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客家民俗舞蹈的仪式性特征分析

时间:2024-05-17

摘 要:客家民俗舞蹈是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在客家人聚集和生活的特定场所和特殊环境下产生的。正是因为客家人保持了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固有文化,而且还在南迁的过程中已经融入当地环境中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客家人勤劳朴素的品质,这才能够在日渐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呈现出客家人绚丽多彩的舞姿,体现出客家人独有的情韵和艺术特质。通过研究发现,客家民俗舞蹈在发展的早期,有着十分明显的舞蹈仪式特征,在客家的发展过程中,民俗舞蹈的发展也逐渐向表演性、审美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客家民俗舞蹈;仪式性;特征

0 引言

在中国文化中,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独特的存在。客家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战火狼烟中,中原人士为了生存纷纷选择向少有战乱的南方地区迁移,迁移的目的地主要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江西等地。中原人士南迁带来的文化与南方土著居民在日渐融合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客家文化。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基础和原始支撑是汉族文化。

1 客家民俗舞蹈中的尊神明信、敬仰自强仪式

客家民俗舞蹈是客家先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演化而来的,其中包含许多先民对于自然、对于社会的诉求,既包括对物质的渴望也包括对精神的满足,因此,在先民心中极度需要得到神灵和上苍的眷顾,给予自己一块能够安身立命之地,渴望平安祥和的生活,正如当前的客家民俗舞蹈杯花舞。杯花舞以“伯公杯”为道具,来表达对于天地神明的崇敬和敬仰。伯公意指尊者,是敬称,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等级划分,即公侯伯子男之分的爵号。伯公正是客家人崇拜的起源之一。相传六月初六是伯公的生日,在客家人生活的地方,这一天可以随处看见伯公的神位,可见客家人对于伯公的尊敬之情。

客家作为一个不断迁徙的民系,长久颠沛流离、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使得客家人极度渴望稳定,希望能够在生活中得到自己的栖息之地。正是在颠沛流离的过程中,客家人明白了,在这样的环境和生活状态下就必须团结一致,才能够抵抗外来的一切不安定因素。

2 客家民俗舞蹈中的祭祀先祖、向天祈福仪式

客家人在战乱中迁徙千载,过程中的苦楚和艰难难以想象,但是在迁徙过程中依然保持了中原地区传统的祭祀活动和祈福活动。正如商周时期和秦汉时期,祭祀仪式中必然要以舞蹈的形式来呈现,因此,舞蹈自古以来就是祭祀的重要媒介。[1]直至今日,客家民俗舞蹈依然保留了传统的祭祀性特征,能够在舞蹈中体现出对于祖先的崇敬之情,向上天祈福的渴望和心愿。祭祖祈福在客家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习俗,其表现的核心内涵即中原地区传统的人文精神,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三纲五常为标准。同时,客家文化中同样以“忠孝节义”“仁信礼智”为标准,在文化传播和融合的过程中又吸收了佛教文化中宣扬的“忠孝诚信”,从而演化出了香花舞蹈这一舞蹈形式。其名称则是取自一种佛教科仪。[2]在香花佛事中著名的有席狮舞,其舞蹈形式是在开始时由和尚将卷起的草席作为模拟的狮子,并伴随着沉闷的锣鼓与另一和尚一起舞蹈,在简朴的舞姿中展现悲切的佛场,能够使当事者分散悲痛。这一舞蹈常用于客家丧事中。这是客家孝文化的一种表现,即狮子代表着吉祥,能够在已故之人轮回之中驱除不祥之物,起到保佑故者安息的作用。

3 客家民俗舞蹈中以龙为图腾的崇拜仪式

在中国文化中,我们自古以来就称为“龙的传人”,以龙为图腾是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客家人作为中原人士南迁的后代,其文化中依然以龙为图腾,龙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寄托。在客家文化中,龙的图腾含义更加细化,客家人认为龙能够消灾佑平安,能够惩恶扬善。这正是客家人对于生活的一种企盼,能够满足客家人祈福和向上的心理。故此,舞龙就成为客家民俗舞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世代相传中展现出了充足的活力和不息的生气。舞龙以丰顺县的埔寨火龙最为著名,烧火龙作为村民闹元宵的传统,引人注目。据史料记载,丰顺埔寨自清乾隆年间就已经有了舞龙这一习俗。传说火龙的起源是一个神话故事,东海龙王大义灭亲,将自己无恶不作、残害百姓的独子处死,当地村民念其恩德,于是以稻草和竹篾等物制作金龙,并在金龙上插上爆竹,在每年的元宵佳节舞动并点燃爆竹,希望来年能够风调雨顺。火龙表演需要20多個赤膊壮汉将长达35米的金龙擎起,点燃爆竹,龙口吐出串串金珠,龙身则在壮汉的舞动下蜿蜒飞舞,甚是壮观。舞龙正是体现了客家人对于生命的尊敬,对于生命的赞美,通过壮汉的舞动来展现人类力量的同时也表达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祖先的讴歌。

4 客家民俗舞蹈中的草根农耕仪式

农耕仪式是客家民俗舞蹈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中蕴含着客家人典型的草根农耕情节。其一,客家人自古以来受中原传统儒家思想观念和小农意识影响,有着勤劳质朴的草根秉性;其二,客家民系本身就属于农耕民系这一系统。很多离开故土的客家人,他们一生颠沛流离、跋山涉水、不断迁徙,在客家先祖心中,对家乡一亩三分地的思念从未停止,甚至这样的草根农耕情节随着年岁的增长日益浓厚,是渗透其一生的烙印。远离故土的复杂心情,使得一些蕴含草根农耕情怀的民间舞蹈应运而生。以舞春牛为例,这是客家地区过春节时的一项特色习俗。这一习俗最早诞生于清代,在客家人的代代相传中不断演变,直至今日成为春节时全民欢庆的特色民间舞蹈。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开始,是一年劳作的起点,舞春牛就是客家人祈愿丰收的草根舞蹈。春牛舞展现的是客家人对于牛的崇拜,对于传统的农耕民族来说,牛是农民劳作的伴侣,学习牛的精神是春牛舞的内涵,倡导客家人要正直勤劳,通过自身奋斗来实现安居乐业。同时,还能够通过牛这一精神寄托,来表现客家人对于故土的留恋和思念,同时将迁徙之地作为自己第二个故乡的心愿。

参考文献:

[1] 李智敏.客家民俗舞蹈的道具文化品格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4):182.

[2] 李智敏.客家民俗舞蹈的仪式性特征分析[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7):32.

作者简介:张茜(1990—),女,福建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舞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