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王姗姗
【摘 要】新闻专题《带你去追风》是以纪录片的手法展现了一场特殊的公益行动的全貌。该报道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仅仅关注行动当天的成败,而是让采编人员历时半年多的时间,以策划者、参与者、见证者的角度,去感受两位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报道方式朴素直接,但内容丰满,感情真挚。
【关键词】新闻真实 纪录片 滑翔伞 正能量
2019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新春走基层”以《相约在零点37分》为题报道了陕西榆林两位铁路工作者真实的爱情故事。虽然两个年轻人仅有1分52秒的碰面,却在舆论场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各大媒体平台纷纷转发,网友们表示,“没想到竟然被《新闻联播》虐哭……”,更多的人将此赞誉为“神仙爱情故事”。该报道虽然不长,但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和高度好评,基层工作者朴实的情感、对岗位的忠诚感人至深。
作为媒体人,绝大多数都有过在特定年节下基层采访拍摄的经历,但为什么能引发大众强烈情感共鸣的佳作不多呢?
我想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习惯了固定思维,觉得这种采访就是一种应景的产品,形式大于内容;另一方面是惰性,只想着怎么省事怎么来,媒体间照抄照搬。导致年年报道的角度都不变,基本上都是匆匆忙忙随便拍一拍就交差,完全没有新意,或者直接设计台词让采访对象按照我们的要求表述出来,内容都差不多,甚至连标题都是大同小异。之所以重复这样的报道,主要因为我们作为采写者没有动力和干劲,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也只能是一杯淡寡的白开水,不光没有耳目一新的感受,而且还缺乏打动人的真情实感。但众所周知,新闻报道不光是以真实为第一要务,最能引发观众共鸣的、让人感同身受、印象深刻的,就是报道中蕴含的真情实感。
《相约在零点37分》这篇报道对于观众来说,是一场情感的真挚传达,它触动了很多普通人内心深处的情感防线,让人们能毫无畏惧地释放自己,表达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或彷徨、或胆怯、或伤感、或小确幸的真实情感。那么对于媒体人来说,这是一堂生动的精品实务课,或者说是一针兴奋剂,把我们从惯性思维中唤醒,重新去思考“新闻真实”。身为一名记者,如果在从业经历中能有几篇让自己动容,或者让观众觉得精彩的作品,我想这才是无愧于我们所从事的这项事业。
近几年来,党中央提出,新闻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而正面宣传要以提高吸引力、感染力为目标任务,特别是不能出现居高临下、空洞说教、语言生硬、形式刻板的问题,要用心用情,让群众爱听爱看,切切实实把质量和水平提高上去。短短几句话,恰恰反映了我们目前正面宣传中存在的短板与问题。如何破解,笔者结合个人工作经历,简单谈谈感受。
2018年10月,《沈视晚报》栏目再次应观众要求播出了新闻专题《带你去追风》。而在此前刚刚结束的中广联城市台电视社教节目创优评析会上,《带你去追风》被选为精品案例,在全国城市台年度会议上进行赏析。
为什么会得到专家的好评,让观众念念不忘,正是因为这篇报道所蕴含的真情实感以及对于沈阳人无私无畏大爱精神的深刻挖掘。之所以能让观众感受到这些,记者是下了功夫的。
这篇报道有两个主人公,都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一位是勇敢无畏、执着奋进的滑翔伞世界冠军、中国第一人马强,另一位是自强不息、致力公益的养老院院长、残疾人冯素焕。原本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偶然结识之后成为忘年交。冯素焕欣赏马强勇敢追梦、为国争光的拼搏意识,马强感叹于冯素焕一辈子公益心、百折不挠的女汉子精神。如果光是报道这样一对忘年交,凭借两个人各自的人生故事,这篇报道也算得上精彩。但故事的发展远远没有停滞在此。
在两人结识半年之后,冯素焕表达了自己的小心愿,希望像马强一样,能飞上天空,看一看脚下的土地。当时很多人包括冯素焕自己都觉得,这可能只是像个玩笑一样说说而已,但马强内心泛起了波澜。他想起了自己残疾的家人,想到了冯素焕坐着轮椅为老人忙进忙出,于是他开始冷静地思考这一计划实现的可行性。
作为马强先生的朋友,记者也很自然地成为了早期的策划者之一。出于对马强专业性的高度认可,记者最初以为这场特殊的带飞行动应该会在短期内顺利实现,呈现出一个大团圆的喜庆收尾,飞行当天可能会营造宏大的场面,更具仪式感。但没想到这个过程比想象中要困难,变故不断出现,不看好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到了最后,很多了解马强的人都在摇摆,记者也一度开始着急,这一前无古人的计划到底能不能实施。
但庆幸的是,马强和冯素焕从始至终都非常的坚定,他们都深知这一行动的难度,不仅没有打退堂鼓,而且还在互相鼓励,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减压。看到这样的一幕幕,记者认为,应该以纪录片的形式来呈现这个报道。
于是,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记者从未停止对双方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仅仅是关注飞行场地、技术、人员等方面的进展,更多的还是在与双方交心,尤其是增加了对冯素焕内心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马强作为世界冠军的另一面,两个人在事业上都是成功者,在生活上也都是无所畏惧的强者。这种从内到外的强强联合为最终报道的成型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在马强制定了时间表,决定要完成飞行计划的那一刻开始,记者的时间可以说随着天气变化而动。因为带人飞行行动成功与否,与天气尤其是风力密切相关。所以在报道的后半部分,天气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叙事线索。在倒计时开始的那几天,记者也在设想当天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成功或不成功,以至于那段时间,不仅仅是参与采访的记者,整个栏目组都在关心这个特殊的公益行动。
在充分了解到马强及他的朋友们所付出的努力之后,记者本以为心思缜密、计划周全的马强应该可以一次性成功,没想到由于一点点不稳定的阵风,马强力排众议,结束当天行动,另选时间。这可以说对整个行动造成了一个波折,也让所有人包括记者都开始焦虑起来。应该说正是这种波折应了那句话:好事多磨。在两天后的行动中,马强与冯素焕的飞行圆满成功,记者运用双机位以及航拍设备,多角度地進行了完美呈现。
整个报道从两个人物的生活轨迹出发,再到筹备过程中的各种纠结、怀疑、意外,包括最后两天天气因素的干扰,人与人的碰撞,自然情感的流露,这些被记者恰如其分地呈现在报道中,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两位主人公强大的内心力量与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
另外,多处叙事性的字幕不光是增添了纪实色彩,还起到了为整个片子调剂节奏的作用。航拍拓展了整个空间,将观众的思绪带到了空中,给人宽广无限的自由感,十分契合报道的主题。而不同风格的音乐起伏自然、运用得当,尤其是升空的一瞬间,将整个报道带入高潮,为报道增色不少。
可以说《带你去追风》这篇报道有其内容上的特殊性,两个有故事的人,在特殊场合、特定条件下,去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这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但是如何做到让报道不仅仅停留在事件表面,把内涵呈现出来,让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既鲜活深刻,又润物无声,整个采写过程记者是用了心的。这种用心基于记者历时半年与兩位主人公的磨合,同时也基于记者能够沉下心来、不浮不躁,甘于用平常心来感受不平常的这一特殊事件,凝炼情感,静待花开。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会感恩这一路所有的或顺利、或不顺利的遇见,而这恰恰形成了这篇报道的魅力,从观众的反馈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这篇报道的欣赏和喜爱。而马强和冯素焕,虽然是生长背景不同的两代人,共同演绎了沈阳人自强不息、大爱无疆、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样的沈阳人对于提升我们这座城市的形象,对于新一代年轻人的引领,无疑起到了带动作用。
作为辽沈地区晚间黄金时段第一档民生类的杂志性新闻栏目,《沈视晚报》近年来载誉不断,既获得过“全国电视栏目民生影响力十强”的荣誉,也得到过沈阳市五四奖状、沈阳市青年文明号以及省市新闻类百余个专业奖项。
近年来,《沈视晚报》尤其注重对正能量的传播和引领。这既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同时也是跟随新时代的主旋律,这与新闻媒体本应坚持的百姓情怀、人民本色是相一致的。
深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不朽创造,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反映在《带你去追风》这一篇报道当中,在《沈视晚报》日常很多报道中都有所呈现。虽然我们的拍摄手法、节目包装、人员、采编条件有限,但不妨碍我们对每一个新闻事件的深入挖掘,对报道方式的持续探索与创新。相信真情实感不会因朴素的叙事方式而封闭,观众的反馈就是最好的褒奖。
未来,《沈视晚报》将继续讲好沈阳故事,传播好沈阳声音,树立好沈阳形象,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和语言,继续探索,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感情的精品力作,带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起追风。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