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论杭图佛学分馆创建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

时间:2024-04-24

夏强

[摘 要]借景湖山,以金石书画、经典、文物、茶道等来阐释佛教文化的杭州图书馆佛学分馆的创建,标志着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开始介入佛教图书馆的建设,杭图佛学分馆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地介入杭州社会文化生活,既增加佛教文化的辐射能力,又与杭州城市品牌、地区形象相匹配,增加杭州文化内涵,努力建构杭州文化新坐标。

[关键词]佛学;图书馆;公共文化;精神;价值

佛学是什么?简而言之,即佛法之学。自其探讨方向而言,通常侧重于佛教思想体系、源流、发展之阐述等;自其内容范围而言,除佛陀所宣说之教法外,亦包括其以后之弟子、后世宗师、历代学者,以佛陀之教法为依据,加以解说、抉择、阐论之佛教各种宗要学说。又若就教法内容之类别而言,佛学统括理论与实践二方面,包括教、理、行、证四法。

现代佛学,则将佛法流行人间,化度新学,根器众生,或为因应时代学术潮流,而强调以新方法加以整理,并作有条理、有系统之说明,而使之学术化。

本文所提的佛学,着重于表述佛教对芸芸众生的普世价值,从世俗的角度去探讨人生。

一、中国近现代佛学图书馆建设的历史

我国历史上的藏书有“释藏”(寺院藏书)、“道藏”(道观藏书)与“儒藏”(一般士人

藏书)之称。其中“释藏”因寺院远离尘嚣,地处幽僻之处,所存典籍,可以传之久远。

中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佛学图书馆,是在20世纪初的上海。1922年世界佛教居士林设立对“林友”开放的佛教图书馆,1932年上海佛学书局开办佛学流通图书馆,1935年上海佛教净业社建立佛教图书馆,1940年陈法香居士创办大法轮图书馆。此外还有上海佛学院图书馆、弘一法师纪念会图书馆,上海佛教青年会佛学图书馆,兴慈图书馆等。

新中国建立后,大陆佛教图书馆建设在相当一段时间处于沉寂状态,但在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建设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时期。不仅建立有较大数量的佛教图书馆,编制馆藏目录和统一的佛教图书分类法,进行数字化改造,还编辑、出版专门研究、交流佛教图书馆建设经验与心得的学术刊物等,使得整个佛教图书馆建设能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开展,并不断地进行理论提升。目前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有近百所。到20世纪80年代,香港已有八间完备的佛学图书馆。近年来,澳门佛教界创办有佛教都市图书馆,很受民众喜爱。

改革开放后,佛教图书馆的建设开始受到大陆佛教界的重视。2000年6月弘一图书馆恢复,2000年9月广州大佛寺成立广东第一家面向社会开放的现代化佛教图书馆,后成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分馆。2003年,杭州灵隐寺建立云林图书馆。2007年,峨眉山佛教协会建立峨眉山佛教图书馆。2009年3月扬州鉴真图书馆开放。此外重庆华岩寺建有觉初佛教图书馆,苏州寒山寺、重元寺和庐山东林寺也开设有佛教图书馆。

二、杭州佛学与图书馆的历史

杭州与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杭州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与丰富厚重的历史人文,承载和滋养着杭州的佛教文化;另一方面,杭州历史上繁盛的佛教文化,在杭州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是杭州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胜地的一个基本依托。“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白居易约一千二百年前的这句诗,就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年杭州发展与佛教文化之间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密切关系。杭州“东南佛国”之美誉,即是历史的明证。

在这些寺庙中大部分都设有藏经阁、藏经楼,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灵隐寺藏经阁了。在其近一千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阁中除了经藏,还留存下许多珍贵文物,大致包括三类:书画、瓷玉和法物。这其中,从敦煌石室所出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历史最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此外,还有珍藏了大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本龙藏等等。

这其中,最接近现代图书馆、最为著名的是“灵隐书藏”。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清代浙江巡抚、学者阮元鉴于好学之士无力购书,借书又难的状况,决定在杭州灵隐寺大悲阁后建立“灵隐书藏”,这座藏书楼也就成为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虽“灵隐书藏”的图书不得外借,但可在馆内阅览。可见“灵隐书藏”已略具近代图书馆的性质,为学人阅读提供了方便,对于推动当时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令人痛心的是,1860年“灵隐书藏”被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中。其后虽有热心之士提议重建,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直到2003年,在浙江医科大学图书馆原周子荣馆长的全程参与下,灵隐寺才在内部建立云林图书馆,该馆的馆藏文献以佛教类为主,社科类为辅,包括图书、报刊、声像资料等。

三、杭州图书馆佛学分馆的建立

2008年7月,为擦亮“东南佛国”金名片,传承、弘扬杭州佛教文化,推进“旅游国际化”战略,提高景区原住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在杭州灵隐寺景区形成佛教理论研究中心、佛教艺术教学中心、佛教文化交流中心、佛教旅游休闲中心。同时结合杭州佛学艺术研修苑和杭州图书馆特色专题馆建设,依托杭州图书馆,在此打造一座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佛学图书馆。

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早在2006年,杭州图书馆就已经筹划进行很多专业书籍的订购。因为佛学书籍的读者相对小众,再版次数自然没有畅销书频繁,工作人员为此特意从台湾订购了一批珍贵著作;到2008年,杭州图书馆迁至钱江新城时,这些书籍按类别进行了分流。到2012年5月,杭州图书馆佛学分馆试开馆时,拥有实用面积四百多平方米,汇集有八千多种佛学类精品书籍。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关于佛学的,当然也不乏艺术、茶道、养生方面的精品书籍。佛学分馆与周边的青翠天然一体,走进这一座对所有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只为让你找寻心灵的一方净土。

据统计,杭州图书馆佛学分馆自2012年5月试开放至当年底的几个月时间里,接待读者三千余人,重点接待近四十次,其中国际交流四次。

从当年7月开始,开始举办主题活动,包括每月两次的“清心写心——佛学分馆书画沙龙”,每月一次的“听佛教故事,品禅味人生——佛学分馆禅茶会”,每月一次的“佛学与生活——佛学分馆读者沙龙”及主办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大型讲座。还多次进行佛学方面的业务学习,例如邀请同事讲述台湾佛学馆相关见闻,邀请永福寺法师讲解《金刚经》,邀请法师介绍佛学的基本知识及简单的打坐呼吸之法,邀请法师讲述学佛核心,用佛法解决人生烦恼,使人们活得更快乐,邀请法师讲述佛教文化,邀请杭州佛学院老师讲解《法界次第初门》等。除此以外,佛学分馆还组织以游学的方式进行佛学参观考察,亲身体验佛学文化的广袤深邃。例如考察中天竺杭州佛学院图书馆,参观考察富阳天钟禅寺,参加浙江美术馆“弘一法师书法展”的开幕式,欣赏大师书法作品,提高艺术修养等。

佛学分馆开馆以后每月还主办两次书画沙龙,每月主办一次禅茶会,每月主办一次佛学与生活读者沙龙,从未间断。特别是书画沙龙和禅茶会,以员工辅导教学的方式对推广图书馆公益性,提高市民佛学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杭州图书馆佛学分馆的特色服务

按照杭州图书馆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方向,佛学分馆在做好读者接待和借阅服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以佛学分馆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平台,结合寺院资源、民间资源、高校资源,建设一个具有合法性、便利性,能在主流渠道上传播的常态运转机制。

其具体实施分两个系列同时进行,一个是佛教文化的普及,以比较浅显的佛教故事、佛学感悟为主要内容,向大众传播佛学基础知识及佛家式的生活态度;一个则以学术研究为主,邀请海内外大德、学院派专家学者作学术演讲和交流,借助QQ群、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信息通报,组建读者听众群与专家学者讲座群.同时以各种方式保留每次活动的相关资料,如音频、录像、文字等等,形成阶段性成果。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资源,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平等地向公众开放,公共图书馆不只是借书读报的地方,更是一种教育制度,一种生活方式,是知识和信息的再分配。在大力打造第三文化空间的旗帜下,未来公共图书馆的形态应该是以图书为媒介,展开大范围的图书阅读。它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阅读范围,它还包含一切文化活动和文化样式。通过这些活动,文献信息的阅读能够从体验中提升。与此同时,这个机构不是让图书馆管理人员去独自管理、设计,而是让社会各界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管理和设计的业务中来,让图书馆成为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得到文化的享受,还可以在这里得到文化的体验,甚至可以得到文化创作的灵感,社会知识结构的进步也得以被推动。

具体到杭州图书馆佛学分馆,要研究的主要是地方文化的积累而不是单纯佛教思想的传播。如果路走错了,那佛学分馆就不是图书馆,就成了宗教场地。佛学图书馆不单是研究佛教文化,更主要的是去挖掘佛教对杭州城市的影响;挖掘佛教对杭州城市人群生活的影响;挖掘佛教对杭州整个城市发展,包括民俗、政治、经济等概念的整体性影响。

在此思路上,杭州图书馆佛学分馆应将办馆理念、办馆意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不要仅仅着眼于扩大佛教传播,更要与提升佛教的现代形象和文化品位结合起来,因为佛教的现代化也离不开公共图书馆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佛学分馆的建设最好能够融入到杭州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地介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既增加佛教文化的辐射能力,又与杭州的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相匹配,增加杭州的文化内涵,努力建成为杭州的文化新坐标。

五、结语

随着佛教文化研究的扩大,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佛教文化选择多元化的机会必接不断扩大。佛学图书馆的建设,在正常的图书文献信息服务之外,还要开展诸如驻馆研究、资助学术出版、举办相应讲座、展示佛教文化成就、鼓励指导阅读等工作。归结到底,要将佛学图书馆建设上升到时代使命的高度来对待。

杭州图书馆佛学分馆必然成为国内公共图书馆界发展专业性图书分馆的标本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公元:《地是佛国土——“东南佛国”品牌建设与杭州发展研究》,《杭州研究》2011年第1期。

[2]陈东辉:《清代杭州灵隐书藏及经藏考略》,《东南文化》1999年第3期。

[3]吴平:《近代上海佛学图书馆概述》,《法音》2000年06期。

[4]卓尕措:《我国佛教寺院图书馆发展初探》,《攀登》2012年04期。

[5]甸甸:《阮元灵隐建“书藏”》,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5-2-

15/594588.shtml.

[6]文志平:《方兴未艾的台湾佛教图书馆》,http://www.foyuan.net/article-192907-1.html.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