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谈芗剧生存及发展问题

时间:2024-04-24

林闽敏

[摘 要]芗剧是具有浓郁闽南乡土气息的优秀民间艺术,与台湾歌仔戏是同根并蒂的姐妹花,是闽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情感纽带。然而,芗剧在当今社会受到飞速发展的科技、文化冲击,面临着生存及发展问题。必须通过:走进课堂、文物化、市场化、电视化、闽台文化交流等一系列方法与手段,使其艺术生命得到不断延续和发展。

[关键词]芗剧;闽南文化瑰宝;闽台情源;生存;发展

一、芗剧的社会意义与社会职能

千百年来,闽南人民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文明和璀璨的精神文明,芗剧是其中一朵乡土气息浓郁,是闽南人民、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喜闻乐见的瑰丽奇葩,她蕴涵着丰厚的闽南文化。芗剧流传于漳州、厦门、晋江、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她伴随着闽南人走过历史的沧桑,带给多少海外华人思乡的慰籍,正所谓“天涯海角任飘零,心有乡音一点灵”。

观众欣赏芗剧,不仅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也认识了这一戏剧所反映的生活,从而培养了或提高了认识生活的能力,更能明了真假,善恶和美丑,更能明了应该有的是什么生活和应该怎样生活,产生戏剧教育人民的作用。芗剧反映了闽南人的性格,反过来,又在闽南人性格、闽南人心理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音乐家们从丰富的芗剧音乐中得到创新的启示,民俗学家从芗剧的历史渊源中寻找到与台湾歌仔戏的血肉亲情,社会学家从芗剧中捕捉到了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二、芗剧目前生存现状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社会不断发展,在过去闭塞单调的生活中,看戏是唯一的娱乐消遣,而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艺术形式,高科技产品,新型的文化传媒,这意味着戏剧一统天下的时代结束了,戏剧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面临被时代淘汰的险境。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特别是闽东南沿海一带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西方文化也大量涌入,福建传统地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新生代能说方言的越来越少,传统民间艺术大量流失。

福建沿海地区民间职业剧团调研课题组于2005年6月对闽中南农村300多户三代1600多人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是否喜欢戏曲?将调查结果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进行归类统计。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发现,对戏剧喜爱程度有强至弱由老年—中年—青年,一代代递减。戏剧失去了观众,就想楼房失去地基,面临着倒塌、绝迹!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芗剧如果不能应变,就面临衰落,甚至成为历史的名词。

这些都为我们敲响警钟,抢救、保护和传承芗剧,已迫在眉睫。芗剧应该怎样保护、发展,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三、发展的可行途径

(一)走进课堂培养继承人

1.走进课堂

许多当代青少年身为闽南人,却听不懂芗剧,甚至不喜欢芗剧,这严重的阻碍了芗剧的传承。将芗剧引进课堂通过音乐教学这一特殊形式,促使青少年认识和学习芗剧,激发他们对芗剧的热爱。培养一批爱好芗剧的观众的同时,还培养出一些继承、改革和创新芗剧的人才。新型的学校制课堂教育:培养出有扎实的基本功:唱、做、念、打全面发展;有文化、有知识、献身于芗剧艺术事业,适应新时代的接班人。

自1990年起,在政府教育部门的倡导、指引下,泉州南音以“乡土教材”的名义悄然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据不完全统计,10余年间(1990-2001),共有123所学校设立南音课,12-13万中小学生接受了南音教育,有近千名学生参加过每年一度的南音演唱比赛。南音进课堂这一成功的例子,芗剧应以之为学习的榜样,借鉴南音的成功经验,将芗剧带入课堂。

2.培养继承人

芗剧艺术综合了文、音、美、舞、打、杂技各种艺术形式。因此,培养芗剧继承人才,不仅仅是培养芗剧表演人才,而应培养一系列的芗剧人才——编剧、导演、戏曲音乐家、美术家、背景音乐演奏家等,这一系列的人才培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一代的芗剧艺术工作者,应具有一定的艺术理论修养,现代气息,不会为传统所局限,能够为芗剧艺术引进进步的文艺思想,先进的表现技能,提高剧目创作的质量,丰富芗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促进芗剧的现代化发展。

(二)文物化基于传统勇于创新1

1.文物化

芗剧的形成、存在本身即体现了一种历史与文化的价值,她所包含的音乐元素是非常古老而丰富的,而这些元素所折射出的“文化空间”更是体现出一种了不起的世界性价值,对这种活态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加以保护。然而,只有把芗剧的保护文物化,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好芗剧。

2006年南音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2007年古老的南音又成功申报联合国“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本世纪我国继昆曲、古琴之后的第三项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市南音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受到专家关注。泉州南音的保护经验给芗剧的保护、传承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芗剧应吸取南音的成功经验,以文物化的形式好好保护。

2.基于传统勇于创新

芗剧许多经典的剧目,都是民间艺人口头传授,保留在民间艺人的脑子里,应当把它们用科学的方式纪录下来,加以审定、修改和研究,才不会遗失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剧目,从而丰富芗剧内容。用古老的戏剧艺术表现现代生活不贴切,不实际。而现代戏剧配合形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真实的笔调描绘现实生活,刻画现代人物形象。戏剧的继承和创新相辅相成,正所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戏剧艺术综合了文、音、美、舞、打、杂技各种艺术形式,因此,戏剧的创新应该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例如:题材、音乐、表演形式、舞台美术、艺术思想等等。戏剧必须要基于传统,勇于创新,同时推动芗剧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有完整体系能更好地表现新时代、新生活的当代艺术,使得戏剧在多元组合的艺术天地里更上一层楼。

(三)市场化政府扶持

1.市场化

芗剧屡获大奖的剧团,在演出市场上却处境尴尬,通往市场之路举步维艰。根子仍然是在机制问题。由于剧团都靠财政供养,因此,获奖剧目虽多,但获了奖之后,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如何将这出戏推向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戏剧发展的市场之路是一条必由之路。没有市场,就没有戏剧。而一旦戏剧发展的市场机制建立,形成一种良性、健康的市场链,戏剧的发展生态将逐渐恢复。应把传统戏剧作为一种商品或者作为一种品牌来运作将其市场化、产业化,需要理论的研讨,更需要在市场不断探索。

中国已步入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戏曲要发展就必须跟上脚步,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化体制,建立与现代芗剧艺术发展相适应的演出制度和剧团体制,把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运用到剧团经营上,除了重视艺术人才的培养,还应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社会关系,加强行销推广能力,降低营运成本。既要按照戏剧艺术规律办事,又要遵循市场化经济发展规律。

2.政府扶持

芗剧要生存、发展,国家政府应加强对芗剧事业的思想和艺术的领导,必须在政策上作出一些规定,如建立统一审定剧目的制度,加强公私营剧团的管理,有计划地培养芗剧新人才。芗剧艺术界的工作者,艺术家的地位,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应该和他们所担任的工作,作出的贡献相称,这样不单单为了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吸引了更多的艺术家加入到芗剧的工作中,对芗剧的传承,发展是非常的有利的。另一方面,也应对损害芗剧,不尊重人民创造的文化遗产,国家的精神财富的行为,必须给予批判、纠正。政府相关文化部门,针对不同的剧团经营形式,应加以合理的调整和适当的管理,尤其对业余剧团,剧目上进行合理审查,革除戏曲中的不良内容、封建糟粕,以及舞台上丑恶、猥亵、野蛮、恐怖的表演,充分发挥各种不同剧团的作用。对管理制度加以指导,团结、教育、改造艺人的思想觉悟,提高艺人的文化知识水平,积极领导搜集、审定、修改、保留优秀的传统剧目工作。

(四)电视化闽台对外交流

1.电视化

1962年,当时负责台湾电视公司全部闽南语节目的王明山先生,将第一个歌仔戏团“金凤凰”从舞台带到荧屏,开启了歌仔戏的新天地。歌仔戏通过电视这一最有力的大众传媒来拓展自己的生空间,而电视也需要歌仔戏这一大众最熟悉的艺术,将民族艺术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既摆脱困境,又跟上时代的步伐,扩大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应扎抓住这一有利形势,学习歌仔戏的电视化,将芗剧从舞台搬上荧屏!

2.闽台对外交流

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凝聚一个民族的感情乳胶.中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唯一诞生于台湾的是歌仔戏。台湾歌仔戏的源头在闽南芗江流域,而芗剧的血脉又连结着台湾宜兰的土壤。它的孕育过程,深深的包容了民族迁徙的足迹与思乡念祖的情丝。芗剧见证了历史,在闽台关系上,最能代表乡音乡曲的莫过于它了。

芗剧是闽南文化的产物,体现了闽南文化区域的精神象征、民众性格和审美情趣,有着广阔的生长土壤,从闽南、台湾到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整个闽南方言文化区域到流传歌仔戏。芗剧在“历史文化空间”上还具有重要含义。明末清初,闽南人开始“下南洋”,芗剧随着闽南人的足迹远播海外,如今只要有闽南人的地方就会有芗剧,芗剧已成为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祖籍地为闽南的华人华侨进行文化认同和文化寻根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芗剧要生存、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先进的科技;必须与与当代生活合拍,与当代观众的心态相融;应当吸纳中外姐妹艺术形式的精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变异本剧种的艺术表演形态,以增强戏剧艺术的观赏性、艺术性。相信通过走进课堂、市场化、电视化、政府援助、促进闽台交流等一系列方法与手段,芗剧会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百花齐放的艺术世界里,独树一帜,薪火不息!

参考文献:

[1]陈雷刘湘如林瑞武著《福建地方戏剧》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福州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海峡两岸歌仔戏发展交流研讨会著《百年歌仔—2001年海峡两岸歌仔戏发展交流研讨会论文集》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发行1992年9月

[3]曾学文著《厦门戏曲》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年8月第二次印刷

[4]郑传寅著《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修订版第二次印刷

[5]陈耕著《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于变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6]施叔青著《西方人看中国戏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

[7]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中国戏曲理论研究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

[8]陈松民叶美琳编《漳州锦歌丛书-吾乡吾歌》福建漳州芗城区锦歌社2005年5月出版

[9]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编辑委员会编《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1985年6月出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