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域文化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

时间:2024-05-17

摘 要:中国山水画自古以来便是以山川自然的景观作为审美和描绘的对象。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既为画家从事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无尽的创作灵感,也使绘画作品保留了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以唐以来中国传统山水画形成的南北画派为依据,研究地域文化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

关键词:地域文化;山水画;表现形式

中国山水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并在元宋时期达到巅峰。传统中国山水画画家所表现的题材,多以中国辽阔地域的壮美河山为主,由此形成了中国山水画明显的地域文化表征。

1 中国山水画地域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

1.1 先天原因(自然环境)

中国山水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身处不同地区的画家的所观、所想、所思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性是影响画家绘画风格的重要客观因素之一。山水画画家地域性格特点的形成,与山水画画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由于中国山水河流众多,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因而形成了南方和北方地区不同的地貌、植被,以自然为师的山水画家的作品自然就显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明代的董其昌将唐、宋、元、明的中国山水画家分为以王维为代表的南宗和以李思训为代表的北宗。认为北宗山水的画作内容多是雄奇壮丽、气势磅礴的大山大河,风格多雄壮、浓艳;南宗山水画作表现内容则多是烟云缭绕、水汽弥漫、小桥流水、扁舟蓑笠的秀美景象,风格秀美、简淡。虽然其南北宗的分法是以禅宗的南北宗来比拟山水画派,颇具争议,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对山水画派的影响。

1.2 后天原因(社会形态)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在如此辽阔的疆域内,也有着不同的风土民情、意识形态、审美观点、民俗情趣等。北方人性格多豪放直爽,地理环境多壮丽雄奇;而南方人性格则多温婉秀美,地理环境多恬静悠然。例如,五代时期开始形成南、北两派各具特色的山水画,北方山水画代表画家荆浩、关仝主要表现太行山景色,画作有着雄浑苍劲、辽阔壮丽、崇高巍峨,笔墨豪放的特点;而南方山水画代表画家董源、巨然主要描写江南山水,在创作上侧重于笔墨清淡、秀润清冽、优美典雅的特点。这都体现出了不同地区的画家由于不同的审美情趣、意识形态等,从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山水画。

2 地域文化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2.1 地域文化对中国山水画表现内容的影响

由于我国南北方差异过大,地域环境、地势地貌也都各不相同。北方干燥的气候,春冬温差大,山川河流多是巍峨的山脉、茂密的森林和植被。因而画家多以枯枝寒林、挺拔长松、秋尽冬临的萧疏气氛为画面的表现内容。例如,荆浩善用以水墨为主的绘画方式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画面多由层峦叠嶂的山峰和姿态万千的树木组成,巍峨险峻,壮阔豪情。而李成的水墨山水,善用淡墨的情韵,不仅体现山水的灵秀,并且特别强调了季节气候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创造了“寒林”的形象。与北方不同,南方常常能看到雾霭蒙蒙的云山烟树,宫殿楼阁若隐若现,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景。因而画家更多会去描绘青山绿水、小桥河流、山石树木等景物。比如董源笔下描绘的便是江南山水,他十分讲究淡墨的渲染,增强了湖山湿润的感觉,他还善用“点”来丰富表现手法,重重叠叠的点使江南的湖光山色增添了郁郁葱葱的感觉。而巨然所画山峰的山顶多作矾头,树林间多卵石,并以蔓草加以遮掩,给人以清净、淡雅之感。

2.2 地域文化对中国山水画表现形式的影响

(1)皴法。皴法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常用的皴法如表现山石、峰峦的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云头皴、解索皴、牛毛皴、斧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有鳞皴、绳皴、横皴等。

从中国历代山水画中,我们不难发现皴法的运用在山水画中的表现极为突出。由于北方山石较多,山体庞大且蜿蜒曲折,所以多以“雨点皴”“云头皴”等手法来表现山石的纹路、质地。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运用了雨点皴的手法,用淡墨与雨点皴结合的方式来表现主峰的体积与质量感,构成了苍茫雄浑的气势。主峰上密密麻麻的小树,近看是鹿角状的枝丫和扁圆点浑成,远望黑沉沉的一片,这是北方山岩间多灌木的真实写照。而南方则多为草木葱郁,山林溪水之景,所以南方多以“米点皴”“披麻皴”等表现山体形象。比如米芾画山水多用水墨点染,不拘形色勾皴,充分发挥了水墨融合、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米点皴是米氏父子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体验的产物。

(2)构图。地域文化差异也造就了迥异的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北方山水画家多以瀑布、溪流贯穿画面,全景式构图,画面充实饱满。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画面中主峰突出,给人以山势逼人之感,面积占画幅的三分之二,且逼近画幅顶端,构成威压的感觉,下部三堆巨石做底承受主峰的重量,形成上下部位的紧张关系。但是画家巧妙地运用水平线上的云烟和S形的溪水,又使画面形成了空间感和疏朗气氛。一行山间行旅把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外边,从树后隐现的楼阁,有意安排在极右侧,构成行旅人向左行的开阔前景,使画下方形成律动感。而南方山水画家作画时多以树木为主,山石落差较小,平远布局。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开阔画面的留白形成暗示的空间,表达出某种较为明确的诗意情调,代表人物有马远和夏圭。二人在画山水时,常常不用北宋惯用的全景式构图,而采用边角式,即只在画面的一角或一边描绘物象,画面大多作云水雾或留白处理,马远构图多作“一角”之景,远景简略清淡,近景凝重精整,人称“马一角”。夏圭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大,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清旷秀美,别具一格,人称“夏半边”。

2.3 地域文化对中国山水画表现风格的影响

描绘北方山水的画作画面多豪放壮丽,给人以大气生动的感觉。比如荆浩,他所接触的多是太行山崇山峻岭雄壮的景色,故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大山巨壑。其章法布局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即以主峰为中心,用云烟雾气的断白衬托出中、前景的全局安排。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空间感很强。《匡庐图》为荆浩名作,图画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重岩叠峰,山路蜿蜒,巨峰凌空,飞瀑如练;林木结合山川地势的变化而参差多样;用细碎多变为皴笔,表现了山石复杂的结构、坚实的质感和厚重的体积感。抒发了画家对巍峨耸拔的匡庐山水的崇仰敬慕之情。而描绘南方山水的画作画面清新秀丽,多给人以悠然淡雅的感觉。例如,倪瓒作品多画太湖一代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体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淡墨,淡雅清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洒脱大气。

3 结语

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地域文化影响着山水画家的审美情趣和选材,同时也为山水画画家提供不同的创作灵感。

参考文献:

[1] 张洪.地域文化与中国画艺术个性的共生[J].青海师范大學学报,2015(05):99-100.

[2] 陈禾青.中国的地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J].美术大观,2009(04):202-203.

[3] 陈穗祥.中国书画与中国文化[J].新湘评论,2007(04):32-35.

作者简介:周滢冉(1997—),女,河南开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通讯作者:冯佳(1980—),河南人,讲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