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学习迁移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17

孙中雯

摘 要:学习迁移指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对此后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它被广泛用于教学中,但在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充分重视迁移的作用。本文在概述学习迁移的概念之后,着重探讨了学习迁移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以求促进美术教育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学习迁移;美术教学;运用

迁移是人类学习的普遍特征。大多时候,迁移可以使学生更快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学习迁移建立在两个有联系的不同知识或科目上。但这种“联系”又建立在学生对已学会的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上。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为迁移而教”,这也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迁移产生的范围和情境非常广泛,不但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可以发生迁移,而且动机、情感、意志等内隐因素都可以产生迁移。

1 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是现代心理学的原理之一。心理学中把学习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我们日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等都属于学习迁移现象。根据不同的标准,学习迁移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比如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反之称为逆向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反之称为负迁移。

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也有助于毛笔字的学习。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因为客观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在认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总是受到各种先前经验的影响。

2 学习迁移与美术教学

学习迁移是一种很普遍的学习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巧妙地利用迁移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在低龄段的美术教学中,学习迁移体现在简单的绘画元素组合和行为方式上。比如一位新教师教小朋友们画叶子,叶子的造型对于成人是非常简单的形体,但有些年龄较小的学生在老师示范多次的情况下也怎么都画不出来。教师十分着急,最后只能一一帮画。后来一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说:“你只需要告诉小朋友们先画一个圆,在圆的上面再加一个三角,之后擦去圆形和三角形之间重合的线就完成了。”这个例子说明了小朋友把画圆形和三角形的知识迁移到了学画叶子的过程中。而行为方式的迁移,就是指小朋友本身的性格行为会直接影响绘画行为。比如文静内向的小朋友,画面普遍较为整洁,所画物体偏小;而性格活泼调皮的小朋友,画面则大胆,甚至略微杂乱,所画物体偏大。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习迁移主要是学科间的知识迁移。高中美术鉴赏包含玉石、青铜器、陶器、建筑、园林艺术等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范围十分广泛。在鉴赏这些艺术形式时,不能仅仅停留在造型、图样、工艺等方面,更多要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底蕴。要想真正地学会分析和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就必须融合文学、歷史、民俗等其他学科知识,建立学科间的知识联系。

知识迁移也丰富了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新课程的影响下,近年来美术课程的课程设计变化了许多。讲授法是以前大多美术教师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直接而高效,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无法积极地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再看现在的美术课堂,音乐、戏曲、舞蹈都可以融入教学环节当中。比如在欣赏中国的园林艺术前,先欣赏一段昆曲《牡丹亭》,品味昆曲细腻婉转的南方意蕴,再将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相结合,比对昆曲与中国园林之间的微妙相通,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园林的风韵。又如欣赏舞蹈,引导学生感受舞蹈家的身姿与飞天壁画的相通。

知识迁移有利于学生提高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现在美术欣赏的教学形式日渐丰富,美术教学不再局限在课堂中,还可以到课堂外,形成课内外的知识迁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真实的风景中感受、体验,认识现实生活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或者到博物馆、美术馆去亲眼观看课本中所介绍的玉器、青铜器,以及跨越古今的画作。例如,欣赏印象派美术作品时,教师就可以在中午、傍晚时分带学生到校园,以观察、摄影、写生等形式让学生对风景产生更直接、深刻的感受。真实的体验,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打下了基础。

知识迁移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在鉴赏美术作品时,由于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审美角度、生活经验、个人兴趣的差异,学生对同一样事物有不同审美感受。比如欣赏青铜器,有的学生关注青铜器上面的纹样,有些同学被青铜器的造型所吸引,有些同学叹服青铜器高超的制造工艺。又如,一个喜欢历史的同学,可能将喜爱历史的情感态度迁移到美术鉴赏中,通过古画去了解古代的服饰、建筑、礼制等。教师可以借助知识迁移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美术教学中学习迁移的运用

3.1 音乐知识的迁移运用

音乐、美术都属于艺术门类。音乐中有情境的描绘,美术中有音乐的韵律与节奏。在审美活动中,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可以相互打通,其中听觉和视觉是最容易产生的通感。因此在美术课堂中,音乐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常客。比如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可以播放《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巍巍高山、潺潺流水。这有助于学生更快、更深入地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通过音乐鉴赏美术作品,能体现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感,弥补了语言苍白空洞的不足。

3.2 文学知识的迁移运用

古人云:“诗言志,画传情。”“诗情画意”一词很好地体现了文学与美术的紧密联系。王维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他被世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诵读他的诗作就仿佛进入了一幅画面,而看到他的画作则感觉诗意蕴含其中。这表明了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3.3 生活经验的迁移运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美术欣赏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应该增加实践,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课堂,去当地的名胜古迹,拜访民间的手工艺者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博闻广识,更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例如,学生如果去过了陕西凤翔,那么凤翔泥塑那鲜艳的色彩搭配以及手工匠人的娴熟工艺便会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这种室外教学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感。

3.4 政史知识的迁移运用

美术作品与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它无声地诉说着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风俗民情、政治背景、地理地貌等。因此,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能脱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比如欣赏《簪花仕女图》时,教师就必须讲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带来的人们审美的变化;欣赏不同时期石窟造像的风格特点时,更是要了解各个时期的社会审美变化与差异。

总之,学习迁移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习迁移的作用,并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崔春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知识迁移[J].科教文汇(中),2011(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