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广西苗族古朴的纺纱织布加工秘籍

时间:2024-05-17

韦慧

摘 要:在广西,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各有特点,风俗迥然不同,服饰异彩纷呈。就融水苗族自治县而言,其内部不同支系的苗族文化也各有各的文化特点。在最能直观表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服饰上,苗族的上百个支系,就有上百种服饰,苗族服饰手工艺——古老且尚保存完好的纺织制作技艺是其精华荟萃。一年的支教生活让笔者有幸了解当地古朴的纺纱织布加工方法。

关键词:苗族;手工艺;纺纱

苗族古朴的纺纱织布,这对于融水县香粉乡雨梅屯的苗族人来说,是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织的,而且技术操作也很熟练。尤其是纺纱,小女孩从7岁就开始学起,这门技术是作为衡量一个女子的聪明与勤劳的准则,所以当地的妇女人人都会。清朝《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

但纺纱织布源于何时却无法考证,因为过去苗族人只有语言图案,没有文字。笔者有幸走进这个充满智慧又淳朴的地方,了解了纺纱织布的工序,它主要分为:纺花、组纱、放纱、理纱、织布。纺花,其工序有二:一是弹棉花,二是纺纱。

弹棉花。人们将从地里摘得的毛棉花收拾干净,并晒干,然后用踩压机进行踩压,棉籽和棉花自然分离,棉籽落在地上,棉花集在布袋里,后把布袋里的棉花拿到弹花机去弹。把棉花弹好后,就用搓板把弹好的棉花搓成棉条,便完成了弹棉花这道工序。

纺纱,苗语叫“拧你”。人们把弹好的棉花搓成棉条后,便用纺纱机进行纺纱。经过人工昼夜慢慢地纺,纺出数十个小个头纱团来,然后把这些小个头纱团集中起来,为组纱作准备,至此,纺花工序也就完成了。

组纱。其工序分五步进行:网纱、浆纱、倒纱、放纱、理纱。

网纱。就是说通过人工用网纱器(苗语叫“领花”),把小个头紗团中的纱线连接起来,卷在网纱器中,并按照要求来卷。每卷好一个就从网纱器上摘取一个,成为大的框纱圈。然后把这些框纱集起来,以便浆纱,这种做法,苗语叫“得贺”。

浆纱。当人们卷好框纱圈后,选个晴朗的天气把这些框纱圈放进温度适当的米汤锅子去浆,这种做法,苗语称“将贺”,把框纱圈浆好后,将其放在院坝竹竿上晒。人们一边晒,一边用手上下扯,目的是使纱线匀称,同时,也让浆纱干得更快。把框纱圈浆好晒干后,再把这些晒干的浆纱圈集中在一起,以便倒纱。

倒纱。苗语叫“姜贺”,即将浆好的框纱再用网纱器把这浆倒在积纱器(苗语叫“虽贺”)上,通过人工操作,把框纱线集在机身上。每卷完一个,连同器件一并置放在一处,共卷得10个后,把这10个集中起来,倒纱这个工序就完成了。

放纱线,即牵(拉)纱线,就是说把积纱器上的纱线牵放在放纱器上,这种做法,苗语称“夏导”。人们经过网纱、浆纱、倒纱这几道工序后才放纱线。其操作程序是:首先把木纱架安放在房屋的走廊中,这木纱架子由两根锉有尖木头的凳子和一根长1.6丈的木棒组成。木棒把这两根凳子分别穿在两端,成为木纱架。这木纱架有一端另锉有两根3尺长的竖木棒,用来接收纱线。在安放木纱架的同时,一并把10个积纱器放在走廊的座枋上,并在座枋的上方挂上一根穿有10个孔的竹扁,然后把积纱器上的纱线头分别穿在竹扁的各孔中,并把这10根线头集成一个线头。一切安排就绪后,由两个人来操作,一人握住积纱器上的纱线头,并顺着木纱架牵(拉)来回走动,把纱线卷在木纱架两头的木尖上;一人在安有两根竖木棒这端,专门接收纱线,并把纱线纽卷在竖木棒中,每接收一次纱线就往竖棒纽卷一层。两个人经过几个小时牵(拉)来回走动和接收卷线后,座枋上那10个积纱器上的纱线牵(拉)结束。把积纱器上的纱线牵(拉)放在木纱架后,人们再把梳纱器(宽5寸,长1.4尺,苗语叫“页导”,480个眼子)安在竖木棒中,并用勾针把纱线从梳纱器眼子里勾出,让纱线头露出。勾完之后,就叫邻居妇女们来帮忙,人们到齐了,才小心翼翼地从木梳纱架上取下来,并用一对长约2尺的竹竿(苗语叫“量康”)把纱线夹稳,以免松散。把纱线取下来后,并把装有梳纱器这头纱线安放在机心中,同时把纱线放长,再挑选一位老练的妇女来背织布机(苗语称“怂导”)的机心,掌握机心线上的运转。一切安排妥当后便进行操作,大伙用梳子梳理纱线,梳好一节,背机心的人就卷一节。经过几个小时的梳理,把纱线卷装进机心中,放纱线这道工序也就完成了。

理纱。人们把纱线卷装进机心后,再把隔纱器(苗语叫“柱导”)安在机心上,然后再对机心上的竹竿、梳纱器等进行整理。整理完毕后,转入理纱,理纱只需两个人,一人理纱线,一人撑勾针。理纱的人把线头理好后就递给勾线头的人。两根线头递一次勾一针,需要几个小时才能把线勾完,组纱这道程序的最后一道工序也完成了。

织布,苗语叫“诶导”。人们把织布机机心上的纱线理好之后,便将其安放在织布机后半部,把竹竿、梳理器、隔纱器等器件(含纱线)移到前半部。然后,对织布机的各个器件进行修整,一并把穿梭器(苗语称“昴导”)及穿梭器心的团纱安好,修整完毕才开始织布。织布,关键要掌握织布机上的竹竿、梳理器、隔纱器、穿梭器这四个要件。竹竿用以隔离公母纱线(即上下线)和控制上下线的松散;梳理器起到使布料平稳的作用;隔纱器使隔离纱线上下梭动;穿梭器用纱线穿梭左右,是决定织布快慢的要件。把握这几个要件,织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图1)。

在吱呀作响的木质苗绣机前,笔者凝神静气地看了许久。上了年纪的苗族妈妈们,透过老花镜镜片,手眼并用地利用最原始的木质工具,来来回回、无限循环往复地交织出复杂的几何图案,将苗家人千百年来最朴实的美好寄托勾画在这精密细致的绣品当中。布织好之后就开始根据服装的样式进行裁剪,服饰有好几种类型,小孩的、大人的,男式的、女式的,未出嫁少女的、出嫁女子的,隆重节日的、劳动的、老人的等各种不同年龄,不同场合的服饰。

在不断地走访记录中认识了一群生于大山长于大山的、可爱的苗族妈妈,她们热情好客、淳朴友善。虽然保守却夹杂着虔诚手工艺人的朴拙性情,如同她们手中的苗绣一样细致入微,含蓄却又分明地传达着传统之美的厚重质感。当那些震撼的石窟佛像、埋藏多年的各类文物、名扬国际的京剧脸谱和《舌尖上的中国》相继风靡全球,成为“China”经典标识的时候,这一方小小的绣布,除了在老一代匠人的手中断断续续,就只剩被载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仅仅依赖民间代际传承无异于自生自灭,谈及继承和发扬,说易行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