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时间:2024-05-17

曾祥宇

摘 要:文化符号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内涵丰富。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文化符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积淀蕴含着生活哲理、智慧和情感,应该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在三大构成教学的作品案例赏析以及造型训练中载入中国文化元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论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构成设计

1 构成设计教育的历史发展以及国内外现状

构成这一概念起源于1913年~1917年俄国新艺术运动的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主义的实质是形态构成,放弃了纯粹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转而追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并能运用于现实生活和产业。1919年,德国著名的建筑家、设计理论家瓦尔特·格罗佩斯建立德国包豪斯学院,引进构成设计这一概念融入基础教育之中,逐步形成了设计教育的基础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传入过我国,各大艺术类高校纷纷把构成教学看成是现代艺术设计改革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构成教学逐渐形成为设计教学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构成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性的艺术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设计训练掌握形式美的構成原则并注重各种材料的使用和表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使现代教育摆脱了传统的以装饰风格为主的工艺美术教育。由于构成教育涉及大量的训练,加上多年来模式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只要掌握不当就会入形式主义。导致学生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并不知道平面构成中为什么要反复组合“点、线、面”,只是死记硬背色彩构成的色彩调和方式,并不知道立体构成和装置艺术的区别,这几乎完全与专业设计课程脱节,违背了构成设计教育的初衷。针对这一问题,大量的专业学者和艺术设计工作者都提出过大量的观点和解决之道。鲁迅先生曾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越来越被各个国家重视,大量的以民族文化为元素的设计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作为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熟悉和传承完全可以从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构成教学中开始实现,也可以打破构成教育中的形式教学,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和构成教育的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形”与“意”

文化符号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内涵丰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蕴含生活哲理、智慧和情感的标示,应该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资源。

从中国美术史角度,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大致分为原始社会时期、奴隶时代、战国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时期、隋唐时期、五代两宋、元代、明清和近代时期,各个时期和各民族都在“形”上产生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例如,原始时期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独特的线条组成了涡状纹、垂幛纹、方格纹、雷纹等平面装饰意味的图形符号,其次奴隶制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所出现的鼎等造型和饕餮、夔龙、夔凤等纹饰,也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代表性符号。又如,战国秦汉时期的帛画和漆器装饰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和佛教艺术的兴起、隋唐时期的“唐三彩”、敦煌莫高窟等唐代壁画、两宋时代的院体花鸟画、元代的文人画、明清时代的水墨大写意绘画以及园林宫廷建筑等。在中国历史文化这个大宝库中,每个时期的绘画、陶器、瓷器、建筑、雕塑等手工艺品,都有太多可以值得深入探索的造型形态、结构和色彩运用。

除了对传统文化符号“形”即表现形式上的思考,其“意”即其所包含的各家思想风格内涵更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符号反映了当时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崇拜,其意境上带有神秘和朴拙之感。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商周青铜器用于祭祀朝拜,代表至高无上统治阶级,体现的是一种庄严大气之美。到了战国秦汉时期“诸子蓬起,百家争鸣”,尤其以孔子和老庄的儒家美学思想为主,影响至今。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乱战争,文人们更加崇尚老庄,“玄学”兴起和佛教发展,出现了第一批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古代文艺理论著作以及名垂千古的谢赫的“六法论”,更是提出了把外在的形色和内在精神合二为一的重要观点。隋唐时期以孔孟儒学为正统,儒、佛、道三教并立发展,赋予了这一时代文化的健康、大气、生气勃勃的精神。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徐熙和黄筌的花鸟绘画所凝聚的美学思想,确立后世数百年花鸟画艺术的基本格局,以及苏轼与老庄一脉相承提倡平淡的艺术美学思想,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宝绘录》中曾记录:“古今之画,唐人尚巧,北宋尚法,南宋尚体,元人尚体,各随时代不同,然以元集宋,足称劲”元朝延续儒家思想为主,元四家推动文人画在绘画史上新的一页,讲究笔墨的趣味和诗书画印的结合。到了明清时期,宋理明学成为文化的主体和官方哲学,进入了“西学东渐”中华文化融合的初级阶段。

3 构成设计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符号形与意的运用

3.1 在三大构成作品案例赏析以及造型训练载入中国文化元素

比如在平面构成设计中,大部分的教材和教学都是以点、线、面作为造型的基本要素,在学生训练过程中,也是比较系统和固定的从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等形式去组合练习,强调学生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最终的作品常常出现机械化模板化较重的情况。实质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大量存在富有民族情感和特有底蕴内涵的符号图形,在形式上符合构成学中点、线、面的重组概念,应该深入研究和学习。比如太极八卦图,中国古代道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中利用“-”和“--”符号组成的八种基本图形,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太极八卦形态上不仅具有构成学中所说正负形的美感,并且不断通过形态衍生来带代表无穷的神秘的哲理和周易象数,可以说是构成学中经典的图形,目前市场上大量的设计作品也是从探寻太极八卦而来。其次,构成学中审美原则中强调对称和均衡的美,大量的中国传统图形、建筑、工艺品体现了这一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是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原型为中国结,中国银行标志设计原型古钱币,现代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不仅要传承,更要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因此,在学生练习中应该加入搜集我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任务和再设计的课题研究。

3.2 在三大构成中载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论著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满理论,只有从传统文化美学理念里去汲取营养,才不至于让我们的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而中国上下五千年各个时期产生的文化符号其背后代表的美学思想十分丰富,如儒家突出创造新变流动、道家美学齐同万物、楚辞的烂漫等,为我们在构成设计中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眼界。在构成作品中,应该通过对这些美学思想的学习理解以后转化成创新性的图形符号,使作品不仅具有形式上美感,更具有文化底蕴和哲理性。

总之,不论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现代设计的重要源泉,还是人类历史赋予我们文化传承的责任,把民族文化符号融入基础设计教学中——构成,都值得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去探讨和研究。目前,有关于中国美术史和美学以及构成课都是分隔开的,以怎么样的形式进行有效的结合,需要我们在以后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 李琦.设计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 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