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统建筑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17

摘 要: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文化,一部分不稳定因素导致传统建筑工艺逐渐消失,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残缺不全,甚至被完全拆除。为了充分保护这部分建筑的传统结构特点以及独具特点的空间形式,设计人员需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特色元素,并结合社会时代特点在建筑中的应用,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设计水平。本文结合传统建筑特点,重点分析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科学应用这些传统文化元素。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传统文化元素;应用

0 引言

城市化发展的速度正在逐步提升,严重地损坏了我国的传统建筑,造成巨大的文化危机。为真正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需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效地融入传统元素,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风格,一定程度上丰富文化内容。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情况,大多数现代设计不能科学地应用传统元素,仅生硬套用某一构件,不能彻底地表达文化内容,直接影响了设计效果。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 传统建筑特点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存在显著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材料方面。由于古代技术存在滞后性,很多建筑都选择木材作为材料,用木质结构支撑整体,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天然材料,这种结构不具备较强的承重能力,但韧性良好。因此,大多数情况配合使用软性连接方式。第二,单体平面布局。受木质结构的影响,传统建筑大部分采取单体类型。根据房屋的实际结构、面积决定木柱的实际摆放位置,每间房间的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的整体面积,同时还有代表地位和级别的开间。第三,群体方面。以院排列是传统建筑群体的主要形式,纵向产生多进院落,还可以横向排列,进而有效扩大其规模。这样的群体表现出变化多端与逐层递进的关系,点线面分布得更加科学。凭借其深入设计与规划,展现出不一样的深度与广度,绝不是简单的随便搭建。第四,工艺方面。这一方面更加强调操作人员的手艺,对细节和工艺尤为重视,通过手工雕刻、绘画等方法进行装饰。其中主要围绕神话故事或写实内容实施装饰,不仅突出了美观性,还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2 设计应用

2.1 保持统一的风格

现代建筑设计要想突出传统文化特点,就要认真分析风格,在设计中借鉴、吸收传统建筑的风格,但绝不是设计成相似的样子,避免无法满足现代化的使用需求。尤其是在城市中,高层建筑已成为主要建筑形式,很难保证与传统风格相统一。

2.2 创新设计原型

要想高度融合现代设计与古代文化,需要创新发展传统建筑的原型,比如世博会中的中华艺术宫,主要用于陈列,应充分体现中国特点。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吸收原型中的大部分元素。首先借鉴颜色如红色,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宫,只有应用这一颜色才能突出建筑物,并形成一定的文化基调。其次,大规模使用拱形设计,这一形式大量出现在传统建筑上,在设计中国馆屋顶就大面积地选择斗拱,形成一定视觉震撼。最后,创新地加入棋盘的结构布局,创造九宫格的表现形式,分别代表一种生产方式。

2.3 深刻挖掘情感文化

发展中的建筑初步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可以称之为艺术品,全面体现出国家与民族的思想情感与文化内涵。我国传统文化不应只在形式上表现,还应完美地呈现出文化精髓。由于人们更倾向于美好的事物,在生活中,很多传统设计都与人们的审美需求相符,因此在现代文化设计中,可以有效发扬民族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使其不断壮大。另外,设计人员还需要注意神态的表达,比如青铜器上的饕餮,通过色彩或凤纹,全面展示了其较强的生命力,设计时需统一时代发展特点与文化内涵,提升艺术的审美价值,以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肯定。

2.4 重視改造、重建文化的还原性

现代化特点的商业街在仿传统设计中明显比其他建筑多。一般采取两种手法。第一,旧建筑全部拆除,对风格进行重新定位。比如,某一步行街完全拆除后,对传统样式进行借鉴,通过现代科技实施重建,街道改造后形成特殊的时代气息,但仍然包含历史味道。这样的设计方法不需要采取保护手段,风格也容易明确,有效减小了操作难度,虽然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但无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关键的是容易失去传统文化韵味,无法为后人保存这些传统文化风貌,不利于产生精神寄托。第二,在有效保留原本的建筑风格与布局的同时,适当改造外观,在旅游景区广泛应用。虽然这种方法的投入相对较大,但容易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由于尚未完全破坏传统风格,只是简单调整了局部,依然存留较好的历史风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 结语

目前精神文明与建筑形态出现巨大的改变,人们总是可以对传统建筑产生一定的审美情感,并引起共鸣,从而产生一种熟悉的美好感受。这不仅是由于传统建筑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因其表现出了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建筑风格引入现代设计时,绝不能生搬硬套,而应科学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以达到相对完美的融合。只有如此,才可以创造出具有较强时代特点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谭澍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室外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8(15).

[2] 周颖.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6).

作者简介:李琳(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7级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从事空间艺术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