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尹大勇 高中华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精心策划的融合传播项目《我是党史讲述人》,富有新意地以“精神十课”为主线,用浓缩提炼的手法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波澜壮阔,而“报纸名笔+广播名嘴+云直播”的融合传播方式则在全国媒体中首开先河。《我是党史讲述人》这一项目的策划思路创新和传播形式创新,对于内外条件相当的地方媒体来说,具备一定的借鉴价值。
很多地方媒体都存在相同的困惑:党史主题宣传如何在精准的前提下,具备更强的感染力和抵达力?媒体融合传播如何在缺少资金和技术的前提下,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地方媒体,主要指地市级媒体,相比省级媒体和央级媒体来说,其人才有限、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占有资源少。进行党史主题宣传时,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巧妙一点的,会选取人物做小切口突破。但是想形成气势、高屋建瓴就力不从心。制作媒体融合传播产品,则每每受困于技术力量的匮乏,无力推出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很长时间以来,地方媒体在融合传播尤其是党史宣传的融合传播上,难以形成有力的突破。
以第32 届中国新闻奖为例,“重大主题报道”类别的6 个一等奖作品,基本上都是主题报道的顶尖作品。其中,中央级媒体占了4 篇,分别是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光明日报,其余两篇,由新华日报和湖北广播电视台报送。13 篇二等奖作品中,中央级媒体占了5篇,省级媒体占了4篇,还有一篇是全国105家地市级党报联合完成的。这就能看出,在重大主题宣传方面,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媒体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地市级媒体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往往力不从心。这个劣势在融合传播尤其是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2018年,第28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在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立的媒体融合奖项中,人民日报客户端的互动H5《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简称“军装照”H5)荣获一等奖。
这个产品的成功,当然有创意、分析、内容、执行等多方面的独到之处。但是有一点是必须重点提到的,就是在技术上借助了先进互联网企业的最新技术,实现了技术与创意的结合。
“军装照”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把用户照片合成为军人形象,这需要使用当时最先进的人脸识别和融合成像技术。为这个产品提供技术支持的是腾讯旗下的天天P 图团队,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取关键点后,技术团队还要运用一些针对性的算法,对用户图片再次分析修正。
此外,还要有充足的服务器资源保障。为了应对巨大的访问量,H5 的前端页面服务器增加到30 台,后端的图片处理服务器从一开始的400台增加到800台,最高峰动态部署了4000 台腾讯云服务器,这才实现了振聋发聩般的“裂变式传播”。客观地说,这种技术能力和设备条件,不是一般媒体可以实现的。
这点从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媒体相关奖项中也能一窥究竟。“应用创新”类别的两个一等奖,作者都来自中央级媒体;“融合报道”类别7 个一等奖,被两家央级媒体和5家省级媒体的作者包揽。
这就是地市级媒体迟迟无法破解的两个棘手的难题。
无论是重大主题宣传工作,还是融合传播的探索,都不能因为客观条件不足而停滞下来。这就需要地方媒体充分开阔思路、积极寻找对策。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的思路是:扬长避短,紧紧抓住自身现有的资源,放大自己的特点,打造具有地方媒体平台特色的融合传播产品。
地方媒体的短板是什么?缺少资金、技术和精通网络传播优势的专项人才。这就意味着,在技术特征上施展的空间有限。可是,地方媒体也有长处,就是拥有一大批能写会说、谙熟传统采编制播业务的人员,同时还有一部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旗下有《大连日报》和《大连晚报》两张报纸,长期在一线的纸媒记者过百名;旗下还有5个广播频率,主持人近百名。这其中不乏相当优秀而且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记者或者主持人。同时,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还有自己的新媒体阵地,拥有一端两网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矩阵,其中微信总粉丝数超300万,抖音粉丝数超500万。
如何扬长避短?《我是党史讲述人》这个项目就巧妙地给出了回答,充分整合利用了现有资源,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不盲目浪费,不舍近求远,而是根据自身条件量身打造,扬长避短,这也是《我是党史讲述人》这个项目值得仔细研究的意义所在。
如何让主题宣传更有效果、更有实绩?如何让党史宣传动人心、接地气?《我是党史讲述人》项目组确定了两个原则:还原历史;故事为王。
讲述党史,首先要还原历史。这是一个艰苦过程。为了制作一组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历史推敲的融合传播产品,项目组明确要以两个决议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就要求,整个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所讲述的事实和细节都要准确无误,包括对有关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要做到有出处、有依据。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为此,项目组最初就与大连市委党校党建研究部的专家建立了深度合作模式,在整体架构、表现形式以及主体内容的撰写上进行了反复探讨,最后确定用“精神十课”的方式凸显百年大党伟大的精神谱系,以此勾勒出“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奋斗历程。
这十课分别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十个“精神”,基本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重要精神特质。难点是要求从事实到评价,都绝对清晰准确。于是,承担撰写任务的人员落笔非常严谨,从重大史实到具体细节,都经过了党史专家的校验,保证了内容准确、逻辑严密、说理充分。最终基本做到了两个客观:客观描述重要事件,客观评价重要人物,这是该项目能够成功的基础。
讲述党史,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才能打动人感染人,让党史激励人鼓舞人。项目组设立了两个目标:故事承载精神,细节决定成败。避免正襟说教,避免生搬硬套,而是通过重温一个个动人心魄的奋斗故事,追溯铭刻血色忠诚的光辉历史。用故事感染人,用细节打动人。
例如,关于航天精神的报道内容很多,受众耳熟能详,想讲述不一样的航天故事,重在对史料的重新挖掘和整理,关注尘封的角落,抓取共情的历史瞬间。于是文中这样讲述:邓稼先带着十几个人的团队三班倒,没日没夜地算,得出的计算结果再和他早年听苏联专家讲课的笔记逐一核对。前后一年的时间,他们一共算了九遍,但一直有一个关键数据对不上。这时,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从苏联回国,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发现是苏联的资料有误,这就是著名的“九次运算”的故事。正是这九次运算,夯实了理论基础,更坚定了自信心,让我们知道“靠自己能行”!
讲述中,有航天知识科普,有重要会议介绍,有节点事件描述,有权威评论言论。整组策划皆从精神出发,但做到了精神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以内容吸引受众,以思想引领受众。
故事能吸引人,细节的拿捏雕琢和锱铢必较是成败关键。如对长征精神的讲述,解答了“红军是不是用茅台酒洗脚了”等疑问,也讲述了“马背上的共和国”等说法的来历,还讲解了“巧渡金沙江巧在哪里”等学术性问题。正是这些小而细的内容,让“精神”立体起来、丰满起来、生动起来,通过故事和细节紧紧地把受众吸引住,进而让受众沉浸在“精神”之中。
既充分尊重历史,又强化了对人物和细节的挖掘,《我是党史讲述人》在题材、内容、整体构架上已经初步具备了“好产品”的基本条件。
苦心锻造的内容,怎么做才能具备更强的传播力、影响力?项目组采取了三个创新。
相比新媒体在技术、资金、网络传播样态上的优势,传统媒体的长处在于拥有一大批采编制播人员。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旗下有《大连日报》和《大连晚报》两张报纸,自然也有许多文笔思想俱佳的写手。《大连晚报》开设的“名笔视线”专栏,就集合了15 位优秀记者,每日针对时事热点进行评论,广受好评,曾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新闻栏目。同时,大连广播电台也聚集了一批各具风格的主持人,拥有很大的号召力。项目组决定,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打造纸媒的“名笔”+电台的“名嘴”这样一种全新的组合方式,组织了十组笔嘴搭档。记者在幕后撰稿,主持人在台前讲述。笔触奔腾于跨越百年的历史长河,解读十种精神,体现了名笔们深厚的学养和文字功力;将党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展现了名嘴们的话术和掌控力。“名笔”妙笔生花,“名嘴”侃侃而谈,互为补充、互相成就。
记者根据每个“名嘴”的风格,撰写稿件;回过头来,“名嘴”根据自己口述的现场感觉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反复修改调整,直到尽善尽美。事实证明,“名笔”和“名嘴”本身就拥有不少的粉丝,各自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因为这一独具匠心的新颖组合形式,使传播效应倍增,产生了1+1>2的可喜效果。
这十堂课怎么上?项目组着实用了心。首先确定的是,要颠覆对传统党史讲述格式化的认知,变理论灌输为艺术感染,多元表达、立体呈现,构建党史讲述新场景。而这个新场景,要融合尽可能多的表达元素。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受众,可以各取所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十个精神”走进受众的脑里心中。
经过反复讨论、研判、试验、修改,最终呈现出来的课堂是这样的:内容凝练准确,尊重史实,注重每种精神下的分层意境,以故事开场,以人物支撑,不再概念成串、理论成片。PPT课件体现编辑思想,提纲挈领,轮廓清晰,不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引入更多的音视频元素,做关联编排。讲述人放大声音、语言、专业优势,或沉静从容,或激情铿锵,党史讲述不再是我说你听,而是从各个精神内涵出发,设置不同互动内容:有嘉宾助阵、有知识问答,有同声诵读、有真实街访,有红歌同唱、有音乐流淌。声光电高度结合、音视频无缝链接。十堂党史课,是十个可看、可听、可唱、可赏、可共鸣、可互动的融媒节目,既明晰地阐述出“十个精神”的准确概念与精神内涵,让受众听完课有“强记忆”的认知部分,同时又摒弃空洞的说教,选用看似平淡却充满张力的桥段、取用第一人称最具感染力的表述,抵达人心。
《我是党史讲述人》采取了以新媒体宣发为主、全媒体无缝跟进的全方位立体闭环传播模式。
首轮十堂课全部在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自有的“大连云”APP直播,预热阶段,以新媒体为主发阵地,其他媒体如日报、晚报、电视、广播同步跟进,甚至相关话题在朋友圈广泛转发,成为话题中心;直播中与粉丝互动共振,传播正能量和正确党史观;直播后,自媒体延展话题,二次发酵,形成裂变式传播。通过“电视端+广播端+纸媒端+新媒体端+自媒体端+线下”全闭环立体传播矩阵,引领受众沉浸式倾听。
《我是党史讲述人》首场党史课在大连外国语大学正式开讲。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主创团队深入党校、高校、街道、企业以及基层单位,面对面讲述,观众累计破万人,云直播十场,在线人数超300 万,平均每场30 万左右,党史宣传教育实现深度覆盖,彰显了强大的传播力,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观众一致表示:“原来党课可以这样讲。”
这个全新的融合传播方式,让“我是党史讲述人”在大连成为深入人心的IP项目。虽然距离项目实施已经一年多,但是由于这个党史主题宣传产品打破常规、立意高远、内容精准、形式创新,因此广受好评,中央、省级媒体争相报道。时至今日,邀约不断,并被列为大连市领导干部线上平台学习内容。
《我是党史讲述人》项目做到了既出新又入心,成为一个样板级的融合传播产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强行配置超出自身能力水平的软硬件条件,没有好高骛远、硬性上马,更没有浪费宝贵的资金。相反,是将现有的条件发挥到了极致。这证明了在新媒体浪潮前一度无所适从的地方媒体人,是有可能打造出领一时风气之先的融合传播产品的。《我是党史讲述人》这个项目的经验之谈,值得传统媒体人尤其是地市级媒体人深思、借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