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涉台博物馆如何全息营造历史事件

时间:2024-04-24

阮玲娜

[摘 要]博物馆总是通过一定物件具体化来重新诠释记忆,这种记忆凝结与塑造人类生存的共同文化认同。涉台博物馆也是一样,通过物件的空间安排,来诠释两岸文化认同。在众多诠释历史事件方法中,本文试着通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对台湾抗日事件全息营造为例,来分析全息营造在涉台博物馆的运用。

[关键词]博物馆;全息营造;历史事件

博物馆总是通过一定物件具体化来重新诠释记忆,这种记忆凝结与塑造人类生存的共同文化认同。涉台博物馆也是一样,通过物件的空间安排,来诠释两岸文化认同。在众多诠释历史事件方法中,本文试着通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对台湾抗日事件全息营造为例,来分析全息营造在涉台博物馆的运用。

自全息理论之父David Bohm提出全息理论以来,全息理论这几年在其它领域迅速发展。但全息理论在博物馆运用比较少,更多在外在方面。如室内设计的全息营造,施徐华硕士论文《博物馆室内设计的全息营造》围绕全息理念展开探讨,分别从内在意义和外在形式入手,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博物馆室内设计全息营造的设计方法。提出“全息性在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从地缘的同构、文脉的延续和人性的回归的角度解释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从秩序的渗透、空间的对话和细部的契合这几方面来具体把握。”[1]在对于涉台历史事件诠释,研究者从展示内容上来论述,如台湾陈佳利在《被展示的窗口—记忆与创伤的博物馆笔记》探讨“人类所制造及遗留下的各种创伤记忆,如何被记忆、展示及哀掉。从博物馆空间与记忆的探讨、战争纪念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与叙事策略,对台湾历史事件的分析,作者希望以各种角度来思考创伤记忆与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并探讨不同的社会及国家如何透过与兴建博物馆来保存并且纪念其社会之集体创伤记忆。”[2]更多是一些涉及博物馆外在形式的设计和探讨了展示设计构建历史记忆研究。但是对于全息营造涉及历史事件构建,目前尚未涉及。

那么什么是全息理论,“所谓全息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3]”“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4]博物馆展览也是一个个子系统组合成的全息系统。如常山之阵,首尾相连。但台湾学者王嵩山认为:“人类的记忆往往是片段的、选择性的、不稳定的,因此必须透过物件加以具体化,物件促使原本离散的记忆元素有意识的结构化。”[5]这种结构化涉及到全息营造系统,全息理论提出每一个子系统皆包含着整体,如果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整个展览质量必然受到影响。那么全息理论在博物馆展示中如何营造呢?

首先,必须处理好全息营造与历史真实性的关系。博物馆更多是记忆的历史,这种全息营造是对历史记忆的重新构建。博物馆真实性是通过记忆重新构造历史真实性,这种构造必须是在实物基础上的。维拉德提出:“任何脱离实物的叙事性质的陈列,成功的希望都是十分渺茫的一个陈列,只有以实物为基础,组成它所要展示的整个发展序列,这才算是成功的。”[6]但是,历史还原不可能完完全全复制,是有所选择的。因此博物馆在全息营造时候对真实性有着特殊要求,作为整个系统,必须对每一个实物进行考究,真实性稍微瑕疵必然影响整个系统。真实性营造必然对个体的论证。这种结构化其实是对系统梳理,且要保证所有信息元素符合真实性。毕竟信息真实性是最基础的,如果这个层面发生问题,整个营造合法性必然会动摇。但是营造是没有绝对真实,只是相对真实。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牡丹社事件对牡丹社酋长阿碌在树干刻的字还原:“过路的旅人,请带口信给深山中牡丹社族人,他们的战士浴血奋战,全部阵亡,没有一个人离开守卫的石门。”[7]如果从场景来说,这个绝对不是真实场景,但是这个史实是真实历史事件重新复制。同时历史学家在处理历史事件,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叙述方式;一是通过描述方式;另外一种是分析方式。博物馆对历史事件展示一般通过叙述方式来展示历史真实性。因此,全息营造与历史事件真实性就是通过叙述,从个体到整体一个个系统地展示,来体现逼真感和历史真实感。

其次,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华严经》中“于一微尘中,悉见诸世界”。博物馆全息营造也是这样细微处体现整体。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叙述,该馆是国家级唯一对台博物馆,其表述是从国家角度,来论述两岸共同抗击日本侵略。但是分解到各个细节时,则是通过一个个历史事件来论证。如刘永福抗击日本侵略、罗福星事件、西来庵事件及雾社起义等。这些历史事件是零散的,但整个核心是爱国主义。这些场景处理基本上采取历史记忆的方式,通过每一子系统处理,来论述闽台两岸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这些反抗印证了清政府“虽生番散处深山,文教或有未通,政教偶有未及,但居我疆土之内,总属我管辖之人,其地土实系中国所属。合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8]同时从另外一个侧面来印证了,日本人所写的《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制》:“我们日本人统治台湾40多年了,台湾人一心想的还是她的祖国,他们把日本话当作外国语言。台湾人还是一心一意地想做中国人,不愿意做日本人。”[9]毕竟博物馆透过展示设计构建历史记忆,“作为记忆保存机构之博物馆,透过选择与展示再现,博物馆有意识地透过机构的力量,来建构社会集体记忆,进而书写族群与国家的历史,成为建构想象共同体之重要来源。(Zolberg1996)”[10]

最后,全息营造必须考虑到形意结合。博物馆展示必须考虑到展示与内容统一起来。博物馆是保存记忆的场所,保罗·康那顿认为社会记忆是通过纪念仪式(commemorative ceremonies)与身体习惯(bodily practices)两种方式实现的,而过去一向和对过去记忆的知识,由仪式操演来传达和维持。[11]因此博物馆的历史事件展示,必须体现仪式感。博物馆通过空间安排来体现仪式感,从而通过保存记忆形塑凝结文化认同。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后,侧重展示了台湾民众反抗,表现台湾台北民众锣罢市情景展示。两个小伙子抗着鸣锣,不断喊出闽南话:罢市了,罢市了。表现了《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民众爱国行为,而《马关条约》又是中华民族记忆创伤一部分。“一方面经由重新建构与诠释事件或灾难本身,使得创伤经验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因博物馆的集体性质及其提供的叙事与参观经验,民众可以藉由对历史悲剧及灾难之反思与感怀,进而凝聚民族情感及生命共同体之意识。”[12]因此,全息营造通过形的展示来构建意的内涵,从史实中发掘两岸的文化认同。整个展览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点皆反映了大陆与台湾共同抵抗侵略,两岸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一个全息图。展示了海峡两岸携手并肩共抗日,谱写了悲壮了民族史诗。同时每个历史事件时间点承续关系,形成一个整体。如牡丹社抵抗日军后,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北京专条》,日本承认了台湾是中国领土,军队撤出台湾,清政府行使主权。《马关条约》签订后,更多是表现了台湾军民的英勇抵抗,如刘永福的黑旗军和台湾义军的抗击,一次次反侵略抗争,表现了海峡两岸同仇敌忾。这一系列则是通过一个个信息点通过视觉语言表现出来,同时避开在展示中血腥暴力场面,避免过度压抑场景。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体会到两岸英勇抗击,而不只是悲情的抵抗。

总之,博物馆全息营造必须通过叙述真实性来展示历史的真实。在全息营造中必须注意整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更要注重形与意的结合。通过较小的子系统各个历史事件来展示紧凑、完整全息系统,从而有效形塑了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施徐华.博物馆室内设计的全息营造[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8.

[2][12]陈佳利.被展示的伤口—记忆与创伤博物馆笔记[M].台湾: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7.

[3]刘宗寅、秦荃田.全息教学论原理[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4]百度百科.全息理论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a3MnmgIBpe

ARa98OPp7dlpA5jFvBMDQZtoz2F4GnuXH5XU0XqlhZKZaj2-h9y_qsKxBpBa-PF0yOp4qbO5dIa

[5][10]转陈佳利.被展示的伤口—记忆与创伤博物馆笔记[M].台湾: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7.

[6]转引自严建强:博物馆与实物[J].博物馆研究.中国博物馆,1999(2).

[7][8][9]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编.闽台缘[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11]保罗.康那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