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河南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运作模式探析

时间:2024-04-24

程安霞

[摘 要]论文对河南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目标、行动主体和功能定位以及产业转化的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力图构建出一个“环境-目标-角色-策略型”文化资源产业化理论模式。

[关键词]文化资源;产业转化;协同运作模式

一、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范畴界定

“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实质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1]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元素,是文化生产的原材料和必需条件。如何使文化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并形成产业优势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作为正在崛起的文化大省、资源大省,河南有着多层面、多类型、多主题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可以通过创新性思维加以利用、开发、转换为文化资本、经济资本,成为重要的文化生产力,从而带动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从文化资源优势到经济增长之间需要经过一个转化环节——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文化资源产业化就是按照产业规则和市场规律来运作,把文化资源完全变成一个经济产业。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一个资源整合、产品设计、生产、推广、销售、消费、产生利润的过程。在产业化视角下,文化资源具有潜在经济价值,其深深蕴藏着民族、区域文化基因、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心理结构与精神特质,在经过市场化的运作之后,可以成批生产出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产品。

二、优势条件:河南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的环境依据

河南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条件依据可以从宏观环境和中观环境两个层面展开。宏观环境是指影响河南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的资本流动和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在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中发展起来,“文化经济时代”已然到来,文化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优势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制定为河南文化资源产业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观环境是指影响河南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省内环境,具体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组织环境等。纵观全境,河南存在着获得竞争优势的情势和条件:第一,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陆续制定的《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2005~2020年规划纲要》等文件法规,为文化资源产业化提供了政策保障。第二,河南是人口大省,2010年河南人口总数已突破1亿,其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第三,河南地处中部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交通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同时,河南境内古都文化资源、文物文化资源、馆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各类型文化资源丰富而独具特色,是进行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基本前提。第四,近年来省内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大量涌现,金融、商业等服务机构对文化产业投资力度逐渐提高,政府机构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大学与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和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稳步提升,社区民众的文化资源转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日渐高涨,更为重要的是,以上五类主体彼此之间合作日益密切,协同创新能力逐渐提升,这些成为河南文化资源转化必需的组织要素。

总之,国际文化经济大趋势、国家政策法规的导向和河南区域文化背景、区域资源、区域发展契机、消费市场需求和潜力以及产业创新主体的存在及其彼此间的关联构成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基本依据。

三、价值定位:河南文化资源转化的目标

河南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目标旨在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换言之,文化资源产业化的价值目标强调“在世性与神性追求的双赢”,即“破除物质与精神的隔膜、协调现世与未来的关系、平衡人类行为与自然演化的冲突,走出经济或物质中心主义,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人类精神不断升华之间的和谐共存。”[2]通俗而言,可以从功利性目标和非功利性目标两方面衡量。具体来说,功利目标包含文化资源的完整度、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产业集团的规模程度、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产业项目的受关注度、所有制格局的优化度、区域经济增长的明显度、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度等八个方面;非功利性目标包括文化的生态平衡、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特色和多样性的保持与彰显、城市化水平提高、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国家和群体的利益的维护等六个方面。概言之,文化资源产业化目标的确立应立足于“文化——经济”两个维度,在“文化资源保护”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创造良好的互动、互助生态,使其共同发展。

四、行动主体:河南文化资源产业化中行动主体及其功能定位

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很难依靠某一个组织来完成,为了使各类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需要突破不同组织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知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具体而言,欲把河南整体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需要多组织共同参与、和谐发展的协同创新体。协同体创新体系包括:

(一)文化企业

文化企业是进行文化资源开发、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主体,是构建文化产业有机体的基础细胞。[3]文化企业有两层功能:一是依托和整合本省、本地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挖掘文化积淀,不断开发文化市场资源,发展文化生产力;二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对文化产品进行定位、设计、生产、包装、营销等一系列商业运作,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变。为此,应该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发展骨干文化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地域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用强大的企业群体来支撑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

(二)社区及民众

社区及民众是文化资源尤其是区域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和拥有者,对文化资源的保存、保护、传承、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维护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同时,“社区参与”、“民众参与”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他们可以通过出让土地、工艺、技术、材料等要素,为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提供条件;可以通过民俗旅游、农家乐、特色工艺产品生产经营、民俗艺术表演等活动加入到文化产业经营群体中。另外,也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方式,成为文化产业化经营企业的员工,支持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4]

(三)中间服务机构

“中介服务机构处于承上启下、联结各主体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服务,如信息采集服务、沟通服务、金融服务、中介交流、人才交流、旅游服务、财务监督等”[5]。中间服务结构体系越完备,功能越齐全,对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支持作用越大。为此,应该加强文化与现代新兴服务业的融合,充分借助信息、旅游、电子、物流、金融、会展、博览产业的行业优势,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

(四)大学和研究机构

文化资源转化是一种“技术”与“文化”的联姻、“人才”与“创新”的携手,换言之,文化资源产业化需要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技术创新。大学与研究机构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要机构。在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中,大学、研究机构应该与当地文化企业、产业化基地深度融合,相互作用、学习,产生新思想,研发新成果,促进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和谐持续发展。

(五)政府机构

政府是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主要扮演着架构者和监控者的双重角色。首先,政府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整体架构者,根据区域发展条件,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方案,支持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文化项目,搭建各类展示平台、交易平台、链接平台,进行必要的公共投资,建立地方政策支持体系。其次,政府应该从国家层面考虑问题,注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效避免短期行为、短视动机,维护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五、策略与思路:河南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对策与路径选择

文化资源变为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实现。这些途径主要有:

第一,通过文化资源整合途径,形成独具中原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文化资源整合是把原本分散的、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各类文化资源依据市场需要有效地加以集中、提炼和优化,使之能形成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业资源。文化资源的结构一般分为三个层次:表层、中间层、核心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正是对这三个层次的市场价值进行发掘的过程:(1)对文化资源表层形式的梳理、提炼、评估,进一步优化和选择。首先,对河南文化资源进行分类与筛选;其次,选取最具中原特色的文化符号;最后,对选取典型个案的可行性、开发形式、市场前景、投入产出预期等内容进行评估。(2)对文化资源的中层意义进行深入挖掘,发掘其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元素。如以老子与道教资源为例,可以挖掘出:老子人生经历的诞生地、为官地、出关地,从东到西贯穿河南全境,其市场区位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突出;许昌道教逍遥观、济源王屋山、嵩山中岳庙周围山水景观幽美、建筑风格独特,其建筑艺术价值和旅游审美价值突出;老子相关的传说故事、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其文学欣赏价值和民俗体验价值突出;《老子》书中“道法自然”、“冲气以为和”的理念使其具有科学养生价值。综上,通过对河南各地老子文化资源的整合、提炼和价值挖掘形成“老子文化”品牌,并通过进一步开拓、培育使之成为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名品牌。(3)再造文化资源核心层文化精神的价值,重新阐释并赋予它们以时代精神、现代意义。如河南文化资源最核心的内涵是“文化之根、文字之根、人祖之根”,在文化资源整合中这一核心内涵的彰显应该与时代价值充分融合。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洛文化”、“开封、洛阳、安阳古都文化”、“名人文化”等折射出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史;“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淮阳人祖庙会”“中华姓氏文化节”等体现了中华儿女强烈的尊祖崇宗伦理观和民族认同感。

第二,通过资本运作途径,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的投入。河南文化资源众多,保护、开发工程需要巨额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往往是杯水车薪,这就需要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对文化资源的投资,逐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支持、风险投资参与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具体而言:(1)利用民营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形成一批市场前景良好的民营文化企业、文化项目。例如,2011年洛阳市审批通过的8家民营博物馆都是由洛阳市民营企业家投资兴建的,其背后都有产业做支撑,走的是以产业养博物馆、以博物馆提升产业的路子。(2)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化,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和风险投资的参与,要创新文化产业的抵押担保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一批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文化产业的多层次投融资平台,促进资本市场的强力投资和资本汇聚。(3)深化体制改革,鼓励和吸引国内各类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投资领域,以独资、合资、参股、控股等方式,积极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继续实施“请进来”战略,有效利用各类国际文化资源,鼓励和支持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发展公司,以广泛吸引国际资本投入。

第三,通过市场途径,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统上我们认为文化符号、物质实体和传承人是文化资源最重要的载体,文化资源凭借这些载体而得以显示、储存、传播。然而,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市场已经逐渐成为文化资源最重要、最有力、最具发展性的载体和传播空间。当前影响力比较大的河南文化品牌正是通过市场的途径得以全国化、全球化的,例如少林功夫的全球化普及,少林品牌的传播与升级,市场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很多同为民间武术、民间竞技的文化遗产,却仍然游离于市场之外,继续着父传子承、师传徒继的传统传承模式。很显然,一味墨守成规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作用是有限的。正如释永信说:“传统的东西越保守,路就越窄。”随着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资源将不仅仅具有“文化性”,还具有“经济性”[6],市场作为经济活动最突出的要素,必将使文化资源的“文化性”与“经济性”有效融合,逐渐使那些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对于那些一只脚已然迈入现代社会的大门,而另一只脚仍然在传统的门槛内徘徊的文化遗产资源来说,这另一只脚的徘徊时间所剩不多,与其被动进入,莫如主动跨越,占取先机。同时,市场在文化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文化产品的经营与销售、文化品牌的开拓与培育、文化经济价值的估算与评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通过产业链途径,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链能够由一个产业衍生出与它相关联的其他相关产业,可以使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进一步延伸,从而带来新的增值。例如河南开封以一副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了宋代民俗公园,从而衍生出的大型主题公园、节会活动、实景演出、旅游产品开发、国际旅行社创建等产业链条,极大地发掘了文化资源的最大效益,拓展了消费群体,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同时,文化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拉长,可以使不同类型文化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高度集聚、整合,充分发挥集群效应,从而保持河南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六、结语

河南文化资源产业化转化是一种以文化资源转化的“在世性和神性双赢”目标为指导,以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政策环境为基础依托,以资源整合、资本、市场化、产业链为实践路径的多组织协同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1.

[2]傅守祥.文化经济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管理[J].深圳大学学报,2007(2).

[3]余贤.论文化产业发展的十大关系[EB/OL].“求是论坛”(http://bbs.qstheory.cn/viewnews-742.html).

[4][5]朱海霞,权东计.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途径: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J].经济地理,2007(5).

[6]张来春.许明.文化经济学论纲[J].学术界,2007(6).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编号:132400411196)、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项目(编号:12B630018)、河南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