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近波朗查斯

时间:2024-04-24

[摘 要]波朗查斯是生活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政治思想深受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的影响,主张以“多元决定论”的视角来看待社会阶级。在20世纪60至70年代,西方社会生产关系中涌现了一大批新的社会力量和生产组织形式,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已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在这种情形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人,波朗查斯对阶级观重新进行了阐释,提出“新小资产阶级”论,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容,促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波朗查斯;多元决定;结构主义;新小资产阶级

波朗查斯(Nicos Poulantzas,1936~1979年)原为希腊党员,后在法国大学任教,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著有《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1973年)、《法西斯主义与独裁》(1974年)、《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1975年)、《独裁的危机》(1976年)、《国家、权力与社会主义》(1978年)等书。这些著作阐述了波朗查斯对国家、阶级、权力等概念的认识,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流派的一个支流。国内学界对波朗查斯真正关注和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探讨其阶级论和国家相对自主性理念,已发表了一些理论成果。但总的来说,国内学界对其重视度不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所欠缺,有很多东西需要进一步挖掘。而且,限于语言障碍和相关理论功底,波朗查斯的很多著作未能翻译过来,致使对他本人和著作的研究只能限于一部分学者之中,影响范围还很有限。所以,拓展加深对波朗查斯思想的研究就显得很有价值。本文将从波朗查斯的思想源流、社会阶级和“新小资产阶级”以及波朗查斯理论的回应和影响等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思想源流:多元决定与结构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明显出现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管理者对于工人比率的下降、劳资双方各自内部的分化都在扩大等现象,而且阶级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服务性行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就业人员越来越多;其次是传统产业逐渐衰落,蓝领工人日益减少,白领工人日益增多;再者是出现了专业管理人员阶层。这些变化所凸显出的阶级归属问题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解决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虽深信劳资对抗的社会命题,但对于如何界定阶级、如何划分阶级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这也使人们感到有必要重新考察阶级社会的两极分化命题以及制定社会阶级的划分标准。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通过讨论后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有关阶级构成要素理论:多元决定论、政治实践决定论、经济-社会文化决定论、财富-剥削决定论。(1)波朗查斯就是阶级多元决定论的代表。这便是波朗查斯阶级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理论实质上来看,波朗查斯的政治思想体现出一种“多元决定论”的价值倾向,而这也正是法国哲学家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年)的思想主张,可见,波朗查斯是深受老师阿尔都塞影响的。所以,在此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阿尔都塞及其思想主张。阿尔都塞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发表的著作有:《孟德斯鸠、卢梭、马克思:政治和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哲学》及《自我批评》等。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受结构主义思潮影响的阿尔都塞尝试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解释马克思的著作,对经验主义、历史主义和人道主义进行了批判,构成了有别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并在法国形成了一个学派。他的结构主义原则体现为“多元决定”、“结构因果性”,他以此对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作了新的解释。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多元决定的,而并非是单单的经济基础决定论。他也把意识形态理解为社会整体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意识形态与政治基础和上层建筑鼎足而立,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阿尔都塞的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波朗查斯,可以说,多元决定和结构主义深深影响了波朗查斯对社会阶级的理解和认识,波朗查斯的思想也散发着阿尔都塞的光芒。

二、社会阶级与“新小资产阶级”论

就阶级界定理论而言,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划分根据是经济关系,说到底,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关系。列宁说:“区别各阶级的基本标志,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1]“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这就是所谓的“生产的社会关系”依据。而波朗查斯却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阶级的解读,他将其称为“经济主义”,“‘经济主义的社会阶级概念完全根据生产关系的经济方面确定社会阶级的定义,尤其是把社会阶级作为它们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所起的作用来解释。”[3]他提出所谓的结构主义阶级概念,主张由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多元决定”阶级的划分。在他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无论什么时候在分析社会阶级时都远非把自己仅仅局限于经济标准,他们都明确谈到政治标准和意识形态标准”[4]。他认为:“社会阶级是按照它们在整个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也就是它们在包括政治和意识形态关系在内的整个劳动分工中的地位来决定的。”[5]波朗查斯实际上把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关系都看作是划分社会阶级的决定性因素,这就体现了一种“多元论”的取向。

但是,波朗查斯依然指出,经济关系相比政治和意识形态而言还是最重要的,在经济领域,生产过程是最终的决定因素。这就可以说明波朗查斯并不是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依此标准,结合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标准,他对新出现的社会力量进行了阶级划分。在他眼中,传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分化局面发生改变,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既不属于资产阶级,也不属于无产阶级:相对于资产阶级,他们不掌握生产资料,是被压迫的阶级;而相对于无产阶级,他们是非生产性薪金劳动者,代替资产阶级实行统治,是压迫者。波朗查斯将这个阶级定名为“新小资产阶级”(2)。这个“新小资产阶级”包括:(1)工程师和技术员;(2)商业、广告、市场活动、财会、银行以及保险事业等领域的雇佣劳动者;(3)从理发师到律师、医生、教师、国家机关的文职人员;(4)科学研究人员。

关于“新小资产阶级”的未来走向,波朗查斯认为,“新小资产阶级”和传统的中等阶级一样,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中不断分化的阶级,他们中只有少数人可能上升到资产阶级的地位,而绝大多数人都不可避免地加入工人阶级的行列。[6]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分立也是历史趋势,各个阶级的并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国家内部关系网络。

基于此,波朗查斯也进一步提出国家在这个关系网络里所扮演的角色,形成了为后人所熟知的“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他认为,在资产阶级、新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并存的社会中,国家相对于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有一定的独立性,国家既可以满足也可以违背统治阶级的某些利益,摆脱以往唯资产阶级马首是瞻的形象。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相对分离的结果,相对自主性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具有普遍性。但波朗查斯也明白地指出,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并不否定其自身的阶级属性,相对自主性更多地是一种内部的调和机制,其目的是更好地维持资产阶级的统治、维护和实现国家内部各利益阶层的和谐、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波朗查斯对国家角色和功能的理解是其社会阶级理论的延伸,“新小资产阶级”论在波朗查斯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三、波朗查斯阶级理论的回应和影响

波朗查斯的阶级论产生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不断变迁的时代背景之下,从思想源头上受到阿尔都塞的影响。波朗查斯“新小资产阶级”理论是对中间阶级的定性,它的思想主旨在于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图像不变并将新生阶级看作其他阶级的一部分,这对于研究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的变迁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它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根据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来划分阶级的做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把政治和意识形态也作为划分标准更是有很大的漏洞,其阶级划分标准也引起了广泛的批评和抨击:美国学者赖特批评波朗查斯在意识形态的和政治的标准的基础上把集团指定为阶级是任意武断的和矛盾的,因为并不是社会劳动分工中的一切立场都可以毫不含糊地指派给一个或另一个阶级的,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存在着矛盾的阶级地位;法兰克·派宗认为,波朗查斯在划分阶级的定义中引入政治和意识形态标准,并没有收到使他以前的分析丰满起来的效果,而只有完全取代这些分析的效果。[7]这些批评意见显示出波朗查斯的阶级思想还有待完善,其理论的深度还需进一步发展。

波朗查斯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其对阶级所做出的理论探究隐含了作者本人的社会理解,包括他的“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都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为此后不同时期研究阶级和国家理论的学者提供了思考的参照,成为政治学界的一大宝贵财富。

注释:

(1)讨论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以《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为阵地,80年代则主要以《政治与社会》(Politics&Society)为阵地。

(2)关于这一群体的命名,其他学者给出了自己的想法:马勒、伯勒维叶称之为“新工人阶级”,韩特称之为“总体工人”,卡切蒂提出了“新中等阶级”的概念。不同命名体现了学者不同的社会阶级理念。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3][希腊]尼克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104.

[4][希腊]尼克斯·波朗查斯.论社会阶级[J].新左派评论,1973.(78).

[5][希腊]尼克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叶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64.

[6]沈汉.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中古到20世纪.[M].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34.

[7]任浩鸿.“新中间阶级”理论及其意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3).

作者简介:毕晓春(1991-),男,安徽寿县人,南京大学2012级世界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在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