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摘 要:建筑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传达出一个民族的信仰建构。中国的寺院建筑大多气势恢宏,形制上也有许多相似性,这和古人对天地宇宙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关系。通过对泉州开元寺的考察,本文将分析开元寺中大雄宝殿的外部建筑装饰和内部构造特色中体现的中国人的宇宙观。
關键词:开元寺;大雄宝殿;宇宙观;建筑
东汉的高诱对于宇宙的解释是:“宇,屋檐也;宙,栋梁也。”在古人看来,宇宙就是房屋宫室的意思,之后“宇宙”才衍生出“时空”这一概念。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和中国传统的信仰体系——儒教、道教以及丰富的民间信仰融合发展。虽然中国的佛教建筑中也引入了古印度中佛教建筑的样式和特色,如佛塔和须弥座,但佛教寺庙在总体上还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1 总体建筑结构与“盖天说”
从总体的建筑形制上看,大雄宝殿体现了天圆地方,人居天地间的朴素信仰。天圆地方或“盖天说”宇宙观大致起源于西周时期,有“天以圆覆,地以方载”的说法,在战国末期和汉朝则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大雄宝殿基座是四方形,象征方正的地,而屋顶是凹曲屋面,象征“天圆”。凹曲屋面是中国独特的建筑风格,即屋顶向内弯曲而非向外凸出。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这种凹曲屋面呈大鹏展翅之状,具有动态的美感;从实际的效用来说,“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以纳光”,班固认为反宇的屋面既可以遮阳,又有良好的采光效果。李约瑟认为凹曲屋面还可以减小风压,且利于排水。随着社会的发展,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逐渐伦理化,从而衍生出“规天为图,矩地取法”的说法。建筑形式上就以凹曲屋面来表示圆,象征天和规,而下方则采用四方的台基,象征地和矩。由此可见,天圆地方宇宙观从屋顶的曲线和台基的直线中表达了出来。
2 对天的崇拜与信仰
天圆地方宇宙观将整个寺庙建筑划分为具有象征意义的三个世界——天界、人间和地府。其中房檐屋顶是雕刻装饰极为丰富的部分,这种多样的造型体现了人们对于天和天界的追求。大雄宝殿的屋顶是重檐式歇山,第二层是整个建筑中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最接近天的地方。在正脊的正中心有一座五层高的六角塔,虽然塔的建筑形制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但中国的天地阴阳观影像了佛塔的发展,在屋脊上装饰塔,是在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基础上表达对天的崇拜。中国古人用二进制来理解天地,《易经·系辞传上》中用数字对天地进行划分:“天一,地 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在上,向上发展要用代表天数的奇数,因而层数为五;地在下,在平面展开要用代表地数的偶数,因而平面的檐角为六。奇数代表天地创生的开始,而偶数代表天地创生的终结。这种数字和塔的造型结合,赋予了建筑新的象征意义,从中可窥见古人对天地衍生和幻化的想象,以奇数层层层上升的塔来表达想要接近天的渴望。此外,在房脊上的塔也体现了大宇宙与小宇宙的结合。古人认为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在道家的内经图上,人体的内部被想象成一幅山水画。整幅图由下至上,从牧童入山到最顶部的山区,是一个塔或葫芦的形状,最顶端代表元气汇集的地方,是最接近或可以到达天和道的地方。在屋脊上设立塔,就把小宇宙和大宇宙相统一,体现出古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
除了塔的雕像,正脊还装饰了五条龙,正中央有一条黄龙托着塔,两侧的龙都栩栩如生,向着塔的方向,好似在追逐中间的元气。龙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是可以通天的神兽,佛教中也有与龙相似的神兽,是佛法的护卫守持者。在屋顶上装饰龙传达出了人们对天的崇拜和信仰,此外,屋脊上龙的数目为五,排布呈对称状,融合了古人对“地”的认识及相对应守护神的信仰。在天圆地方宇宙观中,地被划分为九州,其中东、西、南、北、中五方是正方位,这五方由五帝和五神兽统御。五条龙此时就象征了五方。在对应“帝”和神兽的统治之下, “天”与“地”两个概念借助“神”统一了起来。在中国人的信仰模式中,每方都是有固定的神明统治的,这些神明来自“天”,因此,人们对天地的崇拜信仰转变为对具体神明的信仰,由此构建出多神信仰的模式。
3 神明世界的想象和不同“界”间的融合互渗
建筑的主体部分,即屋顶和台基中间的空间,是人主要信仰的表达场所,是人表达对神明的崇拜、祈求神灵庇佑的地方,也是古人对神明和天界的想象。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主佛是五方佛,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五方佛的概念虽源于印度,但和中国传统的五方观念契合。除了供奉主神之外,还供奉了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菩萨以及佛陀的弟子迦叶和阿难,但他们的塑像明显要比五方佛小。在殿内两侧,左有关公,右有韦驮护法。由此可见,中国人构建的神明世界也是有等级次序的,神像的排布和大小都是对天界秩序的想象,且不同神佛所掌管的人间事宜也不同,例如,不同的方位佛所庇佑的是不同的方域,因而一个寺庙中常常供奉多个神像以满足人们的不同信仰需求。神明的世界除了有和人间相似的秩序之外,古人还对神界进行了美好的构造。大雄宝殿的斗拱上有二十四尊飞天,飞天来源于印度佛教,是天界的代表,也代表了二十四节气。飞天在斗栱上,居于大殿的上方,他们手上或执传统的中式乐器,或拿文房四宝,传说他们负责在佛讲经的时候奏乐舞蹈,这些飞天雕塑是神界和谐美好元素的象征。对神像的雕塑、摆放,以及在佛殿里的装饰,都体现了古人用现实世界的秩序创造神明世界,并将信仰寄予神界的和谐愿景。
在大殿中构建神明及神明的世界,还反映出古人认为神界和人界是存在于一个世界中,可以互通的。人们祈求、敬拜佛像及神像,并献上供品,体现了人与神的沟通是建立在“信仰”与“礼”的基础上的,人可由心灵和神进行直接的交流。在此观念上,神界被建立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上,两者借助信仰活动而密切关联相通。在中国人的宇宙观中,神界和人界不是独立且割裂的体系,而是相互融通、互相依赖的关系,神明需要人提供的“礼”,而人需要神完成自己的愿望。神殿就是人神沟通、人界和神界互通的地方。
不只神界和人界可以互通交流,中国的民间信仰还认为分别居住于天界、人间和地府中的神、人、鬼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大雄宝殿的屋脊装饰中也体现出了“神”“人”可互换身份的观念。大雄宝殿的八条檐角脊上各有七只白鸽,白鸽雕像的由来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明朝时期,开元寺破败,一只在屋顶啄食的白鸽不慎从屋顶上一破洞中掉入大殿内摔死,住持见之便将其埋葬。第二天,有一男子来开元寺,想要出家入佛门,由于无钱修缮寺庙,住持就让该男子外出化缘。男子靠化缘筹得了修缮寺庙的钱,而后对主持说他要离开了,住持不解,后发现男子坐化寺中,肩膀上长出白鸽的羽毛。原来该男子就是当初被住持埋葬的白鸽,住持为了报答白鸽,就将其雕于檐角脊上。白鸽塑像来源于传说,而传说则反映了信仰。白鸽和人之间可以通过死亡的模式转换,这一定程度上受佛教投胎转世说影响。神灵世界成为人间世界的延续,人死后,根据生前的功德判定能否成神。从白鸽化人、人化白鸽可以看出,古人相信万物有灵,并且人、神和万物可以相互转换,万物的生命中有一种不变的原始存在,可以脱离肉体而永恒,可以不同的生命形式一直轮回下去。古人对于神佛的敬畏与信仰,除了认为他们可以解决当下的矛盾与苦恼,带来美好的现世生活之外,还一定程度上渴求达到成神、成道之境界。
4 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大雄宝殿的建筑虽是一个佛教寺院,但其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整个大殿由上至下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歇山重檐式的凹曲屋顶、屋顶与地基之间的置放神像及人进行信仰活动的场所、台基,这三部分依次对应着天、人、地。从总体形制上说,凹曲屋面和四方台基体现了天圆地方宇宙观,屋顶上的龙和塔的构造体现了人们对天的崇拜和信仰。大殿的主体部分是佛殿,佛殿构建了古人对神明及神明世界的想象,神明的世界也如人间一样有等级和分工。而在人界建造神明世界,体现了人界与神界并非隔绝不通,而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此外,古人认为人和神可以借助不灭的魂相互转化。开元寺的大雄宝殿体现了天圆地方宇宙观、天地间神界和人界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神可相互转换的信仰。
参考文献:
[1] 程建军.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2] 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马晓宏.天·神·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神运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 庞进.八千年中国龙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5] 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 吴桂就.方位观与中国文化[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7] 郑志明.民间信仰与仪式[M].台北:文津出版社,2010.
[8] 郑志明.想象——中国神话与仪式[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吴思莹(1997—),女,福建晋江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国文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