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常元
摘 要:服装行业目前缺乏的是适应生产一线技术密集的设备环境、工艺技术管理形式的技术人员,并非某一固定的岗位工作人员。高职教育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宗旨,从学生掌握的技术结构分析,面向职业能力的培养会使教学目的更鲜明,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并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职业延伸空间。
关键词:岗位能力;生产性实训;职业能力
1 服裝行业背景分析
服装行业曾经是中国的支柱,占据出口创汇的半壁江山。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密集型生产劳动逐渐被高科技、多元化生产所代替,服装行业的冲击、变革与转型成为必然。如何重建服装行业的辉煌,在于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服装的内在品质和附加价值,打造出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特色而。服装行业竞争的主要优势集中在加工和生产技术领域,而产品的研发、设计、后期的营销能力相对薄弱,服装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服装未来的走向。
2 服装专业教学的不足
原有的服装企业人才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不了解企业的运作形式,更不具备市场把握能力,难以适应现代市场为主体经济形势下“供、产、销”一体化发展需求。现代化的企业、服装市场对专业人才提出新需求,要求从业者不但具备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岗位能力,同时兼备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职业素质,更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可塑性。
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的变革,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进行人才培养的载体。专业建设是实现高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必须根据行业企业人才的能力需求进行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3 岗位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实践
3.1 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
一种技能的掌握到一项本领的具备,一般分为了解——熟练——掌握——应用几个阶段。我们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分阶段能力构成,逐渐提升直到综合运用。从企业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出发,明确就业岗位群,划分不同的能力构成。对于通识能力,制定基础能力课程群,如服装基础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CAD等基础平台课程,采取专业教学加兴趣引导,强化训练基本功。
3.2 专业实践能力的强化
现代企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在实践教学训练条件下,学生会更能满足企业需求,适应市场竞争环境。专业教学中我们通常将服装面料、结构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制作、软件应用等课程提炼出很多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但是在课程衔接、内容的融合方面缺少必要的沟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将这些技能要素组织起来的综合性环节。我们通常采用项目化教学手段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构建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项目的选择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比如在女装教学中,引入企业案例或者品牌服装自主研发活动,在设计、色彩、结构、材料等课程架构有效的关联,并展开后续阶段的学习。
3.3 岗位能力的训练
第一,校企合作是实现岗位能力的首要条件。学校首先充分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要求。企业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材选取、考核方案、实训课程、技术培训等等,真正做到“校企共管、共建、共同发展”,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符合企业岗位要求。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培养职业能力核心,以就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开展项目合作,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真正做到工学结合,保证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同步性,能完整的实现从学生-学徒-准职业人-职业人身份的转变。
第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岗位能力的必要保障。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还原生产状态。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近距离面向企业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操作中也发现很多的弊端。比如岗位的局限性、就业的灵活性、管理的规范性等。我们专业通过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和生产形态,掌握专业技能,训练专项技能和整体职业能力。
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实现企业的生产、管理功能。通过企业大型生产项目的实际操作,将设计、款式分析、面里料选择、辅料准备、作业指示书、工艺制作、质量检验、半成品与整烫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应用知识,锻炼能力,在企业项目实践中实现岗位意识和职业能力的转换,实现“教学做”一体,“产学研”同步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企业的参与,更好地突出教学中涵盖的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重难点,优化、丰富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也为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供可靠的执行依据,解决毕业生就业之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实现院校专业教学与产业链条的真正接轨。
第三,信息化技术手段是实现岗位能力发展与拓展的坚实依靠。岗位能力的培养也要充分考虑其结构的变化,如新工艺、新设备以及能源更新等,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料、网络课程、信息化平台等多种手段将企业技术、设备、材料有效的呈现于课堂,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实用。学生在获得新型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有一定的职业可塑性和发展空间,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服装行业才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专业教学也要兼顾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在专业教学中,不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更要有充分的岗位体验,从而练就一定的就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共育,协同发展,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教学环节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对应性,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更为企业所满意和接受,学生更能学到应用型实用性技能,满足双方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应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肖劲蓉.校企合作中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分析[J].美术教学研究,2012(16).
[2] 张君浪.高职院校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山东纺织经济,2010(12).
[3] 翟秀岩.校企合作中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4(11).
[4] 吴世刚.多维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服装岗位教学实践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