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摘 要:曹植创作的“鱼山梵呗”,音乐古朴典雅,哀婉动人,具有一种天籁之音的艺术特色,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鱼山梵呗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被僧众咏唱,其音乐元素和文化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促进作用。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研究鱼山梵呗的音乐特色,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其艺术性及艺术价值。梵呗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必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发展。
关键词:鱼山梵呗;音乐特征;功能价值
1 鱼山梵呗综述
“梵呗”起源于佛陀时代,是佛教徒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后世泛指传统佛教音乐。鱼山梵呗为佛教经典声明诵经念佛之声的汉化特称,简称梵呗,通常用发源地“鱼山”作正宗标准梵呗的代名词,全称鱼山梵呗。自古以来,公认中国梵呗由陈思王曹植(192—232年)始创于鱼山。据《三国志补注》卷三引刘宋刘敬叔《异苑》:“陈思王尝登鱼山,临东阿,忽闻岩岫里有诵经,清遒深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衿祗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梵唱,皆植依拟所造。”这是现存的关于曹植创制梵呗的最早记载。
另,关于其创制者,梁代僧人释慧皎《高僧传·十三经诗论》载曰:“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册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由此亦可得知,中国最早的梵呗起源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陈思王曹植东阿王之后,在阿潜心著作,研读佛经,在古东阿城约三十里处有一座山,叫吾山,又名鱼山。一日,忽闻岩洞内传有梵音歌唱,便拟写音调并依《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撰唱词填入曲调,始著《太子颂》(即今浴佛赞),亦即将梵文改为汉语演唱,声调和韵律仍是梵音的声调,取得了成功,史书上称“改梵为秦”,后被称为第一呗“鱼山梵呗”。传为后式有六契的“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
2 鱼山梵呗的音乐特征分析
2.1 词与曲
汉语语音与梵音语音有很大差别,诚如慧皎所说:“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意思是说,梵语多为音节而汉语为单音节,若用梵音歌咏,汉语则声调繁长而偈语短迫;反之,以汉曲歌咏,梵语则声韵短而词长。所以用汉曲歌咏梵语,或用梵腔歌咏汉语均不容易。在中国传授“梵呗”来唱诵经文的很少,甚至没有传授。而陈思王曹植的声调韵律不变,将梵文改为汉语演唱的“改梵为秦”创制方式解决了鱼山梵呗“梵音重复,汉语单奇”之矛盾,自此,从西域、天竺传来的“梵音”开始适用于汉语咏唱。曹植的创制使梵呗唱词更加和谐流畅,音乐旋律与偈诗梵语的音韵与文字发音的高低配合,声文两得,清新典雅,超凡脱俗,艺术感染力较之其他艺术更加强烈。历代僧人开始用中国民间乐曲改编佛曲或另创新曲,使古印度的梵呗音乐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梵呗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
2.2 题材
我国各地佛教寺院咏唱的梵呗,世人均公认是鱼山梵呗的“遗绪”“遗奏”,这并非偶然现象。梵呗吟诵的经文均是祈祷风调雨顺,为民消灾免难的内容,其音乐秉承传统佛乐的架构,追求天然意境的营造,韵唱不尚雕琢,纯任自然,极纯粹,极富禅意,听来令人神清气爽。比如,著名的鱼山梵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佛诞节”唱诵的太子颂《释迦大赞》,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佛诞节为“鱼山梵呗传承日”,传承人永悟禅师按原赞填词《东阿王赞》,既可赞叹创始人练习梵呗,又不亵渎佛法违背戒律,对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内涵具有深远重大的意义。
2.3 器乐演奏形式(乐器)
在梵呗的伴奏方面,以磬、铛、铪、铃、鼓、鱼等为主的敲打法器,也配以简单的管乐器。如《翠黄花》《挂金锁》《水洛因》《八句赞》《准提咒》《普庵咒》等。其中《普庵咒》不仅为寺院所用。琴乐、琵琶曲和管弦合奏都有同名曲。全曲由《释章谈句》《初起咒》《香赞》《莲台现瑞》《二起咒》《钟声》《鼓声》《钟鼓同声》《鸣钟和鼓》《清江引》等组成,是一组特别优美的梵曲。据相关调查,近年来,北京、江西、天津、厦门等地相继成立了佛教音乐团,已整理、出版、发行中国梵呗的音响磁带,在传统梵呗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已将电子琴等现代乐器用于佛门梵呗,相信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在遇到各种挑战的同时,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充实,并流传百世。
3 鱼山梵呗的音乐功能及价值
释圆霖的《“音声法语”是超越国界的高尚语言》指出,梵呗音声是自度度他的普遍音声佛事,它具有一定的摄受力,使人清静悠远、庄严肃穆、平雅和缓、安定心神,无尚精神食粮令十方法界众生欢喜受益。音声法语是超越国界的高尚语言,它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郑成统的《梵呗与修行初探》认为,梵呗唱诵收攝六根、庄严身心,其目的是让众生熄灭烦恼,恢复本来的清净面目。曹植“闻听仙梵”是受西方(印度)外来文化的影响,用梵语音译成为汉语语言,实行“依声填词”,采取唱诵的方式,开创了我国佛教音乐的先河。曹植创作的“鱼山呗”,音乐古朴典雅,哀婉动人,具有一种天籁之音的艺术特色,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鱼山梵呗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被僧众咏唱,长期以来一直被东亚、东南亚各国佛教奉为经典,且其音乐元素和文化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魏晋以来文人士大夫清高守静,达观闲适的性格特点和文化品质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梵呗特有的韵味很符合人们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韵幽远深长,唱者身心合一,物我两忘;闻者,胸襟豁然,收摄身心,使人意念净化受持,于袅袅音声中细细体味人生真谛。
参考文献:
[1] 永悟禅师.鱼山梵呗声明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淑梅.鱼山梵呗的源流演化及乐谱形式探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5).
[3] 王哲.鱼山梵呗述略[J].民族音乐,2010(1).
作者简介:刘海霞(197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