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少数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研究

时间:2024-05-17

摘 要: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当前国内少数民族博物馆陈列展览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从少数民族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的思路及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现今少数民族博物馆重视陈列展览题材和内容,对博物馆的讲解也更贴切,并适当地增加了互动体验区域。

关键词:少数民族;博物馆;展览;互动

1 少数民族博物馆文物陈列的历史

文物陈列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化与感情化的过程。中国民族文化展示的历史在20世纪20年代拉开序幕,但真正大规模的征集、展示民族文物工作,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建国初期是民族文化展示工作得以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里仅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为例展开论述。1950年5月西北大学举办“少数民族图片展”;7月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会”;9月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举办“西南民族文物展览”;10月在故宫举办“国内各民族文物展览”等。

2 少数民族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设计思路

民族文化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艺术设计文化资源。民族地区博物馆陈列设计应该传承本民族极富内涵和表现力的民族文化元素,在整体设计和表现形式上突出民族风格与地域特征,运用文物藏品和辅助材料。通过特定的艺术手段形象地展示各民族历史或自然历史的规律,体现民族博物馆的科学水平、文物研究水平和藏品管理水平。

博物馆陈列设计有以下四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展品的展现,这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首要任务,结合展示主题进行展品的选择和布局;二是观众的心理和生理,包括体现人体工程学设计、情景设计与情境设计和人性化互动设计的内容;三是室内环境创造或室内环境设计,指室内空间独特而合理的安排,包括室内空间计划、室内建材、室内环境设备、室内照明等;四是室内装饰表现,即室内美化。不仅要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的要求,而且要注重室内空间的意境氛围,包括室内色彩、图案装饰、纹理等的美化。

3 陈列展览应该注意的问题

少数民族在各个时期创造和留存下来的物件,往往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有的人认为民族物件是老旧的、不值钱的东西,征集到博物馆后,被随意堆放,没有纳入科学的保护范畴。由于潮湿和霉变,日久天长,人为和自然损坏的不在少数。有的破损物件没有及时得到修复,被丢弃在一边,多年无法和观众见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1 重视陈列展览题材的选择

少数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首要环节是展览题材的选择。它关乎陈列展览的定向,是陈列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博物馆,其社会环境不同,性质、任务也不尽相同,要筹办一个能体现本地特色,并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基本陈列,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再做出最佳选择。

陈列展览的选题应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衣食住行。展览的目的是给人们参观,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并从中获得知识。以瑶族博物馆中的陈列展示为例,瑶族的风土人情多彩缤纷,其服装与文化更具特色,瑶绣古老而传统,构思图案繁多,刺绣手法独特。在瑶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可以将瑶族的服饰刺绣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展示。邀请瑶绣艺人现场演示瑶绣的制作过程,同时讲解员对瑶绣中的各种图案,如头饰、衣物及其他饰品上各种图案的象征意义进行及时解释,这样可以加深参观者对瑶绣的认识。

3.2 摒弃陈列展示内容的单调

对少数民族文物内容挖掘不足主要表现在展示的物品非常单调,如大多数民族博物馆采用传统的“文物+说明牌+图片”的固有模式,不能较全面和形象地阐释少数民族文物背后的内涵和文化。少数民族文物与其他历史文物比较起来,其文化价值体现还在延续,是研究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某种程度能弥补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的不足。例如,古老的傩戏、文身、刻木记事等文化事项,发端并消失于中原文明,却奇迹般地被少数民族较好地保存和延续,是研究民族文化连续性的宝贵财富。历史文物已作古,但民族文物的当代性价值却发挥了作用。因此,对展示的物品解读不足,不仅不能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核,更容易造成误解和误传。

因此在陈列展示少数民族文物上,尽可能使展示的物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例如,可以展示少数民族狩猎的一个场景,将少数民族狩猎时的人员组织成协调的队列,将他们穿着的衣物、狩猎器具等均展示在模拟的环境中。这时再配上必要的声乐、LED和文字注释,可以让参观者通过观看展示的物品同时,也在脑海里构成一个场景,使展示出的文物更加生动活泼。

3.3 讲解艺术与互动体验

博物馆的讲解员的讲解是观众了解文物的桥梁,也是传承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因此讲解员是文化传承过程的核心人物,而讲解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化的传承效果。民族博物馆讲解具有特殊性,区别于革命博物馆的严肃性、历史博物馆的庄重性、科技馆的趣味性。它的讲解应强调其传递知识的专业性、互动的趣味性、情感上的自豪感,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历史上的某些习俗,讲解时应注意语言的措辞,以免引起误解。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观众流动频繁,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观众量也越来越大,博物馆如何应对口味众多的观众,是博物馆加强公众服务时要思考的问题。互动环节是博物馆吸引观众、传承文化的亮点,精心设计的互动活动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甚至改变观众的认知、经验和价值观,能有效发挥其传承功能。互动体验活动是博物馆展示的延伸,是诠释一种文化休闲生活方式,是将休闲活动与文化传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国内外正越来越多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博物馆等展示设计中,以营造全新的观众参观体验。通过音频、影像、场景合成、触摸屏、视屏及网络等方式,共同搭建博物馆面向参观者的展示媒体技术平台。这里又以瑶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为例,可以在瑶族博物馆的展览中添加瑶绣工坊区域,使参观者可以参与到制作瑶绣的过程中去,或者在展示瑶族风土人情的展厅,除了展示瑶语、瑶文、女书、多种建筑形式、多彩多样的瑶族特色饮食、医药来展示其独特文化及瑶族歌舞等展示其精湛的艺术外,可以设置瑶族风土人情体验区。通过LED大屏幕影视、音响、触摸屏信息传播、音效环境、舞台灯光效果,多功能剧院、无线手持式互动装置、互动游戏、导览系统、远程互动教育和博物馆网络等方式让参观者能够直接参与到中,使博物馆陈列的展品活起来。

4 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最佳的展示平台,承担着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物的主要职责。少数民族博物馆不应是孤立、高高在上的教育机构,而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分子,在陈列展览的设计思路上应该将展示内容贴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陳列展览在设计和经营方面必须结合少数民族本身的一些特点,而不能片面地追求装饰和高档次的硬件。在资金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办好少数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工作,让观众可看、可听、可感、可知、可游。只有观众认可和接受这种方式才能将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谢军.我国少数民族博物馆现状与发展研究[J].艺术科技,2015(4):89-93.

[2] 罗海碧.浅论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应强化的几个意识[C].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2005.

作者简介:肖茂兴(1958—),男,广西金秀人,大专,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馆长,主要研究方向:陈列展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