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敦煌壁画装饰语言对当代版画创作的影响

时间:2024-05-17

李静

摘 要:探究敦煌壁画装饰语言在当代版画创作的运用。从敦煌壁画的装饰语言、表现特点入手,对当代版画的影响、存在的问题和当代黑白木刻语言的探索展开分析。将敦煌壁画装饰语言与当代黑白木刻语言创作相结合,探索敦煌壁画装饰语言的传承与发展,丰富当代黑白木刻的创作语言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敦煌壁画;装饰语言;版画语言;黑白木刻

敦煌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保存最完好的石窟之一。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保存着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历时千年,内容丰富,数量巨大,艺术传承关系清晰,艺术风格自成体系,装饰图案纷繁瑰丽,是中国壁画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活着的一部美术史。

敦煌石窟艺术是以宗教为目的,是以实用艺术为手段,成为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艺术的经典。敦煌装饰图案是敦煌石窟群艺术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段,史苇湘先生指出:“敦煌石窟艺术以注重装饰为其最大特点,故图案的创作与运用极为普遍,几乎窟窟有匠意,壁壁有创新。492个洞窟,就图案而言,就是一个装饰艺术的博物馆。”[1]

文章将敦煌壁画装饰语言在当代黑白木刻创作中加以系统的整理、研究,探索将敦煌壁画的装饰性在当代黑白木刻创作中的运用,使版画作品具有个性、创造力和时代特色,并丰富当代黑白木刻的创作语言和思想内涵。

1 敦煌壁画的装饰语言

敦煌壁画是中国壁画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活着的一部美术史。冯骥才先生讲:“从艺术上说,敦煌壁画是东方中国乃至人类世界一个独有的样式,这便是敦煌样式。”敦煌壁画的装饰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她历经千年,艺术家为了佛教主题营造视觉幻想的境界,为了超脱亲和营造色彩效果的瑰丽,为了佛教文化经营位置的精神。以秩序化、规律化、程序化、理想化、抽象化作为艺术手段与人们的信仰、审美相统一,将严肃而神秘的造型符号融入艺术和生活中。这种敦煌样式,是极具生命力与创作力的装饰语言,是敦煌特有的装饰语言。

敦煌壁画的视觉幻想的境地,是秩序化、规律化、程序化、理想化、抽象化,加强了视觉引导和审美感召。从色彩效果的瑰丽上看,色相对比(无色彩与有色彩对比、无色彩与补色对比等)、补色对比、色块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等表现手法使得敦煌壁画用色有的浓重淳厚,有的鲜艳明快,形成典雅时尚的韵味,充分展示了中国色彩的神秘感和浓郁的东方气息。从经营位置的精神上看,表现在敦煌壁画内容与洞窟形制的布局以及组织方式上。莫高窟254窟“萨埵太子舍身伺虎图”是一个特定的故事和画面与石窟建筑、塑像构成立体综合的艺术装饰样式。踏进石窟就沉迷与建筑的地面、窟顶、中心柱,壁画的佛像、背光、龕楣、服装,忍冬草叶纹、卷草纹、云纹、火焰纹、几何纹,动物图案,藻井、平棋、人字披图案,装饰成“三位一体”的精美而瑰丽的精神殿堂。

敦煌壁画的装饰设计是按照佛教主题内容的需要,根据画师风格,在统一的形式下进行创作,反映佛国的极乐世界。由此,敦煌壁画的装饰语言整体和谐,宁静与庄重又不失飘逸的动感,达到辉煌壮丽的装饰效果和审美境界。

2 装饰语言的表现特点

敦煌壁画经营位置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装饰性,壁画构图通过知觉透视将佛经故事有序表现在一个平面空间,同时又追求三维的视觉空间感。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壁画表现的中心式构图与透视关系,突出解决了中心佛的形象问题,同时又很好地解决了繁多的人与物在画面上的有序安排。“观无量寿经变”壁画的构图宏大、人物众多、层层叠叠、繁繁密密,中心构图使得画面错落有致、层次丰富、气氛肃穆、格调高雅、气韵生动。

敦煌壁画经营位置除中心构图形式,还有情景构图形式。最经典的是敦煌莫高窟254窟南壁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壁画构图严密、饱满、生动、散点透视。整幅作品构图独特别致,按照主观表现意图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而是以整体节奏和情感意境为目的展开,自由移动切换视点使得《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在构图上形成一种独特视觉感受和审美意境。这种构图的装饰手法强调的是审美主观表现和视觉自由切换,并通过联想获得本能的深刻感受,从而使画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巧妙构思。

3 敦煌壁画装饰语言对当代版画的影响

敦煌壁画装饰的艺术形式一直在追求“中和”的意境以及对称和对比的美。所谓“中和”,即适中,强调对立的和谐统一。这种敦煌样式,是极具生命力与创作力的装饰语言,是敦煌特有的艺术语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佛教艺术与西域各民族艺术交融、演变、传承的过程,发现各种装饰形式和表现方式都是深深扎根于华夏文化的土壤。

敦煌壁画装饰的艺术在进行黑白木刻创作探索的同时,其“视觉幻想的境地”“ 色彩效果的瑰丽”“ 经营位置的精神”运用于版画创作中,通过“刀法”、“黑白”强调对立的和谐统一关系,敦煌壁画中故事内容整体与局部关系、万佛的排列组合关系、装饰图案的对比关系、知白守黑的原则。都为当代黑白木刻创作学习、借鉴、运用提供新的途径。

黑白木刻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刀法组织点、线、面、黑、白、灰,基于个人经验和理解方式,实现对对象原始语境的消除,进而获得视觉语言的转换,画面的痕迹与印痕不在脱节,而是连成一个逻辑相同的艺术整体。创造性地运用点、线、面、黑、白、灰、刀法组织对象,重新建立艺术家和世界的有效联系,并强调这种联系的特殊性,即个性的、时代的创造力。

4 当下版画创作存在的问题

版画发展到今天,实际上一直在不断突破和重组,由于版画的创作过程是理性的,每一道工序和技术环节都会对艺术家语言的方式、方法有所束缚,往往错把制作上的精确和精美当本体语言探索,使人认为对技术性研究所进行的探索就是艺术语言的目的。以作者在创作中的体会而言,过分强调技术探索,走进了技术的囚牢,无疑从前的作品就不难看出,一味追求技术的尴尬境地,甚至玩弄现成的技术。同时,对问题的单一关注,使得问题转化为重复的概念,并与真实而对抗,思想情感遭到压抑,创作由此成了一种普遍的和通俗的技术“再现”,与表达思想观念分离。于是就套用一种的方式、方法和获取现有的技术赢得赞誉。因为,模仿技术比模仿艺术要来得容易。所以,只是为了版画而版画,不是出于表达思想观念而创作。由此作者感悟到无论技术如何精湛,都不能表达作品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只能是手段,而不能是目的。

5 当代黑白木刻语言的探索

我们从艺术语言形式上讲,构建黑白木刻作品,有诸多要素,比如观念、造型、构图、黑白、刀法等等。但在作者看来,每一个艺术家可能都会有各自不同侧重,正是这种独立的思考,才使得我们在黑白木刻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主动的对敦煌壁画装饰语言的研究,将其转化为刀痕,并通过点、线、面、黑、白、灰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形成有规律的、有节奏的、有意味的黑白处理和刀法组织。可以说,这种独立的艺术语汇,才是黑白木刻艺术语言的核心。因为,唯有黑白、刀法是黑白木刻独有的、不可取代的,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因素。

黑白木刻创作已不再是为版画而版画,而是在无数的点、线、面、黑、白、灰关系中感受和寻找和谐,并将煌壁画的装饰语言形式要素转换为个人的视觉元素。它的属性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独特的个人视角和情感,并且借用敦煌壁画的装饰语言为我们的版画艺术创作服务。

作者通过研究敦煌壁画的装饰语言,其目的是探索黑白木刻艺术创作的黑白、刀法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实践的重点在艺术表达方式、方法上进行新的尝试,达到“ 形神兼备”、“立意为象”、“以象尽意”、“随象写意”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趣味。

6 结语

敦煌壁画的装饰性语言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因此,黑白木刻艺术语言的黑白观念,它超越了黑白木刻本身的观念。“黑白”即“玄素”,黑白两色组成太极,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所以,对黑白木刻艺术语言的思考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史苇湘.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235.

[2] 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续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 赵声良.敦煌石窟美术史(上下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