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媒体时代下敦煌莫高窟的视觉艺术创新

时间:2024-05-17

成维列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社会大众对于旅游及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古丝绸之路的旅游线路备受世人关注,而敦煌莫高窟作为此条线路上最重要的一个点,其文化与艺术价值举世瞩目,故参观人次不断攀高。但传统的视觉文化与实际感观之间产生了矛盾,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也产生了矛盾。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以虚拟现实技术来推动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意产业的开发,实现数字时代语境下以视觉艺术创新为主导。本文以敦煌莫高窟虚拟体验为例,对于数字艺术在莫高窟艺术展示中的应用进行讲解,阐明视觉艺术创新的意义,以期为后现代视觉文化框架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结合、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优化空间展示效果、在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提升社会价值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敦煌艺术;虚拟现实;视觉艺术创新;后现代视觉文化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中国社会也随之步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总书记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系列讲话中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要系统地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世界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在敦煌莫高窟的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如何在满足当代人对莫高窟经典艺术审美欲望的同时,维护子孙后代继续拥有这份历史文化遗产的权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1 敦煌视觉主体艺术

自汉武帝开疆立郡,敦煌成为汉王朝的西陲门户,其连通东西的特殊位置,成为丝路上的通都要邑和东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个交融点。开放包容的文化土壤成就了连续千年的佛教艺术圣地。从视觉主体的角度来看,敦煌艺术是集建筑、雕塑与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中,敦煌壁画可以说是保存至今数量最多、时代延续最久、绘制最精美的古代绘画艺术宝库,其作为艺术品,反映了中古时代我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成果,基本体现了这一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及艺术特点。而作为崇拜对象的佛像,采用彩塑的方法塑造,是石窟的主体,也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彩塑表现的是作为崇拜对象的佛、菩萨等形象,但通过古代艺术家的塑造,这些本来充满了神性的形象变得各有个性,真实而生动,且非常富有人情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外,莫高窟对于中国的建筑史也具有不可限量的价值,其描绘的建筑图样恰好填补了我国北朝至宋代建筑史的空白,奠定了其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而莫高窟建筑本体中的“斗拱”结构以及其装饰图案,本身就是极具视觉艺术的精品。“斗拱”是中国木构建筑特有的重要支撑构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其结构繁复、形制丰富,就建筑整体而言,“斗拱”发展演变速度较快,因而往往具有断代意义,我国的唐代就非常注重“斗拱”的结构美和装饰功能。

2 现实中的矛盾

作为敦煌莫高窟视觉主体的壁画、彩塑、建筑,无一不体现出精美绝伦的艺术气质,无疑是给后世大众留下的一份文化与艺术的饕餮大餐,但目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敦煌作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每年的旅游人次不断攀高。近年来为了避免文物遭受破坏,景区492个洞窟平时对外只开放10个,旺季时对外只开放8个,每个窟平均参观的时间不到10分钟,且参观时是几十人挤在10平方米左右的窟内,没有灯光,全凭讲解员手中的小手电,传统的视觉体验效果非常差。

对于敦煌莫高窟这样的文化遗产的开发,应该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即要有文化的战略眼光,既要加强文化遗产高等级的保护,又要让游客充分体会其中的美,并沉浸其中。所以为了使广大民众在快乐欣赏中感受传统文化精神,领略古代艺术的魅力,创造出适合这个时代的感观体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的视觉艺术创新应运而生。

3 视觉艺术创新与后现代视觉文化

视觉艺术创新首先在于“观看之道”。数字媒体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新的视觉传播形态产生的基础。伴随着各种视觉媒介及视觉行为的发展,人们对物象进行观看、感受、分析、认知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新媒体技术实现了视觉语汇的丰富变化,形成了视觉形式新的审美特征。随着数字媒体的出现,数码技术正不断地挑战并充实传统的视觉形式。新媒介从实时互动、非线性、超链接等多个方面拓展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使数字视觉媒介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交互性;二是超文本链接;三是沉浸体验;四是虚拟现实。如今,中国也进入了这样一个“视觉时代”,我们可以将当代信息科学技术与敦煌艺术结合,对所要传达的视觉信息进行创造性表现,最终达到有利于视觉传播、有利于文化与艺术的传承、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

“后现代”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从视觉文化开始的。美国学者尼古拉·米尔佐夫指出:后现代文化在当今西方世界由于对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而产生,成为视觉性之时的文化,最具有后现代特征。根据视觉形式发展的总体特征,从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文化分期原则和视觉与图像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将视觉范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原始范示——图腾,古典范示——仿象,现代范示——纯视觉,后现代范示——拟像。不同时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形式规律与视觉审美理念。通过数字媒体的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为大众精心塑造亦真亦假的影像,神奇地为大众制造出一种具体形象,以及奇异的、如临其境的真实性感观效果。

4 数字媒体时代下的传统艺术视觉创新尝试

我国早在2010年5月的上海世博会上就已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视觉艺术创新尝试,世博会期间展出的《清明上河图》数字版,就是将中国传统风俗画进行数字艺术创作再现的典范。数字版《清明上河图》将原版放大了30倍,通过数字投影技术投射在一个长128米、宽6.5米的异形面上,并且将湍急的汴河、船只摇曳前行、河面上纤夫的吆喝、岸边酒保货郎的穿行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一种从未有过的声、光、电多维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以此实现对原画面细节的还原及画面内容的演绎,使所有的观众对于中国的传统绘畫艺术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而到了2011年,台北故宫为了举办《富春山居图》首次合并展出,特邀台湾艺术家林俊延创作了《富春山居图》数字版,其在CG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加入了实拍的素材处理,然后通过筛选、后期处理等步骤,合成了《富春山居图》数字版中写实风格的场景,这与《清明上河图》数字版的完全三维建模是不同的,而且,《富春山居图》数字版还有互动性参与的应用,参观者可以和江中垂钓的老者互动,还可以从江面上捞起浮萍,然后再放入水中,水面荡开一圈圈涟漪。这就比《清明上河图》数字版在视觉艺术创新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也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体验需求。

5 敦煌莫高窟艺术与视觉艺术创新

20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运用高科技手段为敦煌壁画、泥塑还有洞窟分别建立数字档案,用作展览敦煌文化的多种形式,为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性。2011年武汉大学李德仁教授将莫高窟外形、洞内雕塑等文化遗迹,以毫米的精度进行了数字化采集,实现了莫高窟艺术景观的数字化储存与视觉艺术的创新,对于大众了解敦煌莫高窟艺术及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时至今日,数字敦煌的视觉创新体验已远远不能满足消费大众的需求了,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后现代视觉艺术创新的沉浸式体验,以及超现实的感观效果可以使大众更加愉悦、真实地领略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博大精深。

虚拟现实技术及全息技术的进步,为敦煌莫高窟艺术主体的视觉再创新提供了动力,表现手法逐渐走向数字化、综合化,媒介运用范围也更加宽泛,声、光、电、色、人体、物等媒介统统被融合了进来,数字艺术的奇观化呈现成为必然趋势。虚拟艺术不再局限于对莫高窟真实的模仿与复制,而更是对莫高窟意境世界的建构,为人们提供了直观的、多维的沉浸体验。

在敦煌研究院中,我们参考最权威的资料,反复对比,已经成功复建了敦煌景区地形,经过不断的模型及贴图的优化,已经具备了超现实的艺术创新视觉效果,其视觉艺术创新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互动体验。通过先进的编程及动画技术,带给观众全新的观看体验,观众可自主选择观看的洞窟,通过触发互动关卡,即时反馈视觉奇观或者语音介绍等。第二,力求在把每幅壁画、每尊雕像的朝代、风格、艺术价值介绍清楚的同时,更重视其背后的故事,让壁画上重要的人物、事件、物品都带着体温和情感,在今人的注视下复活和重现。第三,让壁画动起来。借助动画技术,通过表象复建一个精彩的故事,通过影像的手段还原壁画展示的历史现场,唤醒这些沉默的精美壁画、威严佛像、大地遗产。

我们期望逐步把莫高窟492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5000平方米壁画通过VR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敦煌莫高窟艺术在我们的努力下活起来,让更多的人体验敦煌千年的佛教艺术,为保护和传承敦煌莫高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做出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声良,戴春阳,张元林.敦煌文化探微[M].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

[2] 孫绍谊,郑涵.新媒体与文化转型[M].上海三联书店,2013.

[3] 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