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王 龛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指关注民生问题的新闻报道,主要聚焦于百姓生活、需求的热点事件,也为政府部门了解百姓生活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民生新闻也发挥着对政府部门解决社会问题的监督作用。最近几年,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深入发展,民生新闻量不断增多,但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相对单一、语言亲和力不够、新闻制作质量不高、脱离广大群众实际生活等问题,难以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方面引起群众的共鸣。同时个别民生新闻为了追求收视率,向大众呈现娱乐内容,缺少了民生新闻该有的特点,且在内容呈现上过于古板,语言使用未贴近群众,难以吸引人民群众。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流行的网络语言都是诞生于民众,如何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新闻内容,是很多电视台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利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将其引入民生新闻报道中,从而提升民生新闻的关注度。
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需要报道者具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使用合理性、新闻播报发音的准确性,采编思维逻辑的合理性。在报道中要将新闻事件叙述清楚。民生新闻中网络语言形式很多,具有活泼生动、形象传神、言简意赅等特点,民生新闻中应用网络语言,极大丰富了民生新闻特点,使民生新闻更具活力。
在民生新闻报道过程中,要善于对大众关注的某一点或者某一面进行深度剖析,思考新闻内容和要传达的思想意义。民生新闻作为关注社会民生的新闻,在语言表达上要尽可能贴近大众,要在不改变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利用大众易接受的语言来感染大众。例如使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等,更易吸引民众的关注,可以将网络中一些比较有趣的语言在内容上进行点缀,使得单一乏味的信息叙述变得更生动具体,拉近民生新闻与老百姓的距离。现场采访记者在语言的使用中,注意词语清晰准确,结合周围场景使用语言,进而调动参与到采访中的群众。
例如,某民生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经常会使用“逆袭”“粉丝”等网络词语,为新闻增添了活力,也生动地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面貌,老百姓非常喜欢看这类的新闻节目,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对民生新闻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除了具备基础语言素养外,表达的思维逻辑性要准确,条理清晰,语言通畅。特别是在使用网络语言上,必须做到对新闻事实表达清晰流畅、脉络清楚且信息量丰富。在叙述时娓娓道来,有框架、有结构地讲述,在框架结构中加入网络流行语言,将前因后果有顺序、有层次地介绍给大家。民生新闻语言使用要具有客观性,避免记者在语言使用时带有主观意识,进而影响新闻观点有倾向性。另外,网络语言的兴起对民生新闻报道也存在一定的影响,语言逻辑思维的准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但如果新闻使用的网络语言不准确,也会对民生新闻报道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
语言发展就像变动的河流,所有的语言都在不断变化。民生新闻报道中,语言使用是一种“变动性艺术”,合理地吸纳网络语言,并将其完善后成为新闻语言,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新闻采编实践行动。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关注广大群众生活的民生新闻不断涌现。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升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竞争力?不仅要提升内容质量,还要在播报方面加大创新。很多民生新闻都是团队合作搜集流行的网络语言,通过分工分类,找到适合的语言场景,进而应用到对应的民生新闻播报中,使民生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具体。
记者应用网络语言,在报道时要与摄像记者相互配合协调沟通,尤其是出镜时什么时候使用网络语言,摄像记者怎么去呈现这个有趣的画面等,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摄像记者在呈现画面时,并没有注意网络语言的幽默性,也没有使画面最大程度的配合出境记者,报道显得很平淡,没有表现出网络语言在民生新闻中的趣味性。
记者是新闻采访的主要力量。新闻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及环境是不可控制的。因此,记者会面对很多不同的环境和新闻现场,需要去挑战自己,探索未知的领域,将搜集的资料整合并提取其中重要的信息并传递给观众。在这个过程中,采访中网络语言的应用是一门艺术。民生新闻事件有千万种,其中不乏令人情绪产生巨大起伏的民生新闻事件,但是记者是新闻现场重要的传递者,记者的语言也是呈现新闻的核心,网络语言应用的适当性,要与所采访的场景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民生新闻更贴近观众。记者要懂得随机应变,合理应用网络语言,避免因使用过度影响新闻报道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行业异军突起。很多民生新闻节目迅速涌现,但在形式上大都雷同。民生新闻语言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民生新闻节目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反映的是普通民众的基本生活现状和需求,因此比较受人们的欢迎。老百姓习惯于在闲暇时间观看民生新闻节目,因此各电视台播放民生新闻的时间基本相同,甚至在内容上相差不远,语言表达也没有太大的新意,使用的网络语言也基本一样。部分电视节目将关注焦点放在抢夺时间节点上,而没有重视民生新闻播报本身的质量。播报内容及语言表达的同质化,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影响报道的效果。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无处不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生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就是网络语言的传播有低俗化倾向,使人们产生反感情绪,导致部分受众反对在民生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语言,认为这会使新闻报道变得低俗化,容易误导社会的价值观念。从民生新闻的实质看,民生新闻节目本身具有涉猎广泛的特征,不存在统一的标准规范。少数民生电视新闻节目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喜好,乱用网络语言,使内容过于随意,甚至捕风捉影,以此来吸引流量,这样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收到一定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有损电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甚至可能使整个新闻媒体行业的公信力下降,民生新闻节目粗俗化不加以严格管理,会导致新闻报道偏离社会新闻的发展轨道,民生新闻报道的真正价值也将不复存在。
如今,很多民生新闻报道形式大同小异,记者采访加上新闻播报,绝大部分民生新闻报道形式和内容几乎没有太大差别,在语言的使用上雷同,新闻内容缺乏新意。一些记者采访报道常常注重速度和时效性,忽视了语言表达上的创新,导致新闻内容浅显,缺乏深度。民生新闻只是简单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和地点,语言表达上千篇一律,引导和启发作用欠缺。这样的民生新闻从策划到播报形式,再到整体框架思路上都存在形式化、同质化的问题,使得民生新闻陷入表达和内容枯燥乏味的困境,观众对民生新闻的兴趣也越来越淡。
民生新闻报道是面向基层群众的。电视节目在制作时就要从这一原则出发来制作民生新闻,向民众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普及的大环境下,很多网络语言来自普通民众,在不使民生新闻俗套的前提下采用网络语言进行民生新闻报道,有助于提升新闻的质量和新意,更易吸引大众的关注。因此,要培养新闻报道者对新闻网络语言的敏感性,重视民众的反馈意见,搜集高质量的网络语言并进行分类,形成民生新闻报道的网络语言体系,还可以设置民生新闻电话热线,及时与民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倾听民众对民生新闻报道在语言表达方面提出的意见,在第一时间更正和改善。
民生新闻记者要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及时了解最新发布的国家政策与信息,了解各行各业的变化与最新的资讯信息。记者就是一个会涉及众多行业、会接触到很多不同职业的岗位,所以对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库,扩充信息量,做到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民生事件的线索,迅速做出反应。民生新闻媒体要全力打造百姓新闻平台,使民生新闻播报贴近百姓生活,最大限度满足百姓对民生新闻的需求,尽最大努力打造属于百姓、关注民生的新闻平台。
加强对现场环境、人员的了解可以帮助记者把控现场。提高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质量需要记者深入挖掘更多的信息和线索,在深度探索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事件,贴近实际生活,使受众产生共鸣。想要实现这一点,语言的表达至关重要,新闻播报者要将新闻事件以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网络语言就是不错的选择,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能使复杂的民生新闻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所以,在采访报道时不能单一地使用固定的播报形式和播报语言,针对不同的民生新闻事件,应采用不同的采访方法和技巧。民生新闻记者要追求创新性,在真实报道的原则基础上随机应变,从受众角度出发,灵活应用大众熟知的网络语言进行报道。这也反映了报道者强大的语言功底和播报技巧。
新闻播报人员还要有足够的观察能力,抓住细节。关键的细节会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所以记者平时就要保持热情,对生活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会,能在应对突发事件或是新闻现场时发挥自己的优势,发现线索,进而能够恰到好处地利用网络语言来提升新闻的播报质量,利用新闻敏感性挖掘新闻事实,提高民生新闻影响力。
出镜记者在做好自身的出镜报道工作时,要有足够的专注力,不受周围环境影响,根据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在短暂的出镜时间里有效传递新闻事实,根据现场状况及时做出评述。记者要在工作中累积经验,在生活中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应变能力。
在民生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语言,需要精练,准确,直击客观事实。使用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严谨性,符合基本语言规范是基础,契合语境,使受众能够理解表达内容,这也是最基础的。一些民生新闻报道已经能够准确地把握融媒体时代语言的发展,根据短视频直播平台的表达方式,规范使用新词语,使网络语言的使用在民生新闻报道中更加准确。记者在民生新闻现场报道时的语言能力非常重要,要在报道时运用较高水平的文字表达,采用受众喜欢的方式,摸索受众的喜好。这样可以帮助记者传递信息,提高记者自身的表达能力,也能保证新闻准确无误地让更多受众接受。记者可以通过多听、多说、多记、多练、多学习来提高业务能力水平,扩大知识面,以保证在运用时更加得心应手。
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而言,新闻语言至关重要。在许多受众心目中,新闻语言都是严肃、严谨的,但民生新闻报道语言风格不应局限于严肃,可以用平实的语言,也可以用轻松幽默的网络语言,使用为民生新闻加分的语言表达,这样更能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比如说,辽宁卫视的《老杨有话说》,主持人老杨的语言十分风趣幽默,擅长使用网络语言来解说新闻,深化观众的理解,进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观众感觉轻松、诙谐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新闻事实。
总之,网络语言的发展为民生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但在应用过程中要警惕媚俗化倾向,要从理性和辨证的视角看待网络语言,深挖其价值,使民生新闻报道更能吸引观众。新闻工作者要对一切未知的领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好学的精神,开发自己的潜能,在新闻事件中可以举一反三,为观众带来精彩内容。在社会中探索新知,增强自身的采访能力,从而挖掘出更多好的线索和有价值的新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