的表达,当我们探讨手机摄影在大众传播和流行文化上的显性意义时,那些前沿并具有先锋精神的艺术家们,是怎么样理解自由、开放、交互、共享的?又是怎样使用手机媒介进行创作来陈述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的?”[2]

4 手机摄影让摄影传播更加快速便捷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便携式移动终端及应用程序的革新,影像与网络已慢慢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自媒体。手机摄影随时都可以进行,它有着自身的记录方式、传播形式,有着自己的受众,有自主性与交互性,自媒体为用户提供了很大的展示空间。手机摄影的重要推手主要是社交分享软件的发展。例如,Flickr、人人网、Instagram、腾讯、Picasa、微博、微信等摄影照片分享、聊天软件及网站,带动了全民参与手机摄影的浪潮。手机摄影重点不在摄影,而在传播与分享。手机摄影和社交网络是因缘关系,脱离社交网络来谈手机摄影就没有意义。

随着网络的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快,原本的长篇累牍、过时的图片,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人们更倾向于观看有趣味性的、第一时间发布的、发生在身边的并与自身相关的摄影图片,真正的“读图时代”已经到来。广大消费者对手机在多媒体影像方面的需求,以及强大的与影像结合的娱乐功能,也是“读图时代”手机摄影具备的最大优势。

5 结语

数字影像的大众化,使人人都希望参与手机摄影过程中,手机摄影已经成为人们表达交流的主要方式。手机摄影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摄影习惯、阅读习惯。传统影像时期的摄影作品,资源相对匮乏,影像资料不够丰富,拍摄难度较大,照片产量极少,这类影像作品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这样的图片,图片本身的生命力变得越来越短暂,即使再好的图片,也会马上被新一批上传的摄影图片所取代,这已经成为当今影像艺术被快速消费的一个显著特点。

当人们通过大量的图片来了解世界时,图片泛滥的危机也随之而来。各种图片影像信息被快速消费,瞬息万变,其在人们脑海里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大众见多识广,对于发生在身边事件的新鲜度、關注度也在减弱,需要不断获得新的刺激与体验。著名图片社交应用平台Snapchat正是根据这一阅读特点,推出了独特的具有“阅后即焚”的照片分享功能,它是指拍摄者可以自由设置照片显示的时间。这样既让图片生存的周期变得更短暂,也节约了观看者选择图片的时间,使人们每时每刻都能看到最新的图片。事实证明,图片的数量越大,被看见的可能性就越小,消失的速度就越快,更新换代的周期也越短,今后手机摄影图片的传播更新周期必将越来越短。

参考文献:

[1]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 《碾碎与生成》艺术家手机影像创作实验项目计划[DB/OL]. http://www.cpanet.cn/news-91603-1.html.

[3] 马歇尔·麦克卢汉(加).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 保罗·莱文森(美).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5] 黄文.步步为影——数字化语境中的图像传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6] 陈曦.从“随手拍”看手机摄影的发展趋势[J].神州,2013(2).

[7] 王欢.快速消费时代的手机摄影[J].美术大观,2013(9).

[8] 仲静静.移动的数字影像艺术——手机电影设计与传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

[9] 曹昆萍.论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